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首家综合性慈善商店运营月余
公益,怎样融入生活
记者 吕玥 3月2日下午,杭州世纪联华超市西湖文化广场店地下一楼,一家约10平方米的小店悄悄地开门迎客。 见有人上门,趴在收银台上的一个小姑娘挺身奔来,听说记者只是来采访,有些失望地退回收银台,噘着嘴跟一位穿志愿者红马甲的店员抱怨:“妈妈,怎么还不来人啊?” 这是这家小店运营的真实一幕。作为杭州首家集货品销售、捐赠接受、志愿服务等多元化公益服务于一体的公益商店,这家名为“益·Life”的小店,在今年1月25日开业之时,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首月运营下来,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人们担心,它能否开创当初设定的国内慈善商店“杭州模式”?这个让公益融入生活的试验,会成功吗? 盛况:首日销售红火 依靠首任店长邵元展的描述,记者想象一个多月前小店开业的盛况。 当时,1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放了50种、600多件商品。这些商品,有来自杭州各个工疗站、公益组织残疾人制作的精美瓷器、十字绣,有出自自闭症孩子之手的漂亮图画,它们被印在笔记本、咖啡包等小物件上,乍一看琳琅满目。 所有商品全部明码标价。小店里人头攒动,多位本地明星到场助阵,不少志愿者赶来参加活动,大大带动了当天的销售额。截至当天下午,慈善商店营业额达2326元,共兑换益币100多元。 这里需要普及一下益币的概念。在“益·Life”商店,一件售价60元的陶瓷小瓶,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也可用48元人民币+12元益币的组合购买。邵元展解释,在杭州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注册的志愿者,参加平台审核的志愿服务,就可以刷市民卡存储服务时间,由时间累计成公益积分进而转化为“益币”,在小店购买、兑换所需商品。 据了解,小店商品销售收入除维持商店正常运作费用外,其他全部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困境:如何招徕顾客 然而这种经营状态也是昙花一现,接下来的一个月,小店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 记者从邵元展打开的收银系统每日账目查询看到,除第一天在志愿者友情赞助下销售额突破2000元后,第二天销售额就锐减到660元,第三天开始,基本维持在每天10件以内,销售也在100元至300元左右。2月28日甚至只销售了两件商品,总金额8元。 邵元展还记得那天的情况,那是志愿者见一天下来没有人来光顾,最后自己掏钱买的商品。 这么低的销售收入,根本无法承担小店的运营成本。虽然整个店面的租金由世纪联华超市承担,商品也是在售出后再跟工疗站等机构结算,但商品的定价只比进价高20%,其中益币结算部分只能倒贴,到最后小店连一天两个志愿者店员各30元的补贴都没法支出,这让邵元展很无奈。 邵元展非常希望媒体多来采访,他觉得小店业绩不佳,和宣传不够有关。 出路:引入市场机制 几乎每一个了解“益·Life”商店创建运营的人,都不讳言目前小店遇到的瓶颈。 “‘益·Life’公益慈善商店的口号,是‘让公益融入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慈善商店向老百姓普及‘人人做公益’和‘随手做公益’的理念,逛完超市,再来慈善商店逛一圈,带走一件小东西,就是为公益出一份力。”邵元展介绍。不过他也承认,这次让公益融入生活的试验,目前并不顺利。 “经营方式不够市场化,经营者、捐赠者和顾客这方面的意识都不强。”参与筹划的滴水公益负责人大北告诉记者。他认为,起源于美国的慈善商店,在国外能够成功运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对旧物进行收集、处理以及再销售,不仅保证销售的商品有用,而且价格足够低。 “但我们的商品提供者没有这样的心态。”大北说。邵元展曾告诉记者,小店里在售的一件工艺品,曾被创作者规定不得低于3000元,这样的价格摆在那里,基本无人问津。 “慈善商店首先应该是一家商店,如果只卖爱心,不卖实用物品,很难可持续发展。”一直参与“益·Life”发展的杭州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林瑾表示,接下来,他们会面向公众作一系列调研,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同时通过更多的活动宣传和实践,提升公众公益意识。 “谁都想做善事,关键是怎样去推一把。”邵元展说。希望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这家小店的未来发展可以更明朗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