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5日上虞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展开放以来,一道康熙年间的圣旨,引来市民争相观赏。
这道圣旨纵180厘米,横31厘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颁发,绢本上写有汉、满两种文体,是康熙帝颁授顾宗孟父母为“儒林郎”“安人”的圣旨。据上虞博物馆馆长杜伟介绍,该圣旨为“文革”查抄品,一直藏在深闺人未知,此次展出也是为了让市民开开眼界,了解一段历史。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不乏我区的专家学者。“区档案馆也有相似的一道圣旨,实在是难得!”区档案馆原馆长李金海站在橱窗前仔细打量圣旨,不时发出赞叹。
区档案馆怎么会收藏相似的圣旨?圣旨中的顾宗孟又是何方人士?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跟随李金海前往区档案馆一探究竟。
在区档案馆办公室,李金海向记者展示了圣旨的影像资料。皇帝敕命俗称“圣旨”,这是清代康熙皇帝的一份诏书。开头照例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质地是淡黄色的丝织缎子,纵184厘米,横30厘米,扉面是用丝织成的篆文“奉天敕命”字样,两边为向上向下两条龙腾。全文用毛笔书写,右边用汉文,共200个字,馆阁体字体,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左边用满文撰写,内容与右边汉文相同。该诏书主要是对顾宗孟及其妻子何氏的嘉奖。授予候选州同顾宗孟夫妇为“儒林郎”和“安人”称号。摘录如下:“顾宗孟,赋质纯良,持身恪谨,儜服官之奏,绩先报国以抒忱悃,克昭新论宜贲,茲以遵例急公,授尔为儒林郎……谊钦兹宠命懋乃嘉献。”“报国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爱从其贵,尔候选州同顾宗孟妻何氏,含章协德令仪……翟茀钦承益励柔嘉之则。”左边落款: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盖上11×11厘米两枚汉、满文“阳文”“敕命之宝”大红正方形钤印。
据李金海介绍,该圣旨大意为颁布奖励(有功之人),是朝廷隆重而严肃的制度。现在按照常例,破格授予你为“儒林郎”(是一种表示嘉奖的称号,不是实职)。赐给诏书。诏书说,你候选州同顾宗孟的妻子何氏,以协助丈夫的好品德著称,现在因为你的丈夫按例破格,封你为“安人”(清代是六品),以这种褒奖鼓励柔顺美好的品德。
而上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的一道圣旨,其载体、质地、规格、格式、字体和落款的日期与区档案馆收藏的那道圣旨完全相同,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区档案馆收藏的圣旨是康熙皇帝褒奖顾宗孟政绩和他的妻子何氏贤内助,博物馆收藏的圣旨是康熙皇帝褒奖顾宗孟的父亲顾天球和母亲沈氏教子有方。两道圣旨密不可分,有因果关系。“当时朝廷以康熙帝的名义同一天分别为顾天球、顾宗孟父子颁发圣旨,且这两份圣旨都是原件珍品,实属罕见。”李金海对这个发现十分惊讶。
那圣旨褒奖的顾氏父子又与上虞有怎样的渊源?
据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中记载,顾宗孟,字又椒,号是愚,初官虔州,后任清河州同二十余年,治理河政颇有政绩,著《道宁堂文集》二卷。“在谢塘镇塘前村,现在还居住着顾宗孟的后人,圣旨也是来源于此。”李金海回忆起往事,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区档案馆工作人员获悉,谢塘镇塘前村有一道康熙圣旨。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塘前村人多数为顾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位孤寡老人收藏了这道圣旨,他临终前,郑重地将圣旨交给顾姓的村党支部书记保存,一直传到第四任支部书记手里。
“我和同事第一次去征集时,他们开始不答应交给档案馆保存,我们做了许多思想工作,还请村党支部书记召集村委会就此事进行专题讨论。”李金海提到,在会上他讲述了将圣旨捐献给区档案馆保管的诸多理由。最终塘前村委集体同意将圣旨移交给区档案馆保管。“我们答应这份圣旨的所有权仍属塘前村顾氏,区档案馆随时可以为村里使用提供方便。”就这样,李金海和同事圆满地解决了圣旨的征集工作。第二天,区档案馆在塘前村举行了圣旨捐献仪式,向村里赠送捐献证书、锦旗,并拍照留影,在场的村民们既高兴,又放心。
2002年12月5日,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敕命时代较早且保存完好,在全省尚属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鉴定等级为“2级珍贵文物”。后又被评为《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那么,上虞博物馆收藏的这道圣旨也具有同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