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60|回复: 0

印章学功臣罗随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4 08: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章学功臣罗随祖

●记者 马可远 实习生 胡洁菲 文
  罗振玉,祖籍上虞,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
  罗随祖是罗振玉的孙子,一家三代故宫人,家学渊源深厚。
  罗随祖设计故宫青铜陈列馆,与父亲罗福颐合作提出分国断代研究印章理论体系,总结印章辨别三要素。父子俩在中国印章研究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代故宫人

  王诗琦 摄
  三代故宫人
  上周三,晴,上海浦东证大立方大厦,廿一私藏艺术馆。
  仿古装修的展厅,所藏图书卷帙浩繁,厚重的玻璃将浦东的繁华与喧闹隔离在外,留下一片寂静素雅。
  受人邀请,从故宫博物院退休的罗随祖,带着他收藏的古玺和竹简来到这里,为那些职场精英讲述传统文化。作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孙子,他以亲身经历,娓娓讲诉罗氏家族的故事。
  罗振玉,祖籍上虞,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
  今年1月11日,罗随祖开始在上海举办“走进传承——上虞罗振玉学术传家”的家族私藏展。   
  家族的传承,在罗随祖身上展露无遗,就连工作的地方,祖孙三辈都有共同的宿命——故宫。“故宫博物院里大约有两千名员工,我们祖孙三代都在那里工作,那也就是我的家。”抿一口茶,罗随祖笑着说。   
  罗随祖的祖父罗振玉晚清时入职南书房(清代官署名,在故宫乾清宫西南,是清代翰林入职之地)。   
  解放后,罗振玉的儿子,也就是罗随祖的父亲罗福颐从东北博物馆(现辽宁博物馆)调至故宫博物院工作,直至去世。因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罗福颐被誉为“故宫四老”之一。
  在罗随祖看来,父亲是一个既不懂政治也无生活常识的书呆子。“父亲不认识粮票、油票,吃面食没有饥饱感,每次吃饺子,母亲给他拨10个,告诉他吃完就算饱了,父亲哦一声,然后把它吃完。”“三反”“五反”期间,因为有一个文物需要进一步考证,罗福颐竟然“很不识相”地要求去拜访一位关在监狱的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店老板。
  如此书生,在“文革”期间自然难逃厄运。“文革”开始后,罗福颐很快被送到湖北农村放牛,罗随祖也受到牵连,到陕西插队。
  “文革”末期,山东临沂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简。“竹简被埋在地下上千年后软得跟面条一样,上面的文字大家都不认识,急忙送往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点名要求正在“改造”的罗福颐回来帮忙。罗福颐需要助手,儿子罗随祖便成了最佳人选。
  在故宫博物院里一待就是33年,罗随祖参与了故宫博物院诸多事务的策划。
  1989年,故宫博物院准备重建青铜器陈列馆。罗随祖负责重新设计工作。
  受苏联模式影响,当时常见的博物馆展品陈列方式都为通史陈列。按时间顺序排列,千篇一律。
  罗随祖觉得作为国家博物院,应该换个新的模样。
  他尝试按照功能将青铜器分成四类陈列,分别为:青铜器与礼乐制度,青铜器与农业生产,青铜器与军事战争,青铜器与日常生活。
  “我提出后,得到许多同行的支持,其实他们也有类似想法,只是我那次胆子大了点,说出口罢了。”罗随祖说。
  时至今日,青铜器陈列馆依然按照这个模式摆放。
  印章学功臣
  对于印章,古代很多文人并不当回事。所谓“印章小玩,壮夫不为”。
  然而方寸之间,大有可为之道。中国现代印章学研究史上,罗随祖和他父亲都是浓重的一笔。
  1957年,罗福颐开始收藏和研究玺印。
  1979年,罗随祖跟随父亲回到故宫博物院后,除了日常工作,父亲建议他主攻印章学。“当时书画、青铜、陶瓷是考古的显学,研究印章的人不多,父亲说不和他们争,做自己的学问。”
  两年间,父子两人合作,踏遍15个省、市,访问了27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采集了古印章资料近万件。“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他们对中国当时存有的官印和私印进行了系统整理,通过对传世和出土的印章进行对比研究,从六千多方官印中精心挑选了两千七百多方整理成集子,使之初成体系。
  在研究中,父子俩提出了分国断代,结合官制沿革,以文字为权衡,以钮制(钮,印章顶端的带孔雕饰,历代根据官职不同,钮的形状也有区别)为佐证进行分类的理论体系。罗随祖解释,没有时间轴,印章区分就没有意义,比如同样一个将军称号,在西汉相当于元帅级别,到了东汉,将军很有可能就相当于现在一个连长。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印章研究也无法细分开展,比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印就与蜀汉的有非常大的区别。五代十国期间,只有赵国出现过马钮印章,如果看到那个时期的马钮印章,那就毫无疑问是赵国的。
  永远在出差,永远在研究所。这样的艰难困苦,换来的是身体警钟的长鸣。1981年,就在《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大致编成之际,罗福颐溘然长逝。
  此后的几年中,罗随祖继续为《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做批注、索引。1987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最终出版。
  此后,罗随祖又开始研究私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印章鉴别。先后担任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等。
  印章学纷繁复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辨别真伪和历史年限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积累,罗随祖提出了印章学三大基本要素:印文,印文风格(这个字的偏旁怎么写,字整体是紧凑还是松散等),钮制与形制(印上小兽的形状)。
  这套体系在目前印章辨别中依然沿用。
  家学传承
  从上虞到淮安,再到北京,这是罗振玉的人生轨迹。如今,罗随祖要沿着这条轨迹,往回走,代替他的祖辈和父辈,去寻根。
  退休以后,罗随祖数次驾车,从北京到淮安,再到上虞,去看看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仅2014年,他就来上虞5次,并积极参与上虞的文化建设,走进学校开讲座。
  罗随祖透露,当年,罗振玉的祖母因为家族财产纷争,从上虞来到了淮安。然而,无论是罗振玉的祖母,还是罗振玉,抑或是罗福颐父子,都从未忘记自己上虞人的身份。
  皆源于那融于血液之中的乡情,是整个汉民族文化圈中谁也无法去除的寻根意志。
  除了上虞人的身份,罗氏人从未敢忘的还有家学传承。
  “我的祖辈和父辈都是从事古文字和金石研究的,这对我而言,不是国学,而是家学。”在罗随祖的心里,家学就是人生来就要从事的事业,如果不能继承长辈的学问,就会觉得愧对他们。
  秉持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胸怀,罗氏祖孙三代勤勤恳恳,专心治学,始有此斐然成绩。
  罗家不仅治学克勤,治家更是严谨。
  罗家有一条规矩,不准酗酒赌博。上世纪80年代,罗随祖等一批插队的“小伙伴”重回陕西,公社人员看到知青回来自然开心,摆酒款待。喝得开心,大家就开始扔骰子劝酒,轮到罗随祖了,他怎么都不肯从命——“家里有家规,不能碰骰子”。
  罗随祖解释,早年淮安多盐商,有钱有闲之后,大家喜欢赌博,因为赌博而典妻卖子的事件,时有发生。罗振玉祖母立下家规,罗氏子孙手不能触碰赌具。他必须一辈子遵守。
  胸中常驻学术之责任感,所以过得充实;心中常怀家风之严谨,所以过得坦然。这几十年来,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罗随祖一直保持着豁达、开朗的心态。这,大概也是罗家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的一部分吧。
  当记者希望罗随祖到一个地方拍照时,这位本应一本正经的学术人笑着说:“没事,拍照时我是一个道具,你们爱放哪放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5 05:46 , Processed in 0.0649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