上虞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当年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寻求光明,推翻旧中国的黑暗统治,毅然参加革命。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残酷的斗争中默默地献出了生命,到如今,名字和事迹都鲜有人知,就像本文的主角姚波烈士,先前的史料中记载很少。
姚波,原名姚寿山,1922年出生于夹塘。他的家就在夹塘老街,临街有两间店铺,是父亲姚沛亭开设的“如意堂”药房,姚沛亭是位郎中,亲自坐堂诊治兼卖中药,后面两间楼房供一家人居住。
姚波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读书毕业后,他又回到老家,在夹塘小学里当老师。
夹塘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驻地梁弄很近。1944年1月31日,三五支队还在夹塘与国民党“挺五”纵队打了一仗,毙敌1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当时的夹塘是虞东地区比较繁华的地方,光药铺就有三家。三五支队有位军医,经常来夹塘采购药物,一来二去,便与姚沛亭相熟悉,随着交往的深入,知道姚沛亭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思想开明,容易接受进步思想,遂引为知己。1944年秋的一天,在聊天中,军医向姚沛亭说,日本鬼子已经日薄西山,迟早得滚蛋,国民党腐败无能,也坐不稳江山,未来的中国必然是共产党的天下,令郎年纪轻,又有文化,何不去参加共产党的队伍呢?那才有光明的前途。
姚沛亭一听,心中茅塞顿开,立即同儿子去商量。姚波说,我早有投奔共产党的愿望,只怕您不同意,既然您也支持,又有军医作引路人,我当然愿意参加共产党的队伍啊!于是父子俩一拍即合,姚波马上辞去教职,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梁弄,经军医引荐,于1944年12月正式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的战士。
这前后,“如意堂”药房成了三五支队的一个联络点,常有一些标语、传单送到这里,散发出去。很多次,郎中姚沛亭亲自在黑夜中分发传单、张贴标语。很快,姚沛亭替共产党张贴标语的事被告发,他被关进监狱,并定好时间要枪毙在夹塘的小竹桥边。好在夹塘铺前村有个叫戚怡轩的人,时任浙江铁路局总办,与姚沛亭是好朋友,他得知消息后,特地从杭州赶来,向上虞县长求情,终于被保释出狱。
1945年5月,上虞民主政府成立,同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结果,在上虞县城(今丰惠)召开北撤会议后,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那天,长长的北撤队伍就从夹塘老家经过,两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姚波也在队伍之中,他为让家人少受牵连,故意视而不见,匆匆走过。后面过来一人,看到他妹妹站在路边,即跟她说:你哥哥寿山在前面走过了,你看到了吗?妹妹闻言,拔腿就往前追,追出里把路程,终于追上了哥哥。姚波跟妹妹说,我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家中的父母要你多照顾。说着从背包上拿出两样东西要妹妹拿着以作纪念,那是一把铁火添和一把小铁叉。兄妹俩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两样小物件,妹妹家一直保管着,到如今还完好无损。
北撤队伍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尽艰辛到达山东,姚波所在的队伍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解放战争打响后,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六十师。随着全国的解放,所在部队一直往南,越过长江,打到了浙江,1949年冬驻扎在余姚丈亭镇。其时,其妹妹已结婚,妹夫叫马松平,得知姚波回来了,立即赶到丈亭前去探望。马松平进入军营,见到了姚波,自是喜不自胜。姚波告诉他,他们的部队马上就要开赴前线,去解放舟山群岛,不能回家看望父母了。妹夫理解姚波的心情,请他放心上前线。那时马松平也参加了上虞地方武装“县大队”,见到正规军的威武雄壮,要求能留下来加入队伍。姚波劝慰他,在哪里都是干革命,一样的,你还是回去的好。
全国解放之初的1950年夏,姚波所在部队驻扎在上海崇明岛,边休整边为渡海前往台湾作演练。姚波在参加三五支队前已经结婚,此时妻子正挺着个大肚子。家人得知姚波的消息后,其母亲和妻子赶往崇明,见到了姚波。姚波对妻子说,我在外难以照顾你们,等孩子生下来后,是男孩就起名“胜利”,是女孩就叫“和平”(可惜的是,这孩子后来夭折了)。
1950年秋,朝鲜战争爆发,姚波所在部队放弃前往台湾的机会,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一到第四战役中,他们部队连战连捷,解放了大片朝鲜土地,可是在第五次战役中,遭遇强敌,伤亡很大,姚波也于1951年4月25日阵亡,年仅30岁。据一位梁弄籍的战友说,姚波是被飞机丢下的炸弹炸死的,当时牺牲的战士很多,遗体只能就近安葬,不过姚波比普通战士有所不同,是用几丈白布包裹后再下葬的。姚波从此长眠于异乡,他的战斗历程至今所知不多,他牺牲时的职务是志愿军二十军侦察营文化干事。
姚波牺牲了,可家人们还在苦苦等待他的回来。姚波是独子,他的噩耗会让父母难以承受,上虞有关方面一直把姚波牺牲的消息向他父母隐瞒着,还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姚波打入了台湾国民党内部。妹夫马松平1962年从解放军水利工程二师复员回来,一家人搬到岳父母身边,替姚波担负起给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父母就这样等呀盼呀,直到去世。
转眼,离姚波牺牲已过去了67年。如今国家强大了,百姓生活好了,我们更应该饮水思源,宣传烈士的事迹,永远不忘先贤们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