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在劳动路社区,说起张能庆,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人。他是一个理发师,在劳动路社区白手起家开了家理发店,从此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十多年前便开始定期在社区免费为老人理发,十多年来,他帮了1万多人免费理发。为了能招募更多志愿者一起为社区服务,去年9月,他还注册成立了“张能庆公益服务站”。 一个理发师组建起一个公益组织,得益于十八大后四类社会组织开放登记。去年一年,像这样的社会组织,杭州注册了536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益慈善类”。
免费为老人理发十多年 张能庆成立了公益组织
37岁的张能庆是温州苍南人,2000年到杭州发展,2001年,他在劳动路社区白手起家开了一家小理发店。除了工作,张能庆经常会参加社区党员活动,成员大多是老年人,当时只有20多岁的张能庆却和大伙很投缘,老人们也都很喜欢他,一来二去,很多老人要理发都会去店里找他。 在张能庆眼里,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关心我,没有排斥我这个外来人,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与居民关系融洽,张能庆生意开始蒸蒸日上,他却想出一个“亏本主意”。2001年时,他店里单剪价格是15元,但他却找社区印了三四百张理发券,60岁以上老人到他店里理发只要3元。 后来,张能庆发现很多老人容易把券弄丢,便和社区商量每个月固定抽出几天免费为老人理发。 张能庆说:“劳动路社区等于是我的第二个娘家,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不图什么,看见老人开心的笑容,心里暖暖的,有种说不出的舒服。” 就这样,张能庆的“免费理发事业”坚持至今。2011年,张能庆就在劳动路社区成立了张能庆草根工作室,除了免费理发,还会为老人捐赠一些日常用品和衣服。 到了2013年,已是两家理发店老板的张能庆,渐渐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些力不从心,想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在社区的帮助下,终于,在去年9月底他注册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起名为“张能庆公益服务站”,服务站以公益理发为主,还接收好心人募捐衣物、书籍等,发放给有困难的居民。 刚开始,服务站有5位成员,有企业老总,也有大学教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短短几个月已招募了100多位志愿者。虽然看起来人很多,但张能庆觉得人手还是不够,“年轻的志愿者没有专业技术,理发还是我一个人,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张能庆为这个公益组织投入了不少精力,以至于没时间顾及两家理发店,最近,他已经放弃了其中一家理发店。
杭州社会组织增长迅速 有效地辅助了政府工作
去年,像张能庆这样的新注册社会组织,杭州有536家,比前年新增了10.4%。 杭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周伟华介绍,十八大后,四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2013和2014年,杭州社会组织的登记增长率都超过了10%,远超2010年的4.62%、2011年的5.48%和2012年的8.26%。其中,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来登记比较多。 “可以看出,愿意做公益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了,公益氛围越来越好了。”周伟华说,在民生需求高的助老、助残、教育等领域,很多公益慈善组织很好地辅助了政府工作。 比如,去年9月,古东社区新建了一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由西湖区民政提供房屋,古荡街道提供10多万元的装修费,第三方的公益组织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日间照料和服务。刚成立时,77岁的独居老人余慧珍左手摔成粉碎性骨折。平时一个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她每天到照料中心,护工帮她做手指操,每天到那儿跟她聊聊天。 社区蔡主任说:“有专业的志愿者来照看,对社区的独居老人来说真是好事。” 此外,祥符街道的“蒲公英社区服务中心”,每天免费为20多名外来务工者照看子女,还会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艺术培训。袁先生夫妻是安徽人,女儿读四年级。原本他最担心女儿每天放学到他们下班的这段时间。中心刚成立,袁先生的女儿就报了名。“以前,女儿在家写作业很拖拉要磨蹭到11点多,现在,她每次都是做完作业才回家,9点不到就能睡觉。”袁先生说,因为结交了不少朋友,女儿性格也更外向了。
社会组织面临的机遇
公益创投常规化发展
去年,杭州举办了首届公益创投活动。“我们收到了社会组织的205个创意项目,最终选出了108个,他们获得966.63万元项目资助。包括为老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服务、生态环保、科技普及、生活健康、文体教育、社区事务、社会组织培育及其他等十大类。”周伟华说,今年会有更多领域的服务通过公益创投形式,让社会组织参与到政府购买项目。就在上个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文件,其中有一项提到,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作社会组织发展,重点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等。 西湖区一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主要是给社区的独居老人送温暖,做‘一对一’结对,上门为老人做家政服务。去年我们获得了3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对刚起步的我们来说,这笔经费很重要。”
企业参与度高
2013年12月,杭州滴水公益正式注册。而在此之前,它只是个民间社会团体,因为无法为企业提供发票,企业在财务上无法交待,也就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他们进行赞助。 滴水公益会长周伟说,2013年,他们的募款有50万元左右。经过注册后,去年他们募集到了200多万元,全部用于各个公益项目。“很多大型企业和基金会愿意联系我们做公益。” 跟周伟有一样感触的,还有公羊会秘书长吴悦。2013年年底,公羊会成立了公羊会公益基金会,“之后,大型企业给我们提供公益帮扶,我们给出公益类发票,可以抵税12%-30%,对企业来说,也是双赢的事情。”吴悦说,此外,也可以通过跟企业的战略合作联系,使用资金管理或投资获得更多利润,筹得更多善款,让公益组织获得“造血式”的发展。
朝专业化发展
滴水公益注册成公益组织后,周伟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专业了。 “以前,我们是做活动,现在在做的是项目。”周伟介绍,现在他们主要在做彩虹盒子、海豚心理热线和专业救援队三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义工在做,跟以往的单次活动不同,每个项目有前期筹划、调研以及执行,分工也更加明确。 与此同时,他们的专职义工人数也增长了3倍。“2013年我们有3名专职义工,去年变成了9名。”周伟说,同时因为注册后建立了统一的框架,他们的预算也更加清晰。“我们的项目募款费用全部用于项目,平时办公室的开销和专职义工的薪酬都是理事会出的钱。比如,2015年他们这笔费用的预算是60万元,就是5位理事共同出的。” 而吴悦也表示,注册后,政府每年会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比如,财务培训和业务组织框架培训,这对组织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面临的挑战
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
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口流动性大是很多社会组织常碰到的问题。比如说,张能庆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会理发的却只有他一个。 江干区一家助残的公益组织负责人说:“我们要负责照顾近30名的残疾朋友,只有6名工作人员,想招一些高学历或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但我们预算有限,留不住人,去年刚来了一个社工专业的男生,干了不到1个月就走了。” 对此,很多公益组织会到大学招实习生,可更多时候,实习生的选择也常带来困扰。“去年来了一个实习生,每次过来都是坐在一旁玩手机,也不怎么跟人交流,三天两头要请假。”滴水公益一名负责人说。 对于社会组织,杭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每年都会年检。“去年我们检查了859家,合格了775家。”周伟华说,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多属于“僵尸型”,平常没人开展活动,也没有服务内容;一些社会团队是根据个人爱好成立,有时候热心的负责人走了,团队就坚持不下去了。连续两年未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就要受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
政府购买力度有限
公益创投常朝着规化发展,但仍有不少组织没申请到,有些申请到了的组织觉得金额有限。 蒲公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磊说:“我们去年申请了这笔费用,可没成功,现在还是靠一家基金会支持,我们今年也在想要如何维持,所以今年还会继续努力申请政府购买。” 吴悦说,去年他们“公益大学”的项目获得天水街道的场地支持,还有9.5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可实际上他们已经花了50多万元,包括场地的装修、学校的教学器材和设备、学生作品的原材料以及培训等各项开支。其他的钱都是从公羊会公益基金会过来的。 吴悦认为,一个项目要做下来,政府购买是个很好的支持途径,但要做得更好,不能只靠政府购买,也得靠自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