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7|回复: 1

越窑翠色醉上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16: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越窑翠色醉上浦
  青瓷茶 郦云娟 摄

  ●见习记者 於泽锋


  上浦,钟灵毓秀,曹娥江流经的这块膏腴之地,孕育了一个山水相依的诗画小镇。这里是虞舜的诞生之所,崇孝之光熠熠生辉。这里是越窑青瓷的主产地,考古发现的200多座窑址,使上浦成为世界瓷业鼻祖。西晋谢衡的到来,使上浦东山成为贤才集聚之所,东山文化,闻名四海,及至唐代,上浦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文人墨客争相来访。虞舜文化、青瓷文化、东山文化,其衍生而来的崇孝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为上浦经济建设和人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曹娥江畔,诗画上浦摇曳生姿。

  虞舜之源

  《史记》载:“天下明德,自虞帝始。”虞舜,作为华夏民族三皇五帝之一,贤孝之名远播。

  上虞境内,一直流传着有关虞舜的传说。上浦,又因为有着众多与舜相关的地名和古迹,而成为虞舜文化的发源之地。崇德向善的人文之光,一直在这方土地之上熠熠生辉。

  上浦境内,有个小村名叫虹漾,今属东山行政村。相传,虹漾是舜的出生地。《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出生地也。”姚丘,便是上浦镇虹漾村所在地。

  “虹漾”即指彩虹,传说舜出生那天,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倾盆。不久,雷雨停歇,一条彩虹挂在云端,祥云落在屋顶,凤凰、麒麟纷至沓来,人们看后啧啧称奇。天降异象,必出圣贤,舜就在异象中诞生。之后,“虹漾”便成了这个美丽小村的名字。

  舜的母亲,名握登,舜母山,又称握登山,也坐落在上浦境内。这座形似馒头的小山,以纪念舜母而名,这里也成为了虞舜文化的肇始之地。

  上浦镇象田村是舜隐居地之一。相传,舜隐居于此,疏浚河道,挖土制陶,开田种稻,植桑养蚕。舜在开荒的日子里,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仍然悉心孝顺父母,孝感动天,因而白象来帮忙耕田,百鸟来帮忙布谷,稻谷丰收。今象田村龙山脚下尚存象田鸟田,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舜“驯象耕田,使鸟耘田”之说,象田因此得名。

  上浦既是舜的出生地,又是舜的隐居之所,与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追本溯源,首先想到的便是舜的事迹以及其所展现的优秀品格。舜的事迹,也为上浦铺就了厚重的人文底色。一方水土孕育下的人们,也因为有这样一位先贤而倍感自豪。

  千年传承,从舜帝时期的烧陶制陶,到上浦越窑青瓷的诞生,不仅彰显着上浦一地人们勤劳的品格,同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开拓精神,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这种精神,和舜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一脉相承。

  数千年前,舜因避丹朱而隐居于此,会百官于上虞。千年后,西晋谢衡为避永嘉之乱随司马睿过江至江南,在上浦东山隐居,子孙繁衍,贤才聚集。两次名人大聚会,相互呼应,使上浦一地,在历史上声名远播。

  在文化日益繁荣的当下,一地人文精神的提炼,已然成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虞舜文化中所涵盖的崇孝精神,正成为新时期上浦构筑人文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

  越窑翠色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赞美越窑青瓷,恰如其分。上浦是越窑的故乡,古代瓷业十分发达,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上浦境内,窑址数量之多,声誉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序列之连贯,为国内罕见。

  在上虞发现的将近400处窑址中,上浦一地就多达200多处。在上浦镇13个行政村中,有12个村分布着古窑址。其中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分别是小仙坛窑址和凤凰山窑址群,属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除此之外,位于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禁山窑址还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浦青瓷之源,实至名归。

  上浦越窑青瓷淡雅清澈的釉色,丰富多彩的纹样,千姿百态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工艺,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赞誉越窑青瓷的产品质量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唐代诗人陆龟蒙把它比作“千峰翠色”。晚唐五代的另一位诗人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一诗中对越窑青瓷更是赞叹有加:“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用“春水”“白云”“嫩荷”赞美青瓷是翠绿莹润精致的“美玉”。

  越窑,自上世纪50年代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其隐藏于层峦叠嶂、秀峰翠色中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一处处越窑遗址,不仅还原了上浦先民辛勤烧瓷的生活图景,也将善于钻研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其中。

  小仙坛青瓷窑址,位于上浦镇四峰村南麓的山岙里。在这个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瓷窑址出土的标本,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已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为学术界“东汉有瓷说”提供了佐证。

  鞍山窑址属三国遗存,发掘于1997年12月,窑全长13.2米,宽2.1~2.4米,窑室由火膛、窑室和烟道三部分组成,窑室中残留许多窑具和器物残片。该窑的发现,否定了黑质瓷首创于东晋德清窑的观点,把中国生产黑质瓷的年代提早了一至两个世纪。

  唐、五代及北宋早期,以甲仗村为中心的栗树山、木鱼山、庄前山、马窑头、盘窝湾、象里山、大岙山等地,瓷窑密布,尤其是上浦甲仗村的窑寺前设有“官窑三十六所”,是上虞境内唯一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窑群,大量烧制贡瓷。器物胎轻体薄,釉色清莹,装饰精致,达到了越窑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越窑青瓷全盛时期的代表。

  在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一系列珍贵文物,如北宋青瓷粮罂瓶为国家一级文物,西晋青瓷鸟纽盖罐、西晋青瓷力士俑、五代双虎枕、五代青瓷连瓣纹盏托、北宋青瓷砚等等,都是世间罕见的青瓷艺术珍品,这些都是越窑发展史上先进工艺的代表,让人们在千年之后,仍旧可以一睹青瓷当年的风采。

  沉寂千年,越窑青瓷在曹娥江畔,又有了复兴之势。在传承上,千年技艺后继有人,在保护上,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禁山窑址已然落地,瓷源文化小镇即将靓丽呈现。千秋青瓷源,蝶变展新颜。青瓷,让上浦声名远扬,也是上浦后续打造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

  东山灵韵

  上浦不仅因为越窑青瓷名扬四海,还因为谢氏一族的到来,而成为贤士集聚之地。从东晋至今的1600余年里,无数的名人雅士前往此处,这里也是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当时留下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

  时至今日,道路通达,沿着104国道来到上浦,一块巨石之上书写有“东山再起”四个大字,途经此处的人们,不由恍然,原来此处便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发源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上浦东山,正是因为谢氏一脉,而为众人所知。遥想数千年前,谢衡顺江而下,发现此地,是怎样一番心境。江南水乡胜景,让南迁之士,驻足停留,从此寄情山水,夫复何求。自此,谢氏一脉在此繁衍生息,谢公宅、国庆寺、东西眺亭,而今这些已然成为古迹,供后人瞻贤追圣。

  登临东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谢安之像,他面朝曹娥江,背后便是东山。神情傲然,袖带飘扬,让人不由想到这位身负大才的东晋丞相,当年那气吞万里如虎的雄伟事迹。

  谢安,正是在此出山,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谢安临危受命,两军陈兵淝水。谢安命兄弟子侄谢石、谢玄、谢琰出兵抗敌,以8万兵力,击败了前秦苻坚号称百万大军的凶猛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战例。东山也因此多了一个“东山再起”的典故。“东山再起”所彰显的临危受命的担当精神,跨越古今,依然熠熠生辉。

  东山文化,是以谢氏一脉为主线的士族文化,除却金戈铁马,也有小桥流水,浪漫诗情。谢氏一脉,贤才辈出,其中代表人物便有“咏絮才女”谢道韫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谢道韫为谢安之侄女,聪慧,富有才识。一次天降大雪,谢安聚集子侄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沉吟少许便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其意境清新,形容得体。谢道韫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被并称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词语。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鼻祖,他的山水诗冲破了东晋诗坛玄言诗的统治,描绘自然景观,多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正是在东山这块灵韵之地,他写下了名播天下的《山居赋》,全文近四千言,为研究东晋南朝世族庄园经济之珍贵史料。

  在历代诗人中,吟诵东山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其中以唐朝大诗人李白为最。如今在东山的崖壁上,一首李白的《忆东山》镌刻其上:“不向东山就,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东山依然,只是众多名士已作古。但诗文传世,为东山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登临山顶,太傅祠、国庆寺、谢安墓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依然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前往一观。近年来,上浦镇大力挖掘东山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上浦人民独有的人文气质。追慕先贤,东山已然成为上浦镇的人文高地。

  上浦秋高 柴文毅 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6: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政者 说
  孙国军

  上浦镇党委书记

  “青江抱山如诗画,瓷源蝶变展新颜。”上浦既有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之美,又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之盛,也得区位优越的交通之便,是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一直以来,上浦紧紧围绕青瓷文化、东山文化、虞舜文化这三大文化抓手,推崇求新求高的创新精神、弘扬勇于负责的担当精神、传承贤德仁孝的崇孝精神,有效延续文化遗产,夯实镇村文化底蕴,建设文化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之际,上浦依托人文山水和区位优势,以瓷源文化小镇建设为中心,串点成线,拱星成月,坚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路径,开拓“文旅、农旅、文创”相融相生的新诗路,重塑“青瓷之源、诗画上浦”的新篇章。

  地名说

  上浦地名

  与水有关

  “浦”,在汉语解释中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上浦地名亦与水有关。上浦镇,镇沿用乡名,乡沿用村名。如今的上浦村便是上浦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上浦村,相传明代以前就有人定居。因村西有浦(沼泽湿地)称上大浦、下大浦。该村地处上大浦,故名上浦。

  1956年,区乡并编,上浦、渔浦、四峰合并为上浦乡。1990年12月,上浦乡撤乡建镇,才有了上浦镇这一地名。


  风情园

  上浦水库胜景

  上浦,以水为名,境内众多的水利设施,为保障上浦近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今,遍布境内的水库已成为上浦旅游开发的优质资源,其中石井水库、渔渡水库、鲍岙水库、象田水库已被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供游客参观。

  石井水库位于上浦镇冯浦村石井自然村内,水库的绝妙之处在于那片参天的水杉林,春天嫩绿可人,夏天青翠浓郁,秋天叶黄如金,冬天红里透紫。水杉倒映在水中,天光云影,溢彩流金,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被誉为虞山舜水中的“九寨沟”。

  渔渡水库位于上浦镇渔家渡村,渔家渡村文化积淀深厚,到处散落着古朴的历史遗迹:石碑坊、大宗祠堂、沙胡寺、朱光庙、董久大等古迹,是渔家渡村辉煌历史的见证。

  鲍岙水库亦称鲍岙湖,位于上浦镇九连村鲍岙自然村,鲍岙湖山青水绿,风景极佳,白鹭、野鸭等水鸟常在湖面游戈嬉水;湖中盛产鱼、蚌、虾、蟹等,当中有一小岛,称“龙珠山”,曾有“双龙戏珠”的传说。

  象田水库位于上浦镇冯浦村象田自然村象田寺东岙,于1958年建成。水库水质纯净清澈,冬天库面热气腾腾,夏天凉风习习,春天氤氲升腾,秋天波光明净。在水库大坝北首的龙山脚下,有一座刘履墓。刘履,字坦之,上虞人,是明朝著名智者刘伯温的老师,善作诗修史,遗著甚多。明洪武12年(1379),朱元璋诏令募才,在奉天殿赐宴,授予刘履官职,但刘履以年老推辞,太祖只好送他路费“让东归”。刘履卒后,葬象田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19 06:50 , Processed in 0.0508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