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再生者为何

兰州晨报:阳光冬衣收到目前最大一批捐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冬不冷,因为远方有牵挂你们的人
本报“阳光冬衣”活动走进岷县为391名老人送去崭新棉衣
  爱心志愿者为五保老人发放“阳光冬衣”。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房毅 摄
  爱心志愿者为老人穿上新衣。
  庞大的阳光爱心车队行进中。

  11月15日,兰州晨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岷县。在“汽车之家——兰州逍客车友会”12位爱心车主及于晨、牟和平两位私家车主、10名兰州及岷县当地志愿者的共同协作下,一件件暖和的冬衣顺利发放到了麻子川乡、寺沟乡、秦许乡391名五保户手中。

  “一定不能让车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11月15日早7时,兰州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漫天飞雪中,报名参加“阳光冬衣”岷县站的爱心车主徐万明还是提早赶到了报社。“大家把车停成一排,把车号统一贴在后窗右上角!”“油加满了吧?”……张得文刚刚赶到活动现场就不停地安排布置任务,他正是“汽车之家——兰州逍客车友会”的会长。

  “一定不能让车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们可都是签了‘军令状’的。”张得文说的“军令状”其实是一份承诺书,此次“汽车之家——兰州逍客车友会”共有12名爱心车主报名“阳光冬衣”承揽了自费向岷县发放冬衣的任务。

  同样,为了参加此次活动,两位私家车主于晨、牟和平也加入进了这个爱心行列。

  “这里离我爱人当年插队的地方不远”

  1小时后,物资搬运完毕、车队集结出发。通往岷县的路途遥远,到达县城已是下午2时,一路疾驰的车主顺路来到马勺不特色新疆拌面餐馆,一来吃饭,二来拜会这里大名鼎鼎的爱心店主。这位老板曾经参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广东省信宜市9·21特大洪水灾害等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

  走进面馆,最吸引人的是悬挂在墙壁上大大小小的锦旗,这是受马勺不帮助的人送给他的最高赞誉,这些锦旗是他从17岁开始到现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在简单用餐交流后,随后大家奔赴各个捐赠点。

  当看到自己领到的目的地是学寨村时,68岁的爱心车主“草堂哥”略显激动:“这个点距离我爱人当年插队的地方并不远。”

  在麻子川乡、秦许乡、寺沟乡,每位老人接过棉衣时,都会大声表达感谢,老人的这一声谢谢深深感动了志愿者。爱心车主“东哥”带上了专业相机记录着活动的整个过程。“我想把整个活动拍下来,这既是对车友的鼓励,也算是留存一份珍贵的回忆。”

  “感谢兰州晨报提供的这个爱心平台”

  下午4时许,记者跟随爱心车主徐万明、赵建华、刘利飞一行来到绿沙村的衣物发放点。此时,附近农舍的烟囱中次第升起了炊烟,村里的五保户相继前来领取衣物。有别于他处,这里的老人多为智障、残疾人……几位老人拿到新衣服后,连连向同行的车主、志愿者跷起拇指、拱手致谢。

  发放完衣物,在一遍遍不舍的叮咛话别后,带着些许伤感,大家离开了五保老人的家,却把满满的牵挂留在了那里。返程的路上,“草堂哥”告诉记者,自己是兰炼的退休职工,40年前曾经来到岷县慰问。“40年后,再看这里的农民生活无论是住房、饮食还是道路建设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这些孤残老人不应被忘记,感谢兰州晨报提供的这个爱心平台,让大家对这种‘透明’的慈善更放心。”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花絮

  岷县秦许乡:穿上冬衣老人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

  11月15日下午,记者所在的爱心小分队终于抵达此行第一站——岷县秦许乡百花村。在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内,7位五保老人依次拿到了志愿者递上的衣服后,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在车队向第二站沙才村行进时,一辆志愿者的车子被路边的石板割破了轮胎,车队不得不停下来更换轮胎。下午6时许,车子终于到达了最后一个村庄——马烨村。在该村幸福院不大的一张桌子前围满了前来领衣服的村民。58岁的五保老人王彦才拿到新棉衣后,满脸笑容。“这么新的衣服舍不得穿呀!”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在11月1日跟随大伙一起搬进幸福院的。“这衣服也是对我们乔迁新居的贺礼,我们很幸福。”王彦才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董子彪

  岷县寺沟乡:老人穿上新棉衣 大家心里暖暖的

  当爱心车队抵达岷县寺沟乡八步川敬老院时,老人们早已在院子里等待,看到“阳光冬衣”志愿者的到来,纷纷簇拥上前拉大家进屋暖和暖和。

  据了解,八步川敬老院目前居住着13位五保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50多岁。居住在敬老院的82岁的包爷爷看起来精气神不错。当爱心车主给包爷爷穿上新衣服时,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嘴里一直说“喜欢得很,喜欢得很!”在志愿者一行即将离开时,老人都纷纷穿上新衣服出来送行,看到这一幕,大家心里暖暖的,这无疑是对“阳光冬衣”一种无声的肯定。

  在绿沙村,一位前来代领衣服的小姑娘引起大家的注意。在交流中,大家得知,她是来替自己的二爷领衣服的。据其介绍,二爷小时候因病错用了药不幸瘫痪在床。拿到棉衣的小姑娘眼中泛起了泪花,“真没想到,你们离得这么远还能想起我爷爷……”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岷县麻子川乡:一辈子也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一件普通的棉衣不仅可以暖人更可以暖心,在岷县麻子川乡的阴坡村,今年64岁的高合力买老人得知有城里来的好心人为她送棉衣时,老人高兴地早早在村委会等我们到来,志愿者离开时老人仍依依不舍,直到车子开动,老人还站在寒风中目送大家。

  在送棉衣的路上,随处都有感动。55岁的林金全和73岁的老母亲沈海英相依为命,由于林金全有些智障,所有的家务都由73岁的老母亲沈海英包揽。见到沈海英,只见她还穿着老旧的对襟粗布外套,志愿者将新棉衣穿在老人身上,老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抹着眼泪喃喃地说:“我一辈子也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老人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志愿者,看到老人的情况,志愿者安平悄悄给老人兜里又放了100元钱。

本报记者 朱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去一件件棉衣 让爱继续蔓延
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第四站走进定西漳县
  新通力公司的私家车主担任本次爱心车队与志愿者。
  新通力的爱心志愿者为老人穿上棉衣。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 房毅 摄

  初冬时节,曾经遭受过地震创伤的漳县已寒风瑟瑟,雪花飘洒在遮阳山上,山下的人们笼着袖口,看着一辆辆“爱心车”驶过。11月12日,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走进第四站——定西市漳县殪虎桥乡、大草滩乡。兰州新通力驾驶学校、新通力东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7名爱心车主和志愿者们经过一天的奔波,将169件冬衣送到了殪虎桥乡、大草滩乡18个村的五保户老人手中。

  新通力爱心之旅

  11月12日早6时30分,天还没有亮,兰州市天水路高速公路入口处,7辆贴有“兰州晨报 阳光冬衣爱心车”条幅的新通力爱心车队已踏上“征程”。几天前,兰州新通力驾驶学校、新通力东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向员工发起号召,希望广大员工积极响应本报“阳光冬衣”活动,为山乡孤寡老人运送棉衣,并担当志愿者。通知刚一发出,就有许多员工主动报名参加,经过公司考察,挑选出7位车况良好、具有丰富驾驶经验的员工参加爱心车队,并选出7位员工随车做好志愿者工作。

  回顾兰州晨报十年“阳光”公益历程,不难发现,一直活跃着两家爱心企业的身影——兰州新通力驾驶学校、新通力东方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都是通力集团下属的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通力驾校、东方租车公司自2008年起连续六年在本报发起的“阳光童年”大型公益活动中,出动多辆车,把广大爱心人士和爱心单位捐赠的煤炭、电脑、字典、书包、衣物等爱心物品安全送到受赠学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兵分两路送温暖

  经过3个多小时行驶,车队抵达此行目的地——漳县县城。漳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全有与车队在县委汇合后,按照殪虎桥乡、大草滩乡划分好线路,7辆车兵分两路,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分别向两地驶去。

  大山深处,有些村子挨得近,有些村离得很远,大草滩乡北沟寺村离乡政府最远,一场大雪把进村的山路覆盖得严严实实。路滑难行,但车主和志愿者仍然没有放弃,凭借着多年的驾驶经验,顺利地将车开到了村里,没有让等待的老人们失望。

  当志愿者们将一件件棉衣分发到老人手中时,看着老人饱经沧桑的面容、破旧不堪的衣衫,志愿者只恨东西带得太少。新通力员工李媛媛在看到两位老人身着单薄的破棉衣、拄着拐杖蹒跚而来时,忍不住流下眼泪,并将100元现金递了过去,“有不少老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身体也不好,太可怜了。”

  下午3时,两个乡18个村的169件冬衣全部送完,车主们顾不上休息,踏上了回程的路途,直到晚上7时,披着夜色,爱心车队才抵达兰州。参加此次活动的新通力驾驶学校爱心车主廖发璞说:“今天尽管有些累,但是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也希望兰州晨报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继续参加!”

  感谢你们朴实的承诺,感谢你们用心的付出。

  11月15日、16日两天,“阳光冬衣”爱心车队将兵分两路向清水、岷县进发,这也是本次大型公益活动的最后两站。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大草滩乡李玉得:“谢谢你们记着我们”

  漳县大草滩乡,一个坐落在遮阳山下的美丽小镇,在“阳光冬衣”的温暖包裹下,不再寒冷如昨。

  腿脚不太利索、平常很少出门的78岁的曾大梅听说有人要来送棉衣,早早就收拾整齐到村委会院子里等着。“来了、来了!”听到屋外村支书的喊声,几位老人走出房门,站在院子里。志愿者们很快对好名单,将衣服送到老人手中,曾大梅拿到了一件崭新的棉衣,她笑呵呵地打开,“好呢,好呢。”她身上穿的一件薄棉袄还是自己以前做的,外面的罩衣是多年前在集市上买的。穿新衣服对她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拄着拐杖的李玉得显出与年龄不符的苍老,他不到50岁,却已头发花白,满脸皱纹。30年前,他在外出干活时被滑落的土堆埋住,脊椎损坏,一条腿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的他独自生活着,靠政府的救济度日。拿到新衣的他,不住地说“谢谢你们了,谢谢你们记着我们!”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殪虎桥乡张根子:“以后骑车不怕冷了”

  殪虎桥乡地处漳县西南端,目前气温已经远低于兰州,而这里的五保老人大多依然身着单薄的衣服,本报此时送去爱心棉衣,可谓非常及时。家住殪虎桥乡铁沟村、今年65岁的王发全,自幼父母双亡,唯一的妹妹出嫁后,就一直独自生活。当“阳光冬衣”的志愿者为他穿上厚实的棉衣时,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家住竹林沟村的杨猪娃患先天性白内障,因无法承担巨额手术费从未进行治疗。母亲几年前去世后,32岁的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摸索着接过志愿者手中的爱心冬衣后,他说:“谢谢你们这么远来给我们这些人送衣服,谢谢你们的关心!”

  沙沟台村1977年出生的张根子,因小儿麻痹症双腿发育不正常。不过,坚强的他学会了修鞋和配钥匙的手艺,目前在县城摆了个摊子,艰难地养活自己,但因竞争对手比较多,收入很不稳定。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往返于县城和家乡之间的他,接过志愿者为他送上的棉衣后开心地说:“以后骑车就不怕冷了!”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5 23:42 , Processed in 0.0618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