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7|回复: 0

黄宗羲与偁心寺的文字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0 14: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章抱苦
黄宗羲与偁心寺
的文字缘


  道墟偁心寺有志,今存嘉庆十八年(1813年)钞本是章崇望所辑,在他之前,赵甸(南)、章世(士)法等已先后进行了修纂。寺志既成,几位先贤都请名家作了序言,但由于未能顺利付梓,加之后人再辑时往往对内容进行更新,导致旧序不合时宜,故而多被舍弃。这种现象在古代较为常见,比如同修于光绪时期的《上虞县志》和《上虞县志校续》,前者有序言十余篇,后者均不录用。《偁山偁心寺志》经过三代人的补充、接力,本质上也是“校续”,只不过县志校续的前一版依然存世可考,而寺志的前一版已经无从寻觅。

  其实,早在赵甸(南)编辑寺志的时候,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就曾为本书作序,这篇序言在今天的《偁山偁心寺志》里是看不到的,但在黄宗羲的文集中却一直保留着。

  黄宗羲,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系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一生著述多达五十余种,三百余卷,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同时也是“浙东史学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在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笔者近来因查找史料,检获到黄宗羲《南雷文案》,其第一卷第一篇就是《称心寺志序》(题中“称心寺”即“偁心寺”,详见《嘉泰会稽志》),不禁眼前一亮。根据书中所署,该文写于丁未年(康熙六年,亦即1667年),距离顺治十一年(1654年)赵甸(南)受托写志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根据黄宗羲回忆,老友赵甸(南)于是年秋月出示寺志,“命余序之”。

  文章一开始,黄宗羲就发表了人才之论:“人才之在天下也,于亿兆之中而有数十人焉;其成也,于数十人之中而不能一二人焉。”他认为,天下生民众多,而人才极其稀罕。并说:“戊寅、己卯之际,余与越中知名士数十人,事子刘子于讲舍……赵子禹功于其中……曾不一二十年,而数十人者天下已莫能举其姓氏……而禹功擎拳撑脚,抗尘决网……不与数十人者同其陆沉残破,则若向之数十人,为禹功一二人而设也。”禹功是赵甸(南)的字,同辈往往以字相称。黄宗羲认为,赵甸(南)不仅是人才,而且是“亿兆人”中才有“一二人”的那种人才,这种说法或有捧吹客套之嫌,但黄氏这般夸赞,赵甸(南)想必定有过人之处。当然,二人交谊之笃,由此也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赵甸(南)一生无意进取,明亡后落发为僧,号“碧(璧)云和尚”,对于他在寺庙里的修行情况,史料语焉不详,但在同为“明朝遗老”的黄宗羲笔下,记载的却十分细致:“吾闻禹功之在寺也,因于内衡法师,朝则挝鼓聚众,衡师上堂讲相宗;暮则挝鼓聚众,禹功上堂讲《四书》《周易》……”这位内衡法师,俗名杨智铨,是《偁山偁心寺志·法统志》中第十四位长老,精贯相宗,勤于著述,其舍利塔在偁山狮古岙,被称为“中兴住持师”。按照文中所说,寺庙白天讲佛学,晚上讲儒学,确实是少见的“奇事”。由此可知,赵甸(南)虽然身在佛门,参悟佛理,但始终秉承儒者初心,继往圣绝学,实在难得。于是在全文之末,黄宗羲对此表露了自己心中的感慨,他认为,这样的大儒没有在那个时代得到应有的成就,而是被佛家“霸占了去”(强分其半),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黄宗羲的《称心寺志序》不仅言辞精到、酣畅淋漓,而且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文章写出了赵甸(南)的才情和不得用世的可惜,同时也写出了《偁心寺志》的精彩纷呈、出类拔萃。“夫禹功以燕许庙堂之笔,而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所谓“燕许”,即唐朝“燕国公”张悦和“许国公”苏颋,他们的文章被称为“燕许大手笔”。黄宗羲认为,赵甸(南)乃是一代“大手笔”,但他却自矜于写偁心寺里的一块石、一朵花,这些虽然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他所写的内容似乎是在和“桑经郦注”(桑钦《水经》,郦道元《水经注》)一较高下,就像春秋时吴、晋两国在黄池会面,争做盟长一样,都举了全国之力。这样的对比,显然是黄宗羲对赵甸(南)和《偁心寺志》的溢美之词。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衍生出的一个成语——“狮象搏兔,皆用全力”,至今仍在被我们使用。“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属于复句式成语,多用于形容为人处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引申为对待任何事物都全力以赴,没有一丝松懈。当然,这个成语还有另一版本,即“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对原句有所简化。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大型工具书《中国成语大辞典》,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题写书名,并撰写序言。在这本《成语辞典》第1126页,便收录了这个成语,注解为:“搏:扑上去抓。比喻做小事情也要拿出全部力量。”近代著名作家茅盾在《茅盾散文集卷八·谨严第一》中也曾经明确写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偁心寺志》虽然没能达到“桑经郦注”的高度,但是其中无论短章大篇,赵甸(南)都用了十二分的力气来写,对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对于这样的著作,我们怎能不加以保护和珍惜呢?

  如今,偁山以北的海潮早已退去,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偁心寺已伴随着一代代高僧走入了涅槃,就连黄宗羲的《称心寺志序》也已经长眠在《南雷文案》。但作为道墟辉煌历史的缩影,它始终是所有道墟人心目中的乡愁。笔者以为,偁心寺在历史上得以如此辉煌的根本原因并非佛法,因为天下寺庙何其之多,碌碌平凡者不可胜计,真正使它脱颖而出的是先贤们不断赋予在它身上的这些厚重的文化,而文化往往比物质能走得更远、更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0 09:14 , Processed in 0.0502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