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26|回复: 0

源于一个传说的考古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6 08: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于一个传说的考古发现

作者:宋奎元 夏振扬   转2018年2月6日上虞日报
 

    皂李湖的山水很美,皂李湖的民间故事更美。凡在皂李湖畔长大的人,大凡都听说过这样的传说:在皂李湖底有一部金风车,湖里有一条鲶鱼精,湖中有一位美貌绝伦的河蚌精,湖边的某一山脚下埋藏着两面金锣。
  皂李湖之所以风光优美,主要是湖底的金风车终年金光灿烂,映照山水,而且还是镇湖之宝,既保佑湖边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又震慑湖中水怪不得作孽危害百姓,只能为百姓谋利造福。而传说中的鲶鱼精到底有多大 ,谁也没见过,只听说过它的两根胡须有草杠那么粗,鲶鱼精一旦显现,是在提醒湖边人们近期或许会有洪涝之灾发生,务必作好各种抗洪防涝准备,也算是利民的好“精”。传说中的河蚌精是一位美貌绝伦的仙女,在天气晴好的中秋节前后,她会游到湖中之岛的牛栅来赏月。在明媚的月光之下,河蚌精化身的仙女身着七彩披风,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明眸如星,她会美美地对着你笑。河蚌精不常出现,但每当河蚌精出现的年份,就预示了这会是个好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廪充实,也是婚庆嫁娶的好时光。而埋在皂李湖某山脚下的两面金锣,则一直成为湖民们梦寐以求的宝物,数百年来都在苦苦寻找,都想据为己有,当然这一切都是徒劳。
  “文革”时期,狂热的革命热情殃及了沉寂数百年的古墓,村民们开始向漫山遍野的坟墓宣战,到处掘坟挖墓,表面上他们这么糊弄,是为了把挖来的砖块用于建队屋、建粮仓,背地里不少人都有小算盘,那就是借掘墓之际趁机寻找传说中的金锣。因为他们几乎都确定那两面金锣就埋藏在湖边不知名的山脚下,但数百年来一直未能找到,很可能就藏在某一墓窟中,以前挖坟是大忌,现在何不趁此机会搞个水落石出?
  一日,挖坟队员来到湖边的鹁鸪山脚,选定一处无主的墓穴,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挖掘,不到半小时功夫,把坟泥巴扒了个精光,只剩下独穴空廓,敲开廓头,只见廓内正中放着两块用铁条箍着的正方形砖块,非常光滑,十分考究。扒开铁条,但见合拢着的砖的两面均刻着端端正正的汉字,字迹清清楚楚,细心的人数了数,有431个字。来挖坟的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都是冲着金锣来的,发现是两块砖头,感到非常失望,纷纷弃砖而归。其中一个社员觉得这么方方正正的砖块弃之可惜,就把它挑回家,放在猪舍里。多年以后,这户人家翻建新房,因嫌阴砖不吉利,不能用作新屋地基,就把它铺在溪埠头当踏脚板。
  2010年,笔者次子与董国光先生缘于“一盏灯”成为“灯友”。董先生有空时也常来潘家陡了解名声在外的上虞“半只书香”的缘起。皂李湖丰富多彩的文化故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回去后相继写下了《遥望潘家陡》等文章,发表在当地日报上。一次闲聊中,笔者向他提供了以上发掘金锣的信息,热心的董先生立即将此信息提供给上虞博物馆。馆领导十分重视,第二天杜馆长亲自前来考证。见到两块刻满文字的古砖,杜馆长如获至宝,马上埋头细细研读起来。经考证,这是两块距今560余年的墓志铭,内容是介绍对皂李湖水利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潘家陡郭氏名人郭原道的生平事迹。
  郭原道,生于元朝至正戊子年(1348年),卒明朝永乐癸卯年(1423年),享年七十又六,在乡德高望重。其子郭南,生于明朝洪武壬戌年(1382年),卒不祥。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任江苏常熟县令。正统八年(1443年)母危,奏请朝廷恩准,回乡侍奉。在此期间,郭南捐助小越老儒袁铉、袁铧兄弟修编了《正统上虞县志》(1441年始修),明确了皂李湖是“先曹黎后皂李”之说,即皂李湖是湖民曹、黎二姓大户割己田1300余亩所创,故皂李湖为民湖而非官湖,确立了“湖为乡民创,利由乡民食”之说。事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相隔160余年,在上虞县令徐特的主持下,邑人葛晓主修明万历《上虞县志》。葛晓主修期间,收受了郑家堡富绅郑用九的贿赂,提出了七条反驳皂李湖为民湖的观点,后人称之为“伪创七说”。主要理由是郭南系湖东潘家陡巨富,为私利而篡改史料,以湖为己私利也。然而,令葛晓始料未及的是到了康熙十年(1671年),湖民黄文控告了郑用九、葛晓朋奸,直言他们的“七说”亦私法伪造,意在易志夺湖,欲用皂李湖之水涓郑氏之田也,故亦不可信。湖民张人俊等人举证告至郡守朱芹。朱芹遂下令重启勘悉,得实俱详,最终判令改正“新志七说”,仍循旧例,蓄泄湖水,只灌近田而不得接济运河。遗憾的是这场为湖的笔墨官司历经60余年,最终虽然以郭南胜诉而尘埃落定,却因万历《上虞县志》系官志,《正统志》为民志,故现存的万历《上虞县志》中未有详情述之。又因郭氏家属某年遭大旱,稻谷颗粒无收,家境中落,一蹶不振,而葛晓能文笔、善书法,又与江南才子徐渭、车任远等七人成了“越中七贤”,与士大夫等名士达人登上历史舞台,自然显赫于世。这场耗时日久的笔墨官司就打得格外艰辛了。但即便最后赢了官司,也不能将已册定的万历《上虞县志》改写了。
  这次发现的郭原道墓志铭,是涉及上虞水利、志书的重要文化史料,也是记录上虞人文历史的宝贵遗产,很值得保护和研究。有关部门征得收藏者同意后,将古砖交由上虞博物馆作永久性收藏。如此,所谓“两面金锣”的最后结果也终于水落石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3 17:22 , Processed in 0.047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