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一直肩负着“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的神圣使命,经过25年的历练与发展,被称为中国公益的第一品牌。2014年11月25日,在“希 望工程25周年暨公益新项目发布”活动中,希望工程的实施机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推出“微校计划”、“同e堂课”、“快乐阅 读”、“快乐足球”、“玩具总动员”五项公益新产品,中国青基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涂猛表示,只有不断创新,希望工程才能与时代同行。 继宣布希望工程的资助由单纯的救助模式发展为“救助发展”模式后,中国青基会将希望工程遵循了25年的使命“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调整为 “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育人”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肩负新的使命,中国青基会如何实现愿景?近日,央广网公益独家对话中国青基 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涂猛。 公益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互助”
央广网公益:近日,中国青基会在贵州举行2015年“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并走访了受助大学生陈果的家庭,您在这位学生的房间里对记者们说:“陈果同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考上了大学。”在您看来,陈果身上具备“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对象的哪些典型特征? 涂猛:陈果比较典型,他和希望工程很多的受助大学生很像,一是这些孩子对未来有信心、有希望,这个很重要;第二是他们脚踏实地,学习非常用功。 上大学对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很重要,我们古人讲“跳龙门”,上大学的确是改变这些孩子他自己的命运,包括改变他家里的境遇几乎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站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看待农民阶层的流动,不外乎两个途径,一个是进城务工,第二个是通过学习,考大学,这两条路比较起来,现在更多的人是在 城市化进程当中通过进城务工找到这么一条路,这条路是非常艰难的。城市融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技能,一个是文化观念。很多进城的农民工,在知识和文化方 面的准备是不够的。 “跳龙门”是社会提供的一个公平机制,凭分数说话。尽管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七百多万,就业很困难,但是这种就业难和进城务工融入城市难不是一个概念,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农村学生是农民后代的精华。 在这个背景下可以看到这些孩子怎么“跳龙门”的,陈果很阳光、信心满满,在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里面考上大学,那种坚韧、拼搏,身上有很多很优秀的品质。像陈果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城里人可能很难想象的困难都被这些孩子克服。 我们最早理解公益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从我们自身的实践和体会来看这还不够,公益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公民互助”。他可能就缺一点点钱,一旦这样一种支援被爱心人士送达之后,你再看,他反馈给你的全是正能量,这个价值绝对不低于你给他的那样一种资金的捐赠。 农村贫困的原因现在排第一的是“因学致贫”,但是这种贫困跟“因病致贫”不一样,这种贫困是可逆的,眼前家里可能要负债,如果孩子学习顺利然后比较好的就业,他以后会有收入,这个孩子会有出息。 央广网公益:在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项目影响 力评估报告中,我们看到,通过调查发现,“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大学的燃眉之急,从长远来看更有提升社会发展信心指数、切断贫困代际传 递等诸多益处,如何来延伸项目对受助学生产生的这些正面影响? 涂猛:我们建议捐赠企业茅台集团在这些学生到大学之后,再给一些资助,另外,2012年这个项目资助的孩子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能不能在受助学 生自愿的情况下让他们回乡做公益传递。我们现在在全国51个县做“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能不能让这些受助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他的家乡做公益,时间是五年 到七年,我们会去做相关培训,五到七年之后,他愿意留在当地也行,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到其他的公益机构工作。 不同的捐赠人有不同的选择,茅台认为现在从“家门到校门”还有经济困难的孩子太多了,他们选择定向资助这一部分的孩子。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别的项 目来做一些整合,我们对大学生的资助是三个“一”的结构,第一个“一”是捐赠人资助,第二个“一”是勤工俭学,第三个“一”是社会实践,实际上我们大学生 资助完整的结构是这种模式。 央广网公益:目前,项目对资助对象的一个限制条件是考上二本以上院校,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受各种条件限制,考上三本已经很不容易,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对家乡建设意义更为重大,未来项目是否会放宽这方面的要求? 涂猛:可能暂时还不会放宽,这是实地调研给予我们的判断,不是说我们不去资助这些孩子,因为现在很多三本学校收费非常高,我们社会的捐赠不足以让他们去克服高收费的困难。如果用社会极其有限的资源去填那么大的商业窟窿,这就违背了我们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