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7|回复: 4

春晖校主陈春澜(郑国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 0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晖校主陈春澜

作者:郑国民   转2018年1月4日上虞日报


  陈春澜,是可以写一部书的。
  我们先从一封信说起。那是2004年底,春晖中学收到一封信,寄信地是加拿大,寄件人是一位上虞籍华侨。信文大意是“陈春澜去世后,他的坟墓屡遭盗挖、至今未能得到修复,他们感到非常遗憾……”一位远在国外的华侨,竟然如此关心陈春澜的事,还特意写信?
  这封信引起春晖中学李培明校长的高度重视。上海、宁波,还有上虞好多地方,都留下春晖人寻访、查询的足迹,随着资料的汇集,陈春澜的人生更加立体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故事,宛如精彩的连续剧,简直就是晚清商人的一代传奇。要了解这段传奇,我们得先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说起。
  清朝道光十七年三月廿七,陈春澜出生于上虞小越横山村。查万年历,这一天即公元1837年5月1日。
  小越,上虞的东大门,历史悠久,千年古镇。四千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此居住,从秦朝开始,小越就隶属于上虞县,世事变迁,几番改制,依次从属于会稽郡、越州、绍兴府等。虞北平原一向少山丘,偏偏在小越版图北面倚靠有一座横山,横卧在平野之上,约数公里,宛如沉睡的巨龙。小越南部区域还嵌有小越湖,波光潋滟,渔舟唱晚,明朝诗人李延兴曾感叹“桃源人家疑此是”。小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商贸重镇,民风纯朴,贤士辈出,明朝户部尚书、杰出书画家倪元璐,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甲骨文鼻祖罗振玉就是小越人。
  横山陈氏,在小越这个地方聚居,是一个大家族,据了解,这个家族是从宋朝南渡迁徙而来,先到台州,再辗转到了上虞小越横山脚下。
  陈氏虽是大族,族内也有贫富之别。遗憾的是,陈春澜父辈务农为业,相对而言家境较为贫寒。家里有兄弟五人,陈春澜排行老小,父亲陈锳(锦和)给他取名“渭”,表字文江,陈春澜的原名就是陈渭。
  为了查清横山陈氏的传续脉络,春晖中学专门派擅长文史研究的资深教师,多次前往横山村寻访,又特意赶赴上海图书馆,查询馆藏文献。最终,珍贵的“陈氏宗谱”被找到。陈氏宗谱,也是陈春澜在上海发家之后,主持修撰。从记载的内容来看,陈渭属于当时陈家的第“廿三世”。陈渭的几位兄弟,分别是大哥陈德生,二哥陈龙生,三哥陈沄,四哥陈源。他还有六位族堂兄弟,三位叔叔,日后的成长故事中,还会有交集。
  小时候,陈渭文静清秀,懂事聪明,但奇怪的是,他得了一个外号叫“狗污(屎)阿渭”,“狗污”就是“狗屎”的方言说法,这是个羞辱人的称呼,小陈渭怎么会有这个外号呢?
  原来,父亲陈锳重视耕读传家,家虽不富,书不可不读。他陆续将几个儿子送到私塾里就读,导致的结果是家境日益贫困。小陈渭虽排行老小,却极为懂事,不忍心在家庭拮据的情况下,还去读书而增加父母的负担,所谓“不忍以读书耗家,遂事农”,于是,他就离开私塾,开始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离开私塾后,小陈渭一边做些农活,一边常常和同村儿童一起放牛。每次出门,他都会带一个竹编的粪筐,一边放牛一边勤劳地捡狗屎放到粪筐里,作为农田肥料。于是,小伙伴们就戏称他为“狗污(屎)阿渭”。当然,这个外号除了戏谑,的确带了明显的羞辱意思。一般人听了这个外号,或许会羞愧恼怒,甚至会与人争论打斗,而小陈渭并不当回事,依然快乐地做着他该做的活儿。
  我们不禁要想,陈春澜后来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或许,在这样的小事当中已经有了铺垫。
  随着年龄增长,陈渭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世界很大,他想要去看看。不过问题来了,一个偏远乡村的穷小子,没有任何基础,怎么去闯世界?
  转机出现在陈渭14岁那年。
  陈渭有个四叔叫陈雍亭(陈锳排行第三,陈雍亭是陈锳的弟弟),当时已经是汉口汇丰钱庄的业务主管。陈渭得知后,请求父亲让他去四叔的钱庄做学徒,父亲便领着陈渭来到兄弟家里商量。陈雍亭见清秀的陈渭浑身上下透着一些精明能干的气质,拜见的时候,各项礼数又很周到,同时,他又听说过陈渭小时候孝顺、勤劳、忠厚的故事,就一口答应兄弟的请求,带着陈渭走上了从商之路。一个少年,正式出门谋生,最好有一个喊得响的字号,当时,陈雍亭就给侄子陈渭取了一个字号“春澜”,“春澜”有着非常良好的寓意。
  春,从丰从日,草木每天蓬勃生长。
  澜,从水,波浪有势,奔腾万千。
  陈雍亭给侄子取这个字号,也是期望陈春澜能事业蓬勃发展,为本家光宗耀祖,“春澜”二字可以说是长辈的真诚祝愿。
  从此,“陈春澜”三个字,伴随他,见证了他一生的传奇。而陈春澜也用几乎满分的成绩,向父母、四叔交上了优秀的人生考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08: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对他数十年经商成就留下总印象,先来看看下面这些年份和大事概要:
  1850年,随叔父陈雍亭到汉口汇丰钱庄当学徒。
  1851年,太平天国“洪、杨之乱”,钱庄之类的金融行业收缩,又回到家乡务农。
  1852年,和哥哥一起在本县范围内搞短途贩卖。
  1855年—1858年,在上海台维洋行当学徒。
  1859年—1874年,接受上海惇信洋行聘请,任“买办”(专司外勤工作)。
  1875年—1886年,开办上海春记货栈,注册“常胜”商标。
  1887年起,以合资、独资或先合资后独资的形式,先后开设永丰、寿丰、兆丰、五丰、宝丰、厚丰、和丰(后改为人丰)、滋丰、志丰、鸿丰、春丰(后改为春元)等十一家钱庄。
  陈春澜并不是富二代,更不是大官亲戚,他如何能在强手如林、刀光剑影的上海滩发家致富?众多可以分析的成功因素中,一个原因应该是所有的基础,那就是“陈春澜的为人”。我们来听一个流传在老百姓当中的故事,或许就能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陈春澜任上海惇信洋行买办期间,时间大概是19世纪60年代。有一天,他在横跨苏州河的外白渡桥上,看到一个外国人,面前放着一张纸——俗称“告地状”,上面写的大意是“自己因为经营失利,血本无归,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请求路人帮助:若能借银三百元,日后必以倍数奉还”等等。
  大桥上人来人往,大多把这事当做热闹看,更有甚者,把那人当做洋骗子。陈春澜先生看到之后,却动了恻隐之心。他先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回到洋行,向老板支取了多年来的积蓄,整整三百银元,送到洋人手里。洋人感激不尽,郑重记下先生的地址姓名,重申日后必当重谢。
  可是几年过去之后,洋人依旧没有音信。
  很多人说陈春澜“太傻了”,肯定是上了“外国赤佬”的当。终于有一天,那洋人找上门来,不但归还了当年借去的三百大洋,还送给恩人整整一船毛皮货物。那个商人名叫约瑟夫,是德国的毛皮商,当时在上海破产,才向人求助的。正是靠着陈春澜的帮助,他才东山再起,这次回到中国,就是为了向陈春澜表达感恩。从此,陈春澜先生成了老板 ——人们都笑称他这个老板是“捡来的”。
  其实,老板怎么会是“捡”来的,是善心结出的果实而已。
  有了第一桶金,陈春澜开始独立经商。他最先选择的是办小货栈。做出这个选择,有他的考量。
  原来,陈春澜知道,按照自己的身份背景,投资的原则应该是:投入少、收入相对稳定。当时,上海已成为极重要的货物转运枢纽,如果开货栈,资金投入微小,劳务雇佣简单,上海滩有充足的货物流量,一般是可以保赚不亏。在调查分析之后,陈春澜在上海的南市租了一套房子,办起上海“春记”货栈,当时注册了一个商标,叫“常胜”。“春记”货栈做什么业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助客户堆放货物,代办运输相关的工作,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用现在的时尚用语,陈春澜早期做的是“物流”行业。当然,货栈还兼营毛皮、油等货物贸易。正如陈春澜所料,货栈开业之后,各路商人接踵而至,特别是上海和天津之间有流量巨大的豆市交易,需要这种货栈负责存放和转运,不久之后,陈春澜的春记货栈就因为待人热情,发货及时,一视同仁,而生意兴隆,在天津、汉口设立了分庄,陈春澜的资金财富开始逐渐雄厚起来。
  有了资金,找准市场,陈春澜又顺势进军“钱庄”行业,通过先合资,再独资,陆续开办了十一家钱庄。从小货栈,到大钱庄,陈春澜宛如常青树一般,叱咤上海商界,我们不禁要继续追问,他究竟有什么经商秘诀?以下两个经商故事,或许会告诉你原因。
  第一个,是逆势开新行。永丰钱庄开办不久之后,上海工商业受到内外影响,生意越来越难做,内指农村生意的大量破产,外指国际市场的萧条。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引起上海金融业的恐慌,直接导致了南北两市汇划钱庄收缩达十分之七。面对危急情况,陈春澜却做出了大胆的判断: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内地将会有更多资金涌入上海,钱庄行业不但不会削弱还会壮大。于是,在稳住阵脚的同时,他会同颜料商一起合资开设了兆丰钱庄。该庄在行业收缩的情况下逆流而上,隆重开业,一下子声誉鹊起,结果引来大批资金,“上至富豪眷属,下及妓院女佣,纷至沓来存储”。
  第二个,应对贴票风潮。19世纪90年代,上海一些投机商见贩卖鸦片能获厚利,纷纷以高利向钱庄借钱,致使一些钱庄现款短缺,供不应求。为解决资金矛盾,上海交通路(西棋盘街)潮州帮郑姓开设的协和钱庄首创贴现办法,怎么个经营法呢?就是凡以90元存入者,开庄票一张,半个月后即可持票兑取本息100元,名曰“贴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存到银行90元,半个月之后,你到银行可以拿到100元。
  这事实质就是以超高利率圈钱。开始时仅有少数钱庄仿效,贴票到期也能如数兑现。随后,越来越多的钱庄看到“贴票”吸收市民的存款非常容易,见利眼开,纷纷推行此项经营业务,利率也越抬越高。投机商就借机向钱庄骗得大量的存款,因而使许多钱庄对到期的贴票往往无法兑付。最终那些经营贴票的钱庄,有数十家钱庄相继倒闭。
  陈春澜却慧眼独具,不盲目跟风。他的钱庄规定,一概不办理“贴票”业务,转而办理以抵押放款为主的信贷业务,且对信用低、声誉差的客户,暂时不给贷款。一个钱庄老板,面对着高额回报,该需要多么大的定力才能抵住诱惑啊。更厉害的地方是,为了不使自己钱庄的资金闲置,他又找信得过的经营业绩良好的钱庄,以同行业存款的方式产生一些利息,护住本金,由此安全地度过投机商掀起的“贴票”风潮。
  其实,陈春澜先生的能耐,还可以从《掘金战争》一书当中找到佐证。
  《掘金战争》讲述的是上海滩大佬虞洽卿先生的传奇故事。虞洽卿在民国的上海滩,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是宁波帮商人集团的领头羊。在与虞洽卿有关的人物关系图中,我们找到陈春澜的名字。当时,陈春澜是长辈,已经功成名就,虞洽卿是晚辈,正在拼命“掘金”。虞洽卿也是白手起家,在他白手起家的早期,他为一笔生意而穷途末路,甚至连跳江自杀都试过了,他去寻求陈春澜的帮助,陈春澜将他带到镜子面前,告诉他“最后救自己的就是自己”。最后,聪明的虞洽卿领悟了,最终渡过难关。因为这个故事主人公是虞洽卿,我们在此就不多展开,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掘金战争》,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这里主要讲的是,事情办成之后,虞洽卿去拜访陈春澜,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虞洽卿说,“陈先生,那天我来乞求你时,差不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了。你没有怜悯我,而是帮助我,让我对着镜子找到了自信。”
  陈春澜的回答是,“年轻人,你太客气了。帮助你,我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我不是救世主,这个世界也没有救世主。你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你自己。只要你始终记着,求人不如求己,你就能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出办法,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当然,有机会,你也要帮助别人。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陈春澜眼望着前方,仿佛不是告诉虞洽卿,而是在对成千上万的听众做演说。
  虞洽卿连连点头,“陈先生,今生今世我都会记住你的话的。求人最终还是要求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陈春澜说:“阿德,你很有悟性!将来在上海滩,你一定会大显身手的。好好干吧,未来是你们的!”
  “谢谢陈先生的鼓励和厚爱,我会努力的。我还要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来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
  陈春澜满意地舒了一口长气,“不用了,阿德。我老了,不需要花你的钱。我告诉过你,花钱比赚钱更重要。……我要回到故乡横山去,建立一所春晖学堂,以便使那些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将来好能够自己依靠自己,做一番事业。你将来要是真能够给我一张任意填写的支票,你就用它在你家乡建一所学堂吧。”
  虞洽卿说,“陈先生,将来我一定会像你一样,建学堂的。”
  陈春澜当然没有看走眼,虞洽卿最后纵横政商两界,成为上海滩最响当当的人物之一。
  陈春澜的确有其不平凡之处,而且,在当时的上海滩,陈春澜的地位的确不可小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08: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1894年,陈春澜先生58岁。已然年近花甲的陈春澜,毅然放弃继续在外打拼的念头,“知难知足谋息肩”,安排好各项资产(资产都委任他的三个侄子接办),回到家乡横山,他要实现一个心愿,要为家乡上虞办几件实事,造福一方百姓。
  上虞不是上海,他擅长的钱庄货栈这些生意模式并不合适。做什么项目比较好?陈春澜先生不愧是能人,回到故乡后,他根据上虞农业为主的实际,从当地农业入手,先后创办春泽垦牧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农事试验场、大同殖业银行。这些,都与农业相关,又有创新之处。比如,春泽公司试行的是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试行后使丰惠、章镇一带贫瘠低洼的湖田得到整治,成为优质农田。农事试验场其实是春泽公司的一项分支业务,通过着力于改善土壤,改良种子,改变耕作方法,提高复种指数等。大同殖业银行也是主要由春泽公司控股的金融机构,就是在当地农民生产资金发生困难时以低息放贷,保证种植、养殖正常进行,收获以后将余钱存入银行,产生利息,大钱生小钱,改变农民存钱习惯。
  这一系列现代化经营,带来实效,经过几年,做创业试验的那一带农村面貌大有改观,还出现了不少富余农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陈春澜也获得可观的收益,与当地农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些农事创举,可谓开风气之先,在上虞经济史、开发史上均有其独特之地位。春泽公司是浙江最早的大型企业之一,是上虞第一家现代农业股份制企业,大同殖业银行是上虞第一家银行,上虞农事试验场,更是为创新农业研发树立了一面旗帜。
  春泽,应该是绍兴乃至浙江省近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样本。透过历史的烟尘,如今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在引领家乡父老发家致富的同时,陈春澜先生更是“慷慨好施,脱手千金”,经常行善举,资助公益事业,比如修桥铺路、赈灾救民、修复曹娥江堤、建上虞积善堂(民间救助机构)……在这里,我们还要着重回顾一次大洪灾,直观了解陈春澜的义举。
  1915年秋天,上虞县南汇(今沥海三汇这一带)遭遇几十年来未曾见过的大洪灾。保护村庄的堤塘全部坍塌,所在区域的房屋全部冲毁,死者可谓不计其数。当时,上虞县由德高望重的乡绅王佐来主持赈灾委员会(关于王佐,这是陈春澜生命历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朋友,下面还会详细讲到)。
  灾难发生后,王佐亲自来到了南汇受灾现场考察,面对着满目疮痍,如何重建家园?考察回来后,他来到陈春澜家里,商议重建家园的具体办法。最后,形成的共识是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最为合适,赈灾款由陈春澜捐资。
  所谓“以工代赈”,就是灾民只要参加修复海塘的工作,就可以获取物资方面的救助。这样做,一方面救助了百姓,另一方面,调动重建家园的积极性。当地百姓得知消息,犹如盼来了救星一般,纷纷赶往修筑海塘的工地,热烈的场面,十分壮观。在短短一个潮汛期内,长达898丈的海塘就被老百姓们修复了。更神奇的是,当年的秋播作物,老百姓居然还来得及补种。
  如此的鸿德,老人们自然要念念不忘了。他们设法弄来陈春澜和王佐的肖像,恭恭敬敬地悬挂在镇海庵——一座当地百姓为祈求菩萨保江安民而修建的庙宇之中,他们用这种方式,感念两位乡贤的恩德。
  今天,沥海伟民村附近的镇海庵的墙上,还悬挂着记录陈春澜、王佐功德的匾额,匾额题为“万家生活”,内容如下:
  有德于我者,未敢忘也。及身而礼之,不亦宜乎。南汇逼海滨,乙卯(1915年)秋,飓风怒潮,坍其塘,飘庐舍,毙人畜,灾之酷,数十年所未有。虽长官请抚于上,同乡救赈于沪,终无以继涸辙鱼。幸王君寄庼,陈君春澜慨念桑梓,助巨资,动规划,力主工赈。即将已圮娥江沿岸之塘八百九十八丈……抢先赶筑,克日鸠工。吾介小人后此得安居,而秋作又可补种。乃不至填沟壑。厥功甚伟,远近德焉,爰丐其肖像于镇海庵,日夕祀之。是所馨香祈祝之诚,以示没齿不忘之意。
  丙辰秋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08: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春澜幼年受穷,未能受到系统启蒙教育,青年外出从商,与学堂极少交集。回乡之后,忙于造福家乡,无暇读书。迈入老年,身体病弱,再去读书识字已经没有可能,这终究是一大遗憾。于是,陈春澜又发愿:要让家乡更多的儿童、少年乃至青年接受教育。他把这个愿望写进了人生的计划书,并付诸实施。
  陈春澜热心教育事业的事迹,分为前后两期,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期,陈春澜多为“应人之请,捐资助学”。
  举几个史料中的例子:第一个,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上虞丰惠的经正书院开办上虞算学堂,各项经费,全部依靠陈春澜先生资助,记载有“各项经费全赖先生资助接济”; 第二个,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上虞要开办一所县校,陈春澜是第一个捐款的,所谓“又首捐开办经费”;第三个,1901年,绍兴要新建绍兴府校,资金不足,又得到陈春澜的巨额资助,所谓“府校谋新作,公又捐鉅资以为倡”。
  还有一个重要实例,必须讲一讲。1916年,经亨颐任浙江教育会会长的时候,募捐建造浙江教育会所,陈春澜慷慨解囊,一捐就是银元一万。
  陈春澜和经亨颐这两位上虞的乡贤,一个小越人,一个驿亭人,两家老宅相聚不远,在这次募捐过程中,两人有了深入的交往,这为以后共同创办春晖中学,打下了基础。
  后期,陈春澜关心教育的重点在于“独立投资,兴办新学”。
  从“助学”到“办学”,这是陈春澜在关心教育方式上的重要转变。这个转变,需要结合社会大背景来分析。
  自从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提倡新学,改书院为学堂,兼习中学西学,还鼓励绅商办学,当时,全国上下纷纷响应。兴办新学,符合社会趋势。
  据了解,在绍兴府范围内,当时就有了嵊县的私立师曾学堂、绍兴孙端的私立又新学堂、东关(今属上虞境内)的私立毓菁学堂。
  不久上虞范围内也陆续办了下列小学堂:下管镇振育高等小学堂、前江明强小学堂、百官镇上德学堂、崧厦镇时术小学堂、章镇虞南高等小学堂。
  陈春澜顺应形势,“我应该与时共进,在家乡办一所学堂”。他创办一所私立学校的计划是这样的:独立捐银5万元,先办初等小学。第一届初小学生毕业时再添设高小,逐步扩大,直至办到中学程度。
  主意已定,陈春澜邀请了两位上虞贤达——王佐、朱鸿儒商量办学事宜。
  他们两位都是恩科举人,上虞知名乡贤,又是陈春澜的好友。
  两位乡贤一听陈老先生有此嘉惠桑梓、泽被乡里的宏图大愿,自然无比高兴。接着,三人在陈宅大院“春记”商议起办学的具体事项。
  建学堂,首先要有个名称。接下来,我要着重给大家分析的,就是后来被中国教育史屡屡提及、被后人赞赏有加的“春晖”二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王佐、朱鸿儒两位乡贤是饱学之士,他们提议将未来的学堂命名为“春晖”,原因有三:第一,这个学堂是陈春澜独资建造,“春”来自于陈春澜的字号,顺理成章,自不可少;第二,学堂建成后,是为百姓子女带来福祉,这就好像阳光给人们以温暖,用一个“晖”字刚好体现这层意思。第三,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有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春晖”二字作为校名,既有感恩意味,又有诗文渊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后来,《游子吟》这首唐诗经丰子恺先生谱曲之后,成为了春晖的校歌,一直传唱至今。
  这个名称陈春澜十分认可,春晖学堂,就此开始创办历程。其实这所新学堂的全名应该叫“春晖初等小学堂”,它在民间有两个简称“春晖学堂”“小春晖”。
  “春晖学堂”选址离陈春澜家宅不远,往西走一里路左右。学堂背靠横山,面朝田野,旁边还有小河环绕而过,是个好地方,当时有文赞扬到“该处风景地势具佳,九峰耸秀,万顷在前,空气清洁,设立学校,甚为相宜。”
  选址完成,开始筹备建设事宜。他计划出资5万银元,委托王佐、朱鸿儒等组建学堂董事会,具体操作办学事宜。陈春澜出资的5万银元,在当时到底有多少购买力?
  按记载,学堂建造完成之后,“计上下楼房、平屋共50余间”,花去银元13000余元。置办图书、器具后,还余下36000银元。
  我们来算一算,50多间房子,才花去13000元,平均一间260元上下。这样算来,5万银元可以买下近200间房子。由此可知陈春澜出资办学的决心之大。
  那么,余下的36000银元资款,陈春澜会如何处理呢?别忘了,陈春澜作为经商奇才,定然早已想到:私立学堂要运转下去,得有收入保障。持续的收入从何而来?让钱生钱是最好的办法。他就用这些余下的银元购买田产,使得这些资金能够产生投资收益,以此作为该校常年经费。
  1907年,“春晖学堂”开始购地建筑。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春晖学堂”建成开学。时年,陈春澜72岁,已是高龄。
  “春晖学堂”的校舍格局也有特色。这是一组“山”字形建筑,直立的“三竖”是三排平屋,底下连接的“一横”则是一幢二层的楼房,天井由一色的红石板铺成,回廊设有落地长窗。
  陈春澜为春晖学堂设定的新学模式是这样的:初等小学堂学生7岁入学,学制5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体操等科目,并视情况加设图画、手工、乐歌等“随意科”。关于办学,陈春澜的计划是这样写的:
  “爰自独捐已资5万元,在县北40里横山之阳建造校舍一所,计上下楼房、平屋50余间,用银1.3万元有奇,除置办图书器具外,约余银3.6万元,置产生息,作为常年经费,定名曰春晖学堂,先办初等小学,以次递升,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将来逐渐推广。如经费不敷,再捐己资,以符素愿。职余年无几,以地方培养人才,亦国民应尽义务,不敢仰邀奖叙,惟教科既遵定章,将来毕业亦当与官立学堂一例办理。”
  陈春澜创办春晖学堂之事,经浙江巡抚增韫yùn请奏,宣统皇帝允准,嘉以二品顶戴。
  后人在参观这个学堂旧址之后,曾写下这段文字:
  这些中式中掺合着西式元素的建筑,在浙东乡野一片无垠的稻浪和一岭孤卧的青山之间倜傥站立的时候,当那些稚气朴实清脆活泼的书声,在饱满的蛙鸣和厚实的松涛之中鲜亮荡漾的时候,“小春晖”带给人们的是何等的新奇、骄傲和仰望!(选于陈荣力散文《乡野里的“小春晖”》)
  春晖学堂创办不久,乡间的一首民谣也在此时不胫而走:
  横山春澜点王,拕(拿)出五万洋钿。
  办个春晖学堂,子孙万万千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坐标往后移到1919年,白马湖畔唱起了一曲新的捐资办学的赞歌,这就是中国名校春晖中学的创办。
  公元191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份,五四运动“烧”遍大江南北,国家进入深刻变革年代。此时,陈春澜迈入了82岁的门坎,他明显感到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忙完事务,他常想起“以次递升,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的承诺,此事何时实现?
  新年刚过,陈春澜决定,“不能使续办中学的事成为此生的遗憾。”他赶紧又一次找王佐前来商议。王佐,这位上虞著名乡绅,早与陈春澜成了生活中的“忘年交”,还成了陈春澜家的常客,有时一住就是好几天。
  元旦过后不久,王佐来到陈春澜家。未等王佐坐定,陈春澜便将自己这几天常常在想的续办春晖中学一事提了出来,大意是“当初我曾声明学堂办到中学程度为止,眼看着过了年我就要八十三岁了,看来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想请你谋划谋划……云云”。
  王佐自是十分感动,自己与春澜公相交三十年,老人的请托,岂有推托之理?于是,王佐实事求是告诉陈春澜,办中学与办小学堂不一样,要有一个十分内行的人组织才行。
  王佐推荐的人,是经亨颐。
  王佐为了打消陈春澜的顾虑,大致分析了经亨颐的特点:
  一则他是浙一师校长,又任浙江教育会会长,有才华,有人才资源,有办学经验,规划一所中学,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二则这是为家乡办学校,应该不会推辞。更何况经亨颐佩服陈春澜人品,经常赞陈春澜有古陶朱公之风,能致富,尤能善用其富。三则经亨颐早就企盼在家乡办一所不为官厅钳制的私立中学。
  听了王佐的一番分析,春澜公当即就拜托王佐去和经亨颐商量,做个计划书出来。
  2月12日(正月十二),经亨颐从杭州返回老家驿亭,13日一早冒雨前往丰惠,拜访王佐。经亨颐到时,王佐家里“以备盛馔相待”,同座均为上虞籍贤达,共有十人,经亨颐年龄居第六。席间,王佐将春澜公续办春晖中学的意愿、担忧和自己推荐经亨颐的情况详述一遍,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认为教育方面的事经亨颐先生是行家,别人无法替代。经亨颐也感到自己责无旁贷。事不宜迟,当即决定第二天就与王佐一起同赴横山拜望春澜公,“商春晖中学事”。
  丰惠在上虞南部,横山在上虞东北部,路不算近,王佐和经亨颐到陈春澜家时,已是下午一点钟。那个下午,三位上虞乡贤,初步商定筹办春晖中学之事。最后陈春澜嘱经亨颐“先制预计书”,经亨颐欣然从命,并答应会在一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比较完备的方案来。
  为了使计划书尽量科学、可行,经亨颐一方面根据自己近年来的办学经验和考察省内外中等教育现状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他又邀李文政来商谈。李文政当时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驿亭人。商谈之后,经亨颐又托李文政调查日本中学校最新办法,作为春晖中学办学计划的参考。在充分了解调研的基础上,一个月后,3月21日,经亨颐着手制订《春晖中学计划书》。
  《计划书》之首,经亨颐即表示:“夫春晖已有高等小学国民学校,开办有年,成绩炳然。今又续办中学,懿欤yú休哉。不独邑人受其赐,而吾浙又多一最新式最完备之中学。其宗旨之如何,规划之当否,既承委托,余应负完全之责任。而数年来所抱中学教育理想之研究,亦得见诸事实,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亦当世教育家所乐闻,父老子弟所欢迎也。”
  接着,经亨颐就学制、教职员编制、常年经费、设备(包括教室、实验室、标本仪器、运动场、学校杂志等)一一作了预算,计划之数,颇留有余地;同时考虑到“平时担任教课,则勿使精疲力尽,故员数稍多,杂费较裕,已在计划之中。”
  涉及到经费问题,经亨颐是这样打算的,计划投入10万元,2万元用作建筑设备经费,8万元基本金,一部分做存款产生利息,一部分购买股票等资产,取得投资收益,按照计算可以平均得到1分2厘,每年可以取得办学日常经费9600元,可解决日常开支。如果陈春澜能够将8万元基本金提高到10万元,总投入12万元的话,那就可以有更多收益,基本上可以算完美的方案了。
  拿着这份“能有12万元就会圆满无缺”的计划书,王佐和经亨颐再次来到陈春澜那里。陈春澜听完,却摇了摇头。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陈春澜不是否定,而是想得更周到,他觉得“做事有十分把握当然好,但有时光有‘十分’还是不够的。当今局势,并不稳定,物价在涨,人工费也在增加,我看建筑费2万,到时候会不够的;购买股票,你们谁能保证只赚不赔,且有1分2厘的收益?”按照宁可多留余地的原则,陈春澜愿意将办学经费加到15万元。而且陈春澜还声明,如若经费不足,可继续追加。我想,那一天,小越横山和两位乡贤,一定肃然起敬、感动不已。
  不久,王佐为春澜公拟就《春晖中学委托书》,经亨颐拟好了《呈请核准设立备案书》,公元1919年12月2日,春澜公隆重邀请上虞的贤达志士,备上丰盛的酒席,共商春晖办学大计。席间达成了一致意见,上虞私立春晖中学校董事会成立,共11人,由热心桑梓公益事业的乡贤,陈春澜家族的后裔组成。这些先贤在春晖办学历史上,非常重要,他们是:王佐、经亨颐、田世泽、俞士麟、王承昌、田冰、李品方、朱鸿儒、陈永清、陈松、陈炳照。
  这次会上,大家公推王佐为董事会主任,校董们一致决议“是日为创立纪念日”。会后,董事会将《呈请核准设立备案书》分别上报上虞县知事、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长公署。
  不久,便得到了准许备案的批复,批复中,各级官署都大力赞扬春澜公捐资兴学的义举。续办春晖中学的事,正式定下。
  1920年1月,校董会再次集会,一致推荐经亨颐为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接受聘书,并和校董们一起,集中精力,投入筹办工作。
  经过3年建设,1922年9月,白马湖畔巍然耸立起一批“最新之瑞典式建筑”,仰山楼、曲院、一字楼、博文馆等,一批名师来校执教,私立春晖中学正式开学。校名“春晖中学校”由经亨颐校长亲自题写。
  从此,余姚上虞两县有了第一所新式中学,余姚慈溪方向常有靴子来春晖求学。
  后根据办学需要,将春晖高小学生及基金五万纳入中学,这样,实际上陈春澜先生创办春晖中学最终投入20万银元。
  只是,遗憾的是,旧历己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即公历1920年2月14日,陈公春澜溘然与世长逝,享年83岁。
  他未能见到夏丏尊、刘薰宇、丰子恺、朱自清、匡互生、杨贤江等等名师们,相聚春晖,传道授业;未能见到蔡元培、黄炎培、张大千、黄宾虹、李叔同、何香凝、叶圣陶、胡愈之等接踵而至,谈道论艺;未能见到四方学子负笈担筪、慕名而至,学知识、学做人,成为各行业人才。
  但是,陈春澜先生的名字,一直和春晖紧紧融合在一起,续办春晖中学,成为他生命即将结束时的一大壮举。现代教育志、教育文献中,经亨颐、蔡元培等名士贤达的著作里对先生的褒奖之词流传久远。
  时光有情,陈春澜的墓在各方努力下,寻到并得到妥善修复,还列入上虞文保建筑,地点在驿亭贾家村旋网山。2007年,修复后的祭奠仪式上,春晖中学李校长在祭文中称:“公之于春晖,功德无量。悠悠百年,弦歌不辍,万千学子,得以成才。如今春晖,日益昌盛,春晖之名,蜚声遐迩。岁岁春风,年年秋月,高山景行,遗泽长存。我辈当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奋发努力,再创辉煌。”这些话,表达了春晖人的共同心声。
  如今,人民政府专门拨款,在小越横山同兴里大宅院,建成“陈春澜生平事迹陈列馆”,供后人瞻仰学习。春晖北校门外的“春社”,是专门纪念陈春澜的纪念室,陈氏后人与春晖师生常去缅怀,以示感恩。春晖中心花坛,设有春晖三贤的铜像,陈春澜端坐正中,神态安详,伴着晨风晚霞,守望着春晖学子茁壮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4-24 01:02 , Processed in 0.0519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