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06|回复: 0

曹娥百丈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5 14: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水根
曹娥百丈塘


  曹娥地界东、北两面临近曹娥江,旧时多受新、嵊山水及天文大潮之患,因而临江段筑有海塘以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宋嘉定十七年(1224)绍兴郡守汪纲,曾于曹娥庙前筑石堤七十余丈。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曹娥乡绅陈绍虞、杨仕良等以曹娥江自宝山寺起,南至上虞界小山头止,涨地尽坍,逼近居民。外江内河相距数步,新嵊山水自东南顺下江潮由西北逆上,屡从曹娥江决入内河。山、会、萧三县田禾被灾,而会邑十三、四、五等都,田园庐舍尤为险要。绍虞等呈请各都按亩捐建土塘,以御潮汐。会稽县令彭元纬详请各宪批准,捐筑土塘七百六十五丈以资捍卫。

  曹娥塘接自山会海塘东塘白米堰段,从疲字号起明字号止,计字八十一字,疲(白米堰) 至明(凤凰山小山头)。每字号处均立石一方,计长一千六百念丈。塘面高约一丈余,阔二丈。这段曹娥塘并非是同一个历史时期所建成。比较重大的修复海塘工程,志书上记载有清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四年、乾隆二十九年、咸丰元年、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十年等数次。其余小范围的、民间自发的、没载入史册的还有许多。

  但曹娥最古的海塘却是“百丈塘”段。建于唐时,称曹娥坝、曹娥埭。东起今狮子山北之里睦桥,西至白米堰村干家自然村。其中最危险段是里睦桥西至中墅段,为石砌百丈,因称百丈塘(堤)。这段堤坝实际是为了保护鉴湖免受海水潮汐的冲击而筑,南为漕河(运河),北即曹娥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会稽“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这唐代防海塘就包括了这段百丈塘。

  据《康熙会稽县志》山川志载:百丈塘“明隆、万间遇风,塘辄为海潮冲败。客舟过者多覆溺。有司修筑工费不可计,迄无成。天启年间郡推官刘光斗,详看江势屈曲,用夫掘通,可免塘患。遂檄会稽县典史,率居民乘春水发时,齐用畚锸,使江水直去,旧塘变而为地,其患遂息。国朝居民垦地为田,放水入河,塘渐坏矣。秋潮发时将复为大患也。”

  崇祯元年,江苏武进人刘光斗(1591-1652) 来任绍兴府理刑推官。崇祯三年三月春讯,“剡溪急湍注其南,浙海狂潮撼其北”,百丈塘更是岌岌可危。刘光斗详看江势屈曲,认为江之北百官后郭涨沙淤积约达三千亩,致使曹娥江南来之水受阻,因而转向西冲击百丈塘,加上潮汛助威,更使沃壤陆沉,百丈堤无以抵御。刘光斗遂檄会稽县典史杨元正,集东关、曹娥十三、四、五都民工抢险,至后郭浚江,使水直泄於北。此举涉及到后郭垦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引发“顽民,奋螳臂之勇”激烈对抗。此浚江之事经刘光斗协调会稽、上虞两县官府,终做通工作,至当年四月四日方始完工。

  而后十三、四、五都里民徐显祥等为邑侯刘公在屠家埠北建刘侯祠,并镌碑立石。

  事迹见于清《康熙会稽县志》卷四山川志,以及明会稽钱象坤所撰《绍兴府理刑推官刘侯开濬后郭壅塗永固患塘碑记》。

  此段百丈塘明末已变为地,至民国间仅余二尺来宽之路基,为曹娥至东关间的一段沿运河往来陆路捷径。解放后曾有村民建房开挖地基,发现有大段石砌塘堤遗址。

  民国《绍兴县志资料》载有清雍正贡生东关人任濬,于清雍正七年(1729) 所撰《会稽邑侯张公捍海纪事碑》文,记述雍正四年会稽知县张我观,发动十四都乡民修复海毁百丈塘事。其中写到“会邑滨海,而十四都之李木桥、中市、龙王堂、白米堰、新沙诸处尤当冲激。”文中提供的十四都五个村名,为曹娥至东关段浙东运河沿线的村庄,仅漏失一个屠家埠,或者屠家埠清代即属白米堰。清宣统二年起,白米堰以东的李木(里睦)桥、中市(墅) 、龙王堂等村均已划属曹娥乡辖地。会稽知县张我观也因修复百丈塘,同祭在屠家埠北的刘侯祠内。此段百丈塘实际已经向北移动约有200米距离了,即今日附近村民称为皇塘的山会海塘东塘与曹娥塘相连接部分。

  清初,此塘外又有食字号田若干顷,故在此田地外又筑备塘(现称中百保江塘),以固石塘。

  历史文献中记录的曹娥百丈塘随着大海的远去也早已湮灭无闻,屠家埠村北海塘外的刘侯祠也早已失去踪迹,但历代上虞人民为治理水患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将永垂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3-28 21:14 , Processed in 0.047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