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一位微语者的微语
黄亚洲
我向来以为,由于博客与微博大行其道而造成的“全民写作”,是一个褒义词;作家与非作家的界限模糊,也是一个极具喜感的趋势。以文字来形象地反映生活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集博文为书,以及集微博文字为书,更壮大了这样一种趋势的声威。我近年出的几本散文集,内容的大多数也都是我的博文。我之所以要把那些穿戴过电子套装的文字一个个抓回来,再给它们搽上油墨的纸香,给它们提供书架的T台,就是看重它们。我愿意给它们双倍的荣耀。 因为它们是文学,而不是其他。 我知道有人是拿博客以及微博当做数字、图像、表格来用的,只罗列流水账,记录一些吃喝拉撒,这当然也是“博”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信息需要快速传递,但是信息毕竟不等同于文学。尤其是微博,一百四十字的方寸,一块微缩景观,要摆脱单纯的生活记录而进入思想,甚至进入文学,真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这两天拿在手里的,是一册集微博文字而成的《微语者》,一读,却感觉可以归之于文学了,其中相当多的篇什,都能化形而下的日常为形而上的思索,且满带感情之味,甜酸苦辣;且语句鲜活,书页之间联想的翅膀噼噼啪啪乱响,颇见写博者的文字感悟与功力。 在我看来,善于取日常的琐事为思想“炼金”,是这位写博者的拿手。他看见杭州街头的交管员死守路面上的白线,便自然地引申到做人为事的规矩:“我想,社会管理,甚至做人,讲到底,最简单的,就是一条线的事!你说呢?” “一条线的事”,总结得如此轻捷而又如此沉重;“你说呢”,言说姿态如此谦恭但拷问又直达你的心灵——这就是文字的上品了。 又一例:作者为提炼一个“不完整倾听将让你止步于准确之前”的哲思,运用的却是一个孩子面对“飞机空中熄火”之时的稚气回答,好笑,却严肃。 而说到“厌倦”这个词,这样的负面情绪能体现精神价值么?而且还是“正能量”式的体现?作者认为有,他别出心裁地搬出了一个山里村民“编草席”的故事,介绍那里的村民为单调劳作的“厌倦”而作出了一项睿智的决定。读罢这一决定,不能不引发读者对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作者用一条思想的捷径,只率领了一百几十个字,就杀到了人的心灵的临界点。 应该说,这位“微语者”所抵达的思想深度,与其使用文字的利落程度是一致的。这些干净的文字正是他的开掘工具,得心应手,一铲一铲落点准确。 必须同时指出,在思想发光的同时,读者还能在这些精短的语句之间看见文采的闪闪烁烁,这体现了作者对于遣词造句的追求,他追求的是优美、机趣与幽默,而这种风格化的写作正是文学的要素之一。 在一篇微博中,作者表达了对于一场音乐会的感受,为此他大量用喻,譬如称江南丝竹是“丝绸般柔情”,指箫笛为“空山鸟语”,说锣鼓是“春天惊雷”,这些常规的比喻自然还不足以使人激动,而使我讶异的是,是作者最后的两个设喻:“民乐像水乡的绿草”、“像江南人的呼吸”,这样的奇想,必然就让文字进入了诗,尤其是“呼吸”两字,太过夸张并且太过准确了! 作者的奇想与幽默不仅于此,他这样地阐释“早点”,指出其实际意义在于“早一点”;他把人的长寿秘诀,干脆地归结为“一个人偷着笑”;可以再摘一节完整的文字来看看,这是作者对于一位“菜花妈妈”歌声的评价: “将鸡腿、鸭翅膀、胡萝卜、白菜、西兰花唱得让你无法入睡,还大气磅礴地送你葱,震撼于菜花妈妈的《今夜无人入眠》。这才是真正本源的音乐,来自心底,出自热爱。她告诉我们,热爱音乐一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去热爱音乐。坚持梦想才能打开奇迹之门。别小看摆摊,卖布的可能是莎拉·布莱曼(撕了布来卖)。” 你可以在会心的笑声里感悟到作者对于人性之美的褒扬以及对于人的潜力的思索,这就是精短文字带给我们的难得的隽永之感,我们怎么能不把这样的文字视为真正的文学呢! 写作这些真诚的“微语”的,是现今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胡坚。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耕耘者,能够如此轻快地表达对于各种季节、农事、环境的感受,而且表达得如此细微与专注,我觉得很不容易。你说呢? 应该说,领导者兼有人性化的“微语”风格,是当下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所非常欢迎的。人们希望看到各级官员都能充分展现个人风格。这不仅是个人的魅力,也是社会的魅力。 在这里,就这位领导者今后的“微语”而言,我也希望他能更多地有意识地徜徉于文学领域,由此提炼哲思,而与领导职责有关的记述还可以更忽略一些,起码在可能出版的《微语者之二》里,类似的记述少放甚至不放。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