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81|回复: 1

地球,到底怎么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6 08: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冰、火、雾全球极端天气轮番登场,频破纪录

                         地球,到底怎么了?


  
       据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从零下40多摄氏度的莫斯科,到40多摄氏度的悉尼;从“无冬”的纽约,到迷雾中的北京……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世界一些地方极端天气轮番登场,频频突破历史纪录。地球怎么了?

  对不同地区的极端天气,专家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再次敲响,拷问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冰冷与火热”的困扰

  零下40多摄氏度到底有多冷?去年12月底,一名俄罗斯男子将滚烫的开水从阳台倾倒出去,开水在空中瞬间变成一条冰雾带,随风飘散。

  在局地零下50多摄氏度的蒙古国,来自严寒重灾区的牧民正举家迁往首都乌兰巴托和各省会城市“取暖”避灾,乌兰巴托的人口已膨胀至全国人口的一半。

  岁末年初,通常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反气旋扩展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及蒙古国西部,给欧亚大陆带来异常“冰冷”的考验。

  而在寒暑相反的南半球,一些国家却处于“火热”之中。巴西里约热内卢街头,电子温度计像是被“钉”在了40摄氏度以上,创下近百年新高。在室外,扑面而来的热浪令人晕眩,汽车发动机舱盖能摊鸡蛋。

  澳大利亚的霍巴特附近,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引发山林大火,黑烟弥漫数公里,数以千计的居民和旅游者受困。

  气象专家说,今年冬季南大洋海水温度比往年高,导致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南部无法像往年那样,获得从南极地区飘来的冷湿空气和抑制高温的洋流。

  1月10日,当北京市民走出家门时,赫然发现往日熟识的景物全然淹没在混沌的雾霾中,百米外的建筑都难以看清轮廓。数日内,不仅北京,中国东部大片地区都被浓雾笼罩。

  中国气象专家指出,雾霾不断既可归因于空气湿度增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严寒中因采暖而猛增的能耗和大量汽车,排放了可吸入颗粒物,它们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最终化作雾霾。

  “自然还是人为”的困惑

  岁末年初的异常天气,引起各国专家的思考与评说: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到底哪个是主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家安东尼·巴恩斯通说,2012年美国平均气温创下最高纪录,这与北大西洋涛动(当地两个大气活动中心的气压震荡变化)非常活跃有关。这导致墨西哥湾暖流增强,美国东半部很多地区去年“几乎没有冬天”。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科学家杰克·克劳奇说,“气候变化在这些异常天气现象中发挥了作用”,虽然目前不清楚这种异常在多大程度上分别由气候变化和自然界气象波动所致,但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创纪录的温度不可能出现。

  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委员会专家戴维·卡罗利认为,“显然气候系统正因全球变暖趋势而发生变化”,地球气候有自然波动,但近年来炎热天气记录比寒冷天气多得多,这已不能用自然波动来解释,气候变化正使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增多。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思也认为,单用“自然界多变”已无法解释2012年的某些极端天气,“很明显,我们正看到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发挥作用,与去年类似的天气纪录不会在整体不变的气候系统中发生”。

  但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奥马尔·巴杜尔的观点非常谨慎。他表示,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全球各地气温普遍升高,目前还不能断定近来澳大利亚的酷热或者印度、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严寒等南北半球反常天气与气候变化有直接联系。

  “发展还是生存”的困境

  尽管对当前极端酷热的成因还有争议,但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委员会已敦促国民努力了解气候变化风险,反思目前的生活方式,切实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日后应对极端天气做好准备。

  无论是南半球的高温,欧亚大陆的严寒,还是纽约的飓风、北京的雾霾,多少都能联系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烟囱林立,浓烟喷薄,汽车川流不息……世界曾为实现工业化、迎来发展新机遇而欣喜若狂。没人预料到,种种工业时代的标志今天会带来多大的麻烦。

  任何发展都有代价。在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不发展意味着贫困落后。但现有科技手段已可确认,无节制的索取、生产、排放及相关生活方式是改变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自然界的规律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正越来越明显,这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以解决能源问题为例,各国正在大力开发新能源,但从技术突破、市场应用到政策扶持,还要走漫长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8: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然向人类发出多种警报
  

      19世纪末的欧美等地,烟囱林立,铁锤铿锵,西方世界在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欣喜若狂,没人会料到那个时代的鲜明标志——工业烟云会带来什么恶果。然而时间是检验利弊的试金石,那些曾被不少诗人赞美和歌颂的“烟云”,如今成了全球忧心忡忡的焦点。

  人类要发展、要进步,自然会大力提高生产力,扩大生产规模。但同时应该承认,无论是人类进化还是工业发展都有代价。人类无节制的索取、生产、排放及相关的生活方式是改变地球陆海空自然生态的重要原因,常规的自然变化规律正受到人类活动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正视现实、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排除万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改善环境的正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但时间优势不在人类这边。以解决能源问题为例,一些国家大力开发生物能源、氢能源、新型电池、甚至通过受控核聚变研制“人造太阳”,但怎样解决与粮争地、提高能效、降低成本、消除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时间证明。如何让世界各国采取联合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有待协调、谈判和具体落实。

  但是,包括气候在内的自然界似乎不愿无期限地等下去,一些地球物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消亡,极地冰川正以罕见的进程消融,这些异常均揭示自然界的承受力正临近极限,改变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频繁发生的异常、极端天气和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其他警报,都呼唤人类在着眼长远的同时,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各项措施,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努力赢得与自然变化之间的长跑比赛。极端天气和自然界的反常变化在告诉我们,人类输不起这场比赛。

  (据新华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7-1 16:18 , Processed in 0.0528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