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5|回复: 0

温暖的背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0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暖的背影

  1916年8月21日,孙中山(右七)一行祭陶后合影。
  世界末日并未到来,但2012确乎走到了最后。
  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有林林总总的角色,和各不相同的人生。
  写人物是新周刊的一大特色,我们坚信,如果文学是人学,新闻亦如此。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照例寻访了很多人物,既有当下的,也有历史的,既有身边的,也有远处的,既有绍兴籍的,也有非绍兴籍但跟绍兴发生联系的……我们倾听故事,感受生命温度,追忆曾经面容,以及这些面容背后的时代。
  ——2012之人物
  寻访绍籍文化人
  ●记者  周国勇
  
  寻访绍籍文化人
  本报新周刊开设这个栏目经年,触及到越来越多活跃在当下的绍籍文化精英。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中,又有很多人进入我们的版面,公众的视野。
  如期待“让民主造福中国”的政治学者俞可平(1月12日9版),“高卧兰亭”的书法家喻革良(2月9日9版),“挥毫莲歌”的绍兴乡土作家王云根(2月16日12版),以及著名剧作家钱法成(《戏剧人生》,3月8日11版)、浙江大学外国文学教授张德明(《优游世界文学》,3月22日9版)、著名画家桑火尧(《丹青“魔方”》,4月19日11版)、绍籍著名英语播音员魏琳(《“红色中国”英语播音第一人》,10月18日10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编辑王伟英(《做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11月15日9版),等等。
  今年2月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喻革良正在学开车。稿子发表不久,他就拿到了驾照。“我学得很抓紧,才上车10多天就去考试了。3月份买了车后,就一直在开。”但突然告别摇摇晃晃的公交车和接送车,喻革良觉得有点不适应,“开着开着还会进入比较短暂的思考状态,因为有许多事在做,难免想这想那。这让我感到人的脑子可能可以两用。”
  “但新的交规要实行了,把红灯当绿灯,把绿灯当红灯的事情不能再有了,所以还是远远地看着前面的一切比较好。”12月25日,这位身兼多个“兰亭”打头职务的书法家告诉记者,他手头正在做两本书。
  “我以前出过一本《王羲之与兰亭序》,但当时出版社只用了一半的书稿,还剩下一半是谈兰亭的。经过修订和补充,这次我想把书稿分成两本书出版,分别是《话说王羲之》和《品味兰亭》,现在封面设计、版样都已完成,大概年外出版。”喻革良说,用“品味兰亭”这个书名,就是想说兰亭是值得品味的,“其实就是我带着游客慢慢品味这里的一切,这座亭子是怎么来的,每个景点有哪些东西,整个园林是怎样的格局,一起完成一次深度游。”
  今年,恰逢美国塔夫茨大学“塔夫茨在中国”项目运营10周年,教了该校留学生9年书法的喻革良,前段时间被邀请出席在浙江大学举办的授奖仪式,被授予“感谢奖”,奖品是一面锦旗,上有该校徽标。
  “以这段经历为主,我一直在写书法教学方面的书,题目就叫‘有趣的汉字和奇妙的书法’。我打算也分成两本,一本写汉字的历史、演变、特点等,一本写怎样感受书法、学习书法。”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老外对书法感兴趣,怎样来了解书法呢?这两本书就可以提供一种途径。
  此外,我们还寻访了很多别的人生,不同领域,一样精彩。如倡导“心中有他人”、始终致力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布道者”陈祖楠(5月17日9版),钢琴“中国造”先行者、新中国最早钢琴制造师之一何水潮(6月28日12版),带出包括新科奥运冠军孙杨在内多名世界冠军的金牌游泳教练朱志根(8月9日9版),在世界著名实验室居里实验室做研究的青年生物学家施戈韬(8月30日9版)。
  因为圣诞节放假,施戈韬前几天回到了绍兴。“跟绍兴一家公司合作投产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项目谈的差不多了,另外作为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获奖者,我也在为自己创业做些准备。”12月25日,施戈韬向记者表示,产业化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试剂盒是个短平快项目,自己的创业将以这个为基点,“但从科研成果到最终产品,还需要一个研发和转化的过程。具体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我们记录当下故事,也缅怀远去背影。
  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新周刊也有很多追忆文章。那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月13日,绍兴籍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潘家铮先生在京病逝。7月19日,新周刊刊发纪念专题《上善若水泽万方 》,包括《“水利泰斗”潘家铮 》和《乡人共怀潘家铮》两篇文章,前者介绍潘老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奋斗的一生,后者写家乡人对他的回忆,表达无尽哀思。
  当天,也正是潘老遗体告别的日子。
  前段时间,记者在采访市区离休教师董海春先生时,不想意外获得一件关于潘老的往事。原来,他们当年曾是同学。1941年4月,日军侵占绍兴后,正在稽山中学读书的董海春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向浙南转移,历经磨难,辗转来到大山深处的丽水宣平县。当时,浙南山区建立了多所临时中学,可谓是中学版“西南联大”,在宣平县建立的浙江第二临时中学就是其中一所。
  “当时有一位同学叫潘家铮,人很忠厚,说话也不多,和我睡在祠堂厢房的楼板上。后来因为我高三转到丽水处州中学,和他分别了。自1943年到2003年,整整60年没有联系。”董海春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2003年潘家铮到绍兴指导水电建设工作,我通过12345市长热线的帮助,与他联系上了,60年前的难友重新联系上,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尤其是,潘家铮现在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料院士。我想如果近岸祠堂有知,它也会因此而高兴。”
  几天后,又传来另一位绍兴籍著名人物的噩耗——著名教育家、有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之称的新昌人吕型伟离世。7月26日,新周刊同样刊发追忆文章《基础教育“活化石” 》,以为纪念。
  2012年,是个记忆的节点。上虞为陈梦家立衣冠冢,“新月诗人”魂归故里,“经叔平生平事迹陈列馆”开馆,“中国民营经济之父”“回家”(均见5月10日9版)。开创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先河的徐树兰逝世110周年(5月31日11版、11月8日12版,前后两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诞辰120周年(7月5日9版),新周刊一一追怀,生动呈现其人其事。
  如果说上述人物是大家所熟悉的,还有一些则是首次“归来”,几乎于历史的打捞。
  如《核物理宗师赵忠尧》(3月29日9版),首次讲述了与钱学森同时期的,并且同样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诸暨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故事,《浮海半生贤声远》(4月12日10版),则介绍了新昌籍已故国际法大家、联合国诞生见证者梁鋆立生平,《在学术中长生》(8月9日11版),又将一位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拉近到故乡人面前。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字。得到线索后,我们在2009年、2010年左右就联系了上海章培恒先生家里,印象中一次是保姆阿姨接的电话,说章先生住院了。还有一次是章先生刚出院回家,但身体原因婉拒了采访,说年后等身体好点了再说。不料,这竟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得闻先生真音。
  而对于新昌梁氏族人来说,他们连感受族中先贤的机会都没有。一代国际法大家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留给家乡和族人的除了古旧家谱上那几行字,就是长长的思念。“搜集梁鋆立生平资料和著述、举办纪念活动要说难很难,要说不难也不难,像他这样的成就和威望,省里或者中央哪个部门一发起,事情肯定能办成。”新昌县委党校教师梁生东认为,至于在新昌搞个陈列室或者纪念馆,“我想,这是肯定可以的。”
  绍兴的一部分
  往事如烟,往事并非如烟。
  在2012年岁末,新周刊讲述了一些往事,其中的主人公属于历史,但因为访问过绍兴,留下了足迹,因而也属于绍兴。
  他们,是绍兴的一部分。
  10月25日,新周刊先是以大半个版篇幅,介绍“郭沫若绍兴之行”。
  接着,在11月22日,以9版、12版加起来一个半版篇幅,推出《孙中山在绍兴》,和陶荫轩后人陶维墀回忆录《孙中山曾光临我家 》。
  12月13日,又以主要版面刊发《启功访绍三十年》。这些文章图文并茂,加上时间上密集,人物身份显赫,而且带有揭秘性质,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孙中山在绍兴》见报当天,在一个会议上,越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一家媒体人士,“想不到孙中山来过绍兴,我们还真的不知道!”
  当天的报纸变得紧俏,以至于将近半个月后,还有人各处讨要。
  在采写此文过程中,记者寻访了很多当年留下一代伟人身影的地方,唯一一处来不及写到的,就是孙中山访绍时主要接待者陶荫轩家宅——位于市区西咸欢河沿的陶家台门。
  这里是孙中山1913年秘密来绍时的留宿之地,也就是陶维墀所说的“我家”。遗憾的是,陶家台门已随风而逝。“陶家台门面宽有三四十米,大门朝南,共有四至五进。”今年70岁的陈大伯家住白衙弄,从小就熟悉这一带的情况,“那时河岸大约只有现在三分之二宽,朝台门这边的河坎砌得很细,做工很精致。”
  入夜的西咸欢河灯红酒绿,让陈大伯这些老居民觉得恍如隔世。
  “现在什么都没了,只留下西边一棵大樟树。”记者过去一看,果然,一棵巨大、呈三叉形的大樟树挺在那儿,树干被淹没在霓红之中,但树冠高举,仿佛守望着远去时光。
  而对于启功先生,当年的主要陪同者许宋奎同样珍藏着回忆。“那天我在鲁迅纪念馆门口等他,到来后他先问我姓什么,我告诉了他,并开始作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简单介绍,如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绍兴’二字来由等等,说完我请他批评指正。这时启老说的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难忘,他说‘你讲都没讲,我怎么批评你’。”
  “参观鲁迅纪念馆时,启老看得很认真,但速度很快。在一幅鲁迅小时候画的作品《老鼠迎亲》前,他却停了下来,边看边说‘真有意思,真有鼠(趣)味’。”许宋奎说,类似可以补充的细节还有很多,而他都记忆犹新。
  “在三味书屋,启老看到刻着‘早’字的鲁迅当年课桌,说‘鲁迅从小那么认真,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也在教育我们要学习鲁迅。”
  斯人已去,思念无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9 18:52 , Processed in 0.0631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