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2|回复: 1

关于慈善的思考——第四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演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5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慈善的思考——第四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演讲

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慈善家: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与这么多人共同交流慈善的话题。
      我个人而言,是一名佛教徒,而大乘佛教的所有理念,归根结底就是利益一切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因此,与各位一起探讨这样的理念,对我来讲非常高兴。


慈善是心


      所谓慈善,其实就是无条件关爱一切众生。在这方面,有钱的人可以作物质上的支持,而没有钱的人,则应发起一份爱心。我们虽不要求世界上所有人都变成比尔·盖茨、巴菲特,但至少也应效仿特蕾莎修女,先从身边的众生关心起。
       特蕾莎,是天主教的一名普通修女,当她发现修道院外穷人的悲惨遭遇后,毅然决然舍弃了天堂般的舒适生活,用一生的时间,挑起了拯救贫民、麻风病患等的重任。从表面上看,她不过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女人,但实际上,她所做的事远远超出我们想象。且不说别的,仅仅在6年时间里,她就收留了六万多个弃婴……这些可歌可泣的善举,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1979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去年,诺贝尔基金会一致认为,她是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徒,以慈善来帮助他人都非常有意义。
        现在人生存的目标各不相同,但若是只一味追求外在的物质,内心充斥着自私自利,那就算生活条件再好、世界变得再美丽,一切的一切也无有任何实义。所以,要想人生真正具有价值,就应该用佛教的利他理念来调整自心,若能做到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然而,如今不少人认为,慈善只是有钱人的消遣,跟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没多大关系,故对这方面不闻不问、从不关注。这种观念是错误。对此,我常想起一个非常难忘的故事: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自己的庄园举行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晚宴将要开始时,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来到庄园的入口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瓷罐。保安见状,拦住了这一老一小,请她们出示请柬,否则不能进去。
       小女孩说,她从电视上知道这里要为非洲儿童举行慈善活动,很想为那些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就把自己储钱罐里的钱都拿来了,想全部捐给他们。保安却仍以没有请柬为由,拒绝她们入内,并说这种场合不太适合她们。
       小女孩问道:“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吗?”她的话让保安愣住了。见自己实在无法进去,小女孩就将手中的储钱罐递给保安,请求道:“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但这是我所有的钱。如果我真的不能进去,请帮我把这个带进去吧!”
       正在此时,旁边突然有位老人说:“不用了,孩子,你说得对,慈善不是钱,是心。你可以进去,所有有爱心的人都可以进去。”他,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
       后来,这场慈善晚宴的主题改为:“慈善不是钱,是心。”当天的主角并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这仅仅捐出30多美元的小女孩,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参与慈善,这并非仅仅是有钱人的专利。在此问题上,李连杰的“壹基金”就做得非常好,他号召每人一个月捐一元钱,或者做一个小时的义工,如此一来,只要有颗善良的心,谁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中来。


当今慈善的现状及历史原因


      现在社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钱的人挥金如土、一掷千金;没钱的人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以前杜甫所描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当今许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应发起无私的爱心,尽量去帮助相关众生。若能人人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构建和谐社会才会轻而易举、指日可待。
        然遗憾的是,这样的理念,如今只留在文字上,很少人能真正做到。大部分人只关心身边的亲朋好友,而素昧平生的那些人,即使遇到了困难、痛苦,自己也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人们的慈善观念之所以这么差,究其原因,可以追溯至六七十年代。那时由于受极左思潮和“文革”的影响,慈善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地主阶级的伪善之举”,从而遭到了历史性的毁灭和打击,致使慈善事业一度陷入停滞,销声匿迹长达30年之久。直到20世纪80年代,慈善的概念才重新兴起,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频频开展,此时一部分人才纠正了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和偏见。
         但尽管如此,慈善理念由于历史上的影响,在大众中仍未得到广泛认可。现有的《辞源》、《辞海》中都没有“慈善家”的词条,几年前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慈善事业”的解释是:“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相比之下,美国《百科全书》中“慈善事业”的释义则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所以,为了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廓清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和偏见,重新定义“慈善事业”等词语,从各方面加强人们的慈善意识很有必要。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5 09: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对慈善的展望

       作为佛教徒,帮助可怜众生,甚至舍己为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便在座各位中有些不是佛教徒,但对于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伸出援手,也是一个具良知者的基本道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加快这种慈善公益的步伐,改变当前一些不足,以更大程度地利益众生呢?对此,我想提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慈善的未来,离不开民间慈善力量,这与政府相关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就拿这次玉树地震来说,我们佛学院当时去了一千多位出家人,大家都不顾生命危险、饥寒交迫,没日没夜地抢救,最终救出了一些埋在废墟中的人,也挖出了很多灾民的财物。可见,在一场大的灾难面前,单纯依靠政府的组织、领导,要解决许多问题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政府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强人们的慈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慈善的立法进程,健全慈善法律制度,以令更多的人承担起这种社会责任。
        第二、全民应增强慈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观念。现在许多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长大后在社会几乎用不上,而且由于缺乏人格和道德的培养,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成天为金钱而四处奔波、为地位而不断忙碌,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唯一就是痛苦折磨。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应发挥它的教育作用,让青少年从小有一种仁爱的观念,时时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意识,以慈悲心来行持一切善举。
       今天,公益慈善论坛的背景,就是一个大大的“善”字。假如人人小时候都能有颗善心,就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了。因此,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外在的金钱和物质,而是内心的道德。
        大家都清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由于人们不知足,以至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内心的困惑不断增加,天灾人祸也频频出现。因此,心里没有善念的话,外在的物质再丰富,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幸福安乐。所以,每个人应转变自己的理念,这一点相当重要。
        第三、要完善慈善机构的管理机制。倘若这些机构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不高,运作方式不完善,就会丧失公信力,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这样一来,其时间也不会长久的。
总而言之,不管中国,还是其他东方国家,在慈善的理念、力度、管理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确实有天壤之别。因此,我们今后如何用心去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值得每一位有志之士三思。
       好,非常感谢!最后祈愿我们能以菩提心或爱心,对待所有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19:21 , Processed in 0.0648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