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再生者为何

兰州晨报:阳光冬衣收到目前最大一批捐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1: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旬老太捐冬衣 一路满满都是爱
买冬衣:店主给出爱心价 送冬衣:的哥只收起步价

  本报讯(记者赵汇 实习生张韶华) 自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一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庞在身边涌现。连日来,不断有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拨打热线捐赠衣服,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我们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到我们的公益行列中来,用爱温暖人心。

  70多岁的王奶奶平时很俭省,但看到了本报征集“阳光冬衣”的消息后,特地去市场精挑细选了8件厚实的棉衣。选衣服时还有个小插曲,当店主得知奶奶是做公益时,主动降价,最终8件棉衣以1200元的“爱心价”成交。

  由于年龄大了,提着这两包衣服坐公交不方便,平时舍不得花钱的王奶奶这回大方地从安宁区乘坐出租车来到报社。当出租车师傅得知王奶奶是来献爱心时,向王奶奶竖起了拇指,只象征性地收了老人10元钱的起步价。一路善行的播撒,一行爱心的收获,王奶奶回忆刚刚经历的爱心之旅,眉眼间都是笑意:“世上还是好人多啊!”聊天中,记者还了解到,王奶奶原来是晨报“阳光”公益活动的忠实拥趸,她去年就为晨报举办的“阳光童年”捐过钱。年过古稀,却依然坚持公益,王奶奶的确令人肃然起敬。

  在10月22日接收的物资中,一位捐赠人不得不提,她就是“阳光冬衣”活动的志愿者朱周玉。在发自浙江上虞的阳光冬衣运抵兰州时,志愿者人群中一个娇弱的身影格外忙碌,整理、搬运,一刻不停。大家都替这个小女子捏把汗,可朱周玉直说:“没问题!”22日,她又向报社捐赠了总价2.13万元的西服。当记者问她做公益的初衷时,她摆着手说:“没什么,我们有能力就该帮帮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21: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7: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爱前行,我们在路上
——“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首站纪实
  本报记者为陇阳乡三合村李忠廉老人穿上爱心冬衣。

  爱洒华家岭

  10月24日,通渭县华家岭乡,层层梯田连接着蓝天,阳光肆无忌惮地铺洒下来,暖意融融。

  当本报“阳光冬衣”爱心车驶进大牛村“养老院”时,几位老人围拢过来,笑呵呵地看着。大牛村支书王永福说,这是一家爱心企业为村里捐建的养老院,两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住在这里,村里的五保户老人们有时在这里吃饭、聚会。得知本报爱心车队要来的消息后,老人们都等在这里,期待早早穿上新棉衣。

  74岁的景锐老人接过棉衣时,连声说:“都是好衣服啊,谢谢你们!”他穿上衣服后,高兴得这摸摸、那看看。他常年一个人住在村里,虽然有自己的房子,但没人照顾起居,一直都是自己做饭,衣服也是村里的邻居亲戚们送的,很久没穿过新衣服了。

  大山里,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远,石卜沟村在山的另一边。75岁的马琴香老人穿上我们送的棉衣后,尽管笑得合不拢嘴,但看不到一颗牙齿。她的牙齿全部掉光了,也没条件补牙,常年喝粥、喝汤。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生活还不错:“村里一个月发着200多块钱,现在吃的还是过年发的面,一个人吃不了多少的。”问及她多久没穿过新衣服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咋穿过新衣服。”她指着自己的衣服说,这都是别人给的。

  村支书王军说,这次领到棉衣的6位老人都是五保户,没有儿女,孤身一人过日子,“很感谢你们给他们送棉衣,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都关心我们农村,和农村里的老人、小孩。”

  班岔村的全玉芳老人领到了三件棉衣,她自己穿了一件,还为两个儿子领了两件。他们一家三口都是五保户,老人照顾着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儿子,一个儿子是一级残疾,一个儿子精神不正常。老人的丈夫原来是村里的大队书记,14年前为村里拉电线时被电杆砸到意外身亡,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妻儿。虽然63岁的全玉芳比实际年龄看上去更苍老,但她听说有人来送衣服,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齐,穿着半新的碎花棉衣,“这是我以前自己做的衣服,很少穿。”老人发愁的是,再过几年自己去世了,两个儿子谁来照顾?腿有残疾的儿子虽然不能干农活,但还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小儿子却常年躺在床上,自己不穿衣服、不吃饭,一切都是她来伺候。现实对于这位老人来说,残酷而无情,让人叹息。

  70岁的郭谦和65岁的马荣一辈子单身,各自住在破旧的祖宅里。年轻时他们还能种地养活自己,现在只能完全靠政府救济。已是深秋,大山里早晚寒意袭人,但他们身上还穿着薄薄的单衣,里面穿着老旧的棉衣。接到我们送上的棉衣后,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在阳光的沐浴下,笑得和孩子们一样单纯快乐。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笑漫陇阳乡

  通渭县城一路向北,驱车17公里后,“阳光冬衣”志愿者顺利抵达陇阳乡六一村。崖岔社82岁的五保户李新俊老人在阳光下眯起眼睛看着一行人走进了院场中,当48岁的志愿者关大姐为李新俊穿上新衣后,老人不住地点头“合适得很,厚得很”。

  陇阳乡三合村庄门社18号73岁的李忠廉,一辈子没有成家,靠低保过活。见到他时,他脚上的布鞋、腿上的裤子尽是补丁,皴裂得厉害的手中拄着一根捡来的木棍当拐杖。他说“这个拐杖好,平时都拿小铁锨当拐,费劲着呢。”当本报新闻中心副主任于青元为他披上新衣后,他不住地跷起大拇指,满是皱纹的眼角中,漾起深深的笑意。

  在胜利村曹面组我们见到了缠着小脚的78岁老人曹秋梅,老人没有生育过,自老伴撒手人寰后她便形单影只,全靠低保生活。接过新衣服后,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乐得像朵花似的。但看到周围还有人在大笑的同时,还特地用双手把嘴捂着,生怕别人看到她的牙齿已经掉完了。曹秋梅有点羞怯地凑到同村人的耳朵前说,“牙都掉光了,羞人得很。”

  在龙阳村,一位憨厚朴实的大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交流中记者了解到,黄大叔的儿子是一名脑瘫儿,生活不能自理,他是替自己的儿子来领取冬衣的。当记者问到平时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来源时,黄大叔叹了口气说:“我们全家就靠着政府的补助金和种点玉米的收入维持生计,日子不好过啊,不过还好有政府的帮助,过年过节都会给我们送油送面,还有你们这些好心人的帮助,谢谢你们。”

  “穿得整整齐齐,衣服很干净,一直对着我们笑,这位老奶奶好和蔼可亲啊”,志愿者的谈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庆阳村前来领取衣物的老人中有一位老奶奶,虽然穿的衣服没有多么好,但是却穿得整整齐齐。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奶奶现在无儿无女,平时靠自己的侄子养着。当记者走上前去,问奶奶生活得好不好时,奶奶腼腆地笑着说:“挺好的,挺好的,谢谢你们给我们送来的衣服。”看着老人们送我们离开时真诚的眼神,心头不禁一颤,我们能帮到他们的真是太少了。

  同行的兰州哈佛H6车友会的一名爱心车主感叹道:“以后这样的活动我还要参加,并且要带我的老婆和孩子一起来,让她们看看自己生活得有多幸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情暖榜罗镇

  10月24日,一个难得的暖阳高照的秋日,由本报发起的“阳光冬衣”大型爱心公益活动正式启动了第一站的捐赠活动。而在榜罗镇的张湾村,共有29位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感受到了这份用爱心写就的温暖。

  今年69岁的侯天成,在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外出采摘野菜时遇到了狼,要不是几个恰好路过的人帮他赶走了饿狼,年幼体弱的他可能在当时就被狼生吞了。虽然他被乡亲们救了下来,但嘴部已经遭到了饿狼的严重撕咬,因为当时家里极端贫困,没有能力负担医疗费就没有做任何矫正手术,导致他的整个下巴严重变形,牙齿也是畸形生长。这种不幸的遭遇,导致他一直未能找到愿意嫁给他的女人,都是自己一个人过日子。

  在接到本报“阳光冬衣”为他捐助的一件厚实的棉衣后,侯天成开心地说:“一辈子没穿过这么好的棉衣,有这么厚实的衣服,冬天就再也不怕冷了,”同时,憨厚的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这件衣服可以穿到老死了”。他还主动邀请记者为穿了新衣服的他拍照,看完照片后,他自己开心地说,“合身,好看,我非常喜欢。”

  今年71岁的史正福遭遇也非常不幸,不仅老伴早早过世,儿子和儿媳妇也于几年前遭遇重大变故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目前,史正福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在一起,承担着抚养他们成人的责任。71岁的他看上去非常苍老,遍布脸上的皱纹里仿佛写满了辛劳和悲伤。他为自己和两个孙子领取了本次公益活动捐助的三件冬衣。当他看到志愿者们还细心地为他的两个孙子准备了小号的衣服时,非常感动,他说,“两个孩子今天学校上课不能自己来领,我替孩子们谢谢你们,你们这么大老远地来给我们送冬衣,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

  郭荣孝是当日前来领取爱心衣物的年龄最大的一位,一张古铜色的脸上,配上一把飘逸的白胡子,看上去非常精神。他领到一件带帽子的棉衣后,当即就穿在了身上,并且把帽子也拉起来套在头上,他开心地说,“有这个帽子冬天就不怕冻耳朵了”。现场一位志愿者和他开玩笑说,“大爷,花白胡子带兜帽,您这个造型可是非常酷啊。”老人听了后非常开心,还摆好姿势要求记者给他拍照。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首站走进通渭县
爱心棉衣,让352名五保户老人倍添温暖
1. 志愿者为老人穿上爱心冬衣。
2. 哈弗H6车队的志愿者为老人发放棉衣。
3. 志愿者为张湾村老人穿上爱心冬衣。
4. 志愿者团队。
5. 爱心车队在报社门口集结准备出发。 本报记者 党运 首席记者 卢伟山 摄

  他们是一群身居乡村的贫弱者,冬天到来时,他们有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很简单,对他们来说却很“奢侈”的愿望——拥有一件温暖、厚实的棉衣。可是,因为家庭的贫困,他们时常一件棉衣要穿好几个冬天,棉衣可能已经小了,或者不再保暖了。这个冬天,兰州晨报“阳光冬衣”活动帮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10月24日,兰州晨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发车,首站定西市通渭县,惠及华家岭乡、陇阳乡、榜罗镇3个乡46个行政村的352名五保户老人,活动在长城哈弗H6车友会13辆物资车、1辆救援车,新通力驾校1辆瑞风接送车,兰州晨报两辆接送车以及来自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兰州城市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兰州工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13名志愿者的保障下,顺利、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运送、分发阳光冬衣的任务。

  17辆爱心车“集结”出发

  清晨6时,兰州街头寒气逼人,来自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兰州城市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兰州工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13名志愿者便来到了本报放置“阳光冬衣”的会议室,当天他们的任务是搬运并亲手发放这些爱心物资。没有统一的着装,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质——满腔的热忱和爱心。

  此时,报社楼下由兰州哈弗H6车友会爱心车主提供的13辆爱心物资运输车、新通力驾校提供的1辆瑞风接送车及本报2辆接送车辆已集结完毕。为了保障此次运输的安全顺利,甘肃宁北长城汽车专营有限公司专门提供了一辆技术保障车,随车不仅带有技术总监、服务总管和一名技师,还配有专门的应急维修、救援工具、应急药品等。

  想着乡村孤老单薄的衣衫,牢记爱心人士的嘱托,一个小时后,冬衣搬运整理工作结束。由17辆车辆组成的爱心车队从白银路出发,一路向通渭方向驶去。每辆车上都搭载了一个温暖的承诺,每个车身上“兰州晨报阳光冬衣”的车贴,都凝聚一份对贫困人群的关怀,哈弗车友会副会长王金奎作为领队尾车押后。途中大家用对讲机相互联系,气氛热烈愉快。

  刚进入定西境内,浓雾把大地严严实实地笼罩着。车队继续前行,当车队驶入通渭境内后,仿佛被大家的爱心感染,天气彻底放晴了。秋风习习,白杨树黄叶招展,冬小麦经过几场秋风秋雨,探出绿油油的麦芽,给广袤的山披上一件绿茸茸的外衣,风吹动着云,吹动着一颗颗爱的心。

  兵分3路传递爱心

  得知“阳光冬衣”爱心车队驶入通渭的消息,通渭县非常重视,因为担心车队迷路,一路上通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政明都在与车队保持电话联系,并早早与受助人所在村的驻村干部等候。

  待所有车辆陆续抵达马营服务区后,按照划分好的线路,车队兵分3路,分别向华家岭乡、陇阳乡、榜罗镇46个行政村进发。沿途公路并不算难行,但一入国道和乡道,就开始出现道路狭窄、崎岖坑洼的路况,狭窄弯曲的乡间小道,路途颠簸,尘土飞扬。

  “此前也从论坛上看到了公益活动帖,感觉并不辛苦,但当我们经历持续数百公里的跋涉,才知道这其中的劳累,也愈发能够感受到山区贫困老人生活的不易。曾经,他们也有过对社会的贡献,也拥有过人生美好辉煌的时光,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为社会的弱者时,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温暖与精神的抚慰。”来自城市学院的志愿者小马深有感触。

  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一个多小时后,爱心车队分别抵达了接受物资的村落。一进村委会,就看见等候在此的那些脸上布满深纹的受助老人。

  352件“爱心冬衣”顺利送抵

  看到这么多志愿者,老人们刚开始有些害羞。在陇阳乡,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站长赵林亲自为他们穿上新棉衣时,老人们终于不再拘谨,“以前的棉衣都没这个好,我很喜欢。”“这新棉衣穿在身上暖和,我心里也暖洋洋的!”……浓浓的爱意就像是一缕寒冬的暖阳,瞬间温暖老人孤寂已久的心。在衣服发放现场,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新衣服的渴望。

  眼前白发苍苍的孤寡老人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暖阳下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件棉衣,温暖的并不仅仅是老人们日渐羸弱的身体,更使得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感受到深深的暖意。

  看到此景,通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政明由衷地高兴,他告诉记者,县政府非常关心这些生活困难的老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经常给予资助,但有时候人力、物力方面确实跟不上,而兰州晨报此次“阳光冬衣”活动,通过媒体牵线搭桥让社会爱心人士进行捐助,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孤寡老人的实际困难,真正给老人带来了关爱。他说,通过此举传递的温暖更能让老人们感到自身的存在感与尊严,觉得自己没有被遗忘。他更希望这一活动能够继续延续下来,让爱的行为能感染社会上每一个有爱心的个体和群体,让这份微薄的爱伸展延绵。

  经过志愿者3个小时的发放,爱心人士捐赠的352件“爱心冬衣”,终于顺利地送到了衣衫单薄的乡村孤老手中,温馨感人的场景不时在现场上演。

  “阳光冬衣”期待您加盟

  车队返回兰州已是晚上7点,虽然一路辛苦奔波,但谁都没有一句抱怨,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依旧在大家的脑中盘旋。哈弗H6车友会的胡会长说“所能带去的物质有限,但关爱无止境。以这次公益行动为契机,让参与其中的车友站在一个心灵回馈的起点。进入另一个群体当中,与其说我们能够带去温暖和关爱,不如说,我们也点亮了内心一个纯粹的角落,因为付出而感到幸福。”

  正如新通力驾驶学校总经理、新通力企业董事长助理王勇所言,“公益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更应该是一种企业文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价值链中每一个成员都能秉承这种信念,那我们为公益所做出的努力,将发挥更大的光和热,进而影响更多人。”

  一颗颗温暖的心,一簇簇星星之火,希望能让更多的光亮和温暖,照进乡村孤老的心田,让他们的生命再次充满阳光,在未来生活道路上,一路充满欢乐和爱。

  爱心需要传递,温暖需要众人加盟。不论冬天多冷,也可以因为一颗颗充满火热的爱心而变得温暖。兰州晨报2014大型公益活动“阳光冬衣”期待您的加入!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爱集结,“阳光冬衣”汇聚一座城市的温暖
心系乡村贫弱者 老两口搭伴来捐衣
  余彩珍、胡志刚夫妇来到报社捐赠棉衣。本报记者 赵汇 摄
  甘农大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的志愿者认真整理衣物。 本报记者 丁毅 摄

  就在“阳光冬衣”首批物资顺利送抵通渭县后,预计于11月1日发往白银市会宁县中川乡、丁家沟乡、新添堡乡、党家岘乡及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的507件新冬衣也在紧锣密鼓筹备当中。10月25日上午,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的8名志愿者,在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志愿者郭锦国的指导下,仅用了3小时就将物资打包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本报会议室。爱心的暖流不只在志愿者中涌动,这个冬天,“阳光冬衣”带来了一座爱心城市的温暖。

  打包物资,志愿者接力行动

  “安乐村8件,男式7件,女式1件;肖川村7件,全部男式……”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的8名志愿者合理分工,一名同学负责将打包好的物资填写信息,一名同学负责拆物资,剩下的6人两两结对,打包物资井然有序。“这包好了,新寺村的10件,这包也好了,寺评村的9件……”

  在休息间隙,志愿者们围拢在本报工作人员身边,纷纷询问通渭县发放物资的情况,执意要求“阳光冬衣再下乡,一定要带上我们”。其中一位女孩说:“我的家庭也不富裕,了解农民贫困者的生活,能去他们身边为他们带去一份温暖,这样的事,我一定要去。”看到一张张可爱而又真诚的面孔,本报工作人员被大家炽热的爱心所感动,便诚挚邀请他们加入晨报“阳光冬衣”公益群。休息片刻后,志愿者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物资打包工作,从早晨9时开始,到中午12时,仅用了3个小时,就把507件冬衣打包完毕。

  爱心涌动,带来一座城市的温暖

  一件厚实的新棉衣,也许过时了,被你“压箱底”了,然而仍然保存着温度。希望能有一双手,将这份温度传递下去,这是“阳光冬衣”存在的意义。

  连日来,不少爱心市民将一包包满含关心的衣物送到本报,让远在乡村的贫弱者感受到兰州这座爱心城市的温暖。10月27日,一对夫妇拿着两件棉衣来到本报捐赠:“两件衣服算是我和老伴的一份心意吧。”今年60多岁的余彩珍阿姨说。其实,老两口早就得知本报的“阳光冬衣”活动,想着家里还有些不穿的厚衣物,便开始着手整理,因为担心报社不收“过时”的衣物,她还特意打来电话咨询,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将一包沉甸甸的棉衣拎过来,“这两件衣服很暖和的,就是样子陈旧了,可是没上过身,挡风保暖是好东西。”说话间,夫妇俩还为活动捐款20元。

  为了送棉衣,余彩珍和老伴胡志刚从龚家湾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来报社,“我们希望这些衣物能够将这份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越来越好。”类似的场景轮番上演,不断有热心市民加入这场爱心接力,如果您也愿意为乡村的贫弱者做些什么,欢迎尽早加入。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中年女士捐款不留名

  本报讯(记者平丽艳) 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启动后,不少爱心人士纷纷前往报社捐钱捐物,满满的正能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爱心暖流!随着气温的日益下降,“阳光冬衣”活动的热度持续飙升,10月24日上午,一位中年女士特地送来500元爱心款,委托本报购买爱心冬衣送给需要的人们,让他们的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当记者让她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时,女士却说,她刚好在附近办事,就顺路把钱送到报社来,只希望能参与到“阳光冬衣”活动中来。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这位女士只留下一句“我是打工的”,就匆匆离开了……一个并不高大的背影,却在这个寒气袭人的早晨留下了满满的感动。

  爱心捐助公示榜

  爱心物资

  1.浙江“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总队

  1752件棉衣 总价52.56万元

  2.杨女士 20件羽绒服 总价7000元

  3.王女士 133件棉衣 总价39900元

  4.魏女士 4件棉衣 总价2000元

  5.爱心人士 6条裤子 总价1200元

  6.西北师大89级中文系甲班同学会

  25件棉衣 总价3000元

  7.王奶奶 8件棉衣 总价1200元

  8.余彩珍、胡志刚夫妇

  2件棉衣 总价 400元

  9.张奶奶 3条棉裤 总价300元

  爱心捐款

  1.君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万元

  2.宋女士 500元

  3.蔡女士 300元

  4.余彩珍 20元

  5.爱心女士 500元

  捐赠相关事项

  *捐赠原则:本次活动属于公益行动,坚持自愿和量力而行原则。

  *捐赠物品:价格不限、尺寸不限的全新、厚实的棉衣、羽绒服。

  *捐赠要求:商标、吊牌、拉链完整无缺的全新服装,干燥整洁,无不良宣传内容。

  *捐赠方式:可拨打本报热线96555联系捐赠事宜;或通过本报QQ报料平台(QQ:1506880698)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白银路123号兰州晨报(新闻大厦6楼新闻采访大厅),联系记者:赵汇。

  *捐赠时间:2014年10月8日-11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09: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第二站走进会宁定西
送去一件棉衣 捎去一份温暖

  穿上新棉衣,会宁县新添堡乡的马正东老人露出灿烂的笑容。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摄
  志愿者为五保老人送上新棉衣。   本报记者 房毅 摄
  拿到新棉衣,老人激动不已。本报记者 朱黎 摄
  试穿新棉衣,老人笑容满面。   本报记者 房毅 摄



冬衣承载情谊,传达关切;爱心抵挡北风,包裹温情。11月1日,雪花纷飞中,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走进第二站——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党家岘、新添堡、中川乡5个乡镇。在甘肃轩昂车友会16辆爱心车、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的18名志愿者及新通力驾驶学校的共同努力下,58个村的502名五保户老人穿上了崭新的棉衣。这个寒冷的冬日,因为有你们的爱心一路护航,山乡处处温暖如春。
  四方爱心汇集于此
  11月1日早6时,大部分人还在暖暖的被窝中感受周末的惬意时,在兰州晨报社门口,各路爱心人士已纷至沓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亲自奔赴定西、会宁,为山乡老人穿上棉衣。
  甘肃轩昂车友会的会长张凯4时30分就起床开始联系车友,做各种出发前的准备。6时还不到,车友们就陆陆续续开车到达,6时整,16辆别克昂科拉SUV整齐地按顺序停放在报社大院里,车友们开始帮忙拉货、装货。
  同样,甘肃农业大学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西北民族大学、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的18名志愿者也早早集结,6时就开始分发物资并整理装车。此前,其中8位志愿者已经帮助整理了这批物资,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对此他们不仅毫无怨言,还充满了快乐与满足。志愿者胡斌说:“我们很愿意帮助那些农村孤寡老人,在学校,我们也经常做这样的公益活动!”
  还有许多人也积极加入到了爱心队伍中来,新通力驾校提供了一辆接送车,保障18名志愿者的行程安全;志愿者徐犀喜也开着自己的车加入进来,为爱心队伍提供后勤保障;徐德兴在QQ群里看到轩昂车友会的活动消息后,也开车主动前来送棉衣:“虽然车不一样,但爱心是一样的。”
  5路爱心车驶向两地
  经过1小时的准备工作,7时,爱心车队从兰州出发了。行到半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而下,大家都开始担心下雪进村路不好走,快到会宁时,太阳破云而出,一位爱心车主高兴地说:“看来大家的爱心把太阳都感动了,赶紧出来帮我们。”
  16辆爱心车分为5路分发物资,分别奔赴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党家岘、新添堡、中川乡。得知“阳光冬衣”爱心车队驶入会宁的消息后,会宁县团委书记张彦虎早早与受助人所在村的驻村干部在路上等候,为爱心车主们带路。张彦虎说:“《兰州晨报》此次活动关爱到了一个特殊群体,非常有意义,希望你们能在会宁开展更多爱心活动,帮扶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为将棉衣送到每一位五保户手中,5路车全部入村到户,在当地干部的指引下,将棉衣亲自发放到受助老人手中。乡村道路崎岖难行,一个村与一个村相隔很远,许多车辆要在乡村土路上穿行很久,但车主和志愿者们仍然充满了热情和耐心。爱心车主叶伟林说:“爱心是一种行动和态度,以后我也会带孩子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500多件棉衣温暖老人
  大山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艳阳高照,一会又雨雪霏霏。爱心车驶过南门村、线川村、马岔村……无论天气如何,一个个期待的身影都在家门口等候,当看到爱心车到来时,老人都露出开心的笑容,不仅是因为一件棉衣,更是因为这么多人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和关爱。
  正如会宁县中川乡高陵村村支书李彦俊所说:“这些老人平常一个人吃住,身体大多不好。你们能来看一下他们,和他们说说话,他们就高兴,还能送来一件棉衣,让老人们穿暖和,好得很!希望你们以后能多来,多关心农村的孤寡老人们。”
  经过4个多小时的奔波,500多件棉衣全部分发到老人手中。当一件件崭新的棉衣穿到老人身上,当一张张沧桑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快乐,助人为乐,意义就是如此。
  严寒冬日已经来临,兰州晨报2014大型公益活动“阳光冬衣”仍然在火热进行中,一件棉衣、一份温暖、一声祝福、一种行动,期待您的继续加入。我们相信,唯有爱,改变你我;这份情,穿越山河。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定西西巩驿:雪中送棉衣 真情焐暖老人心
  11月1日,定西迎来入冬后第一场大雪,经过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上午11时,爱心车队终于到达定西市西巩驿镇敬老院。老人们已经早早在院子里等候我们,冬日的严寒,因为老人们的笑脸而变得格外温暖!
  “这里吃的好吗?穿这么少冷不冷?”记者和志愿者对住在这里的14位老人嘘寒问暖,老人们耳朵不好,听不清,笑而不答,只是点头, 虽然气温骤降,但是老人们身上的衣服大都很单薄,有的老人还只穿着薄毛衣,看着我们送来的棉衣,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兴奋,迫不及待地来领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本报记者 朱黎
  会宁中川乡:期待新棉衣 更期待常来看看
  11月1日,会宁县中川乡,北风挥洒,雪花时有时无,太阳悄悄冒出个头。64岁的刑玉琴当天没有下地,早早穿戴整齐,等待省城来人。当我们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开心地把头上包的围巾往上扶着,仔细看我们。村上的干部昨天就通知村里的五保户等着取衣服,多年没穿过新衣服的刑玉琴有些期待,更期待的是,有人来看她、和她说会话。她长满皱纹的脸上挂满了笑意:“谢谢你们来,棉衣好得很,留着过年穿。我们也没啥亲戚,你们能不能经常来?”
  60岁的五保户丁宪忠也在坚持种地,他是三等残疾,左胳膊从肘部以下就没有了,家里还有个80岁的老母亲。当志愿者帮他穿上新棉衣时,他摸着新衣服说:“一辈子没咋穿过新衣裳,老了还有新的,好得很。”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会宁新添堡:2个多小时 送去30多件冬衣
  11月1日,会宁县新添堡乡的上空不时有雨夹雪飘落,晨报“阳光冬衣”车队在该乡弯曲陡峭的山路上穿行了2个多小时后,终于将30多件爱心冬衣送到了30多名五保户老人的手中。
  石沟村的马正东虽然只有五十出头,但他的人生写满了艰难。自幼父母双亡的他是吃着村里人的百家饭长大的,更不幸的是,他一生下来就有严重的精神性疾病,发作时就会人事不省,这让他无法找到另一半,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病发作的周期也越来越长。他告诉记者,“年轻时我也在外打打工,现在老了,平时义务帮村里修修公路,也算是对全村人养育我的恩情的一点报答。”穿上本报送去的爱心冬衣后,他满怀感动地说:“我又欠了一份人情,谢谢你们。”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会宁党家岘:最远的乡村有最淳朴的感谢
  驶过异常颠簸的近50公里盘山公路,爱心车队顶着风雪从会宁县城抵达了此行最远的地方——党家岘乡。
  在砖井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康怀忠老人和大家一起围坐在火炉旁等待爱心车队的到来。破旧的棉袄下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内衣,而这件棉袄也是10年前政府送给他的救济物资。以往在每个冬天,他几乎蜷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当穿上爱心车队送来的新棉衣后,这位孤寡老人高兴地对邻居说:“今年我可不怕冷了!”
  爱心车队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路行进,杨湾村、吕堡村、上秀村的47位五保户每人都领到了崭新的“阳光冬衣”。今年76岁的吕玉莲老人一直双手捧着衣服,舍不得打开包装试穿。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由侄女“强行”给老人穿上了新棉衣。“舍不得啊,这么好的衣服就被我糟蹋了!”老人含泪告诉记者,“你们怎么都这么好!”
  残疾的王福杰夫妇每人领到一件棉衣。“我们穿的都是别人送的旧衣服。这次想着你们可能送的是旧衣服,没想到竟是这么好的新棉衣!”尽管这些年老两口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但他们决定“这衣服存着过年穿”。
  抵达庙儿村时,已是下午3时许。19位五保户从早上一直在村委会等到了下午,我们向村民表示歉意,朴实的老农说:“我们感谢都来不及呢!”“现在村里的小孩穿的棉衣也是你们兰州晨报送的,字典也是你们报社送的!”五保户张国胜说,这次又为村里的五保户送来棉衣,真不知怎么感谢才好。
  本报首席记者 张鹏翔
  会宁丁家沟:路虽然断了但爱心传递不停
  通往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乡郝川村的道路因为挖水渠被挖开一个1.5米深的大坑,车队被挡在距村几公里外的村道上。漫天飞舞的雪花更让人忧心村里孤老们的冷暖。入不了户,见不到5个受助老人,棉衣怎么才能尽快送到他们手中?记者赶忙请村里人与郝川村支书联系。听到“阳光冬衣”志愿者送冬衣遇到的困难,支书二话不说表示将骑摩托车尽快赶来,把冬衣给老人带去。
  雪越下越大,约莫20分钟后,在茫茫大雪中,大家看到了一个裹着军大衣骑摩托车的身影来到我们近前,他的摩托车后座上还带着此次冬衣的发放对象之一聋哑人杨树林。“我把杨树林带上了,村上其他老人的名单和五保户证都帮着拿来了,你们对对吧。”志愿者和爱心车主赶忙上前整理查对,在逐一确认后,他们在雪地中赶忙为杨树林穿上了新棉衣。其他4件棉衣被结结实实绑在摩托车的后座上……
  临近12时,志愿者一行到达南门村村委会。由于下雪,这里的村干部早早将受助老人集中于此,生起炉子,让老人们在会议室取暖。拿到新棉衣的徐炳礼分外高兴:“这雪天能穿上新衣服,我高兴得很!”再看他的身上,包裹着一件袖口不知补了几遍仍被磨破的棉衣。见人翻看这些补丁,徐炳礼有些不好意思:“这也是几年前村上人给的一件旧衣裳,我一直就盼着能有件新的呢。”
  在线川村,记者见到了81岁的李廷杰老人,为了御寒,衬衣、线衣、褂子……老人身上层层叠叠足足穿了7件单薄的旧衣裳。接过志愿者手中的新棉衣,老人笑得眯起了眼睛,“我和老伴无儿无女,还有你们这些好心人记挂着,我们幸福得很!”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6: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末“阳光冬衣”活动第三站将前往天水平凉
本报全城诚招爱心车主爱心接力
  ▲甘肃轩昂车友会的爱心车队。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摄
  兰州哈弗H6车友会爱心车队。 车友会王金奎供图
  新通力爱心车。 本报首席记者 卢伟山 摄

  严寒逼近,连日来,“阳光冬衣”加快了传递温暖的脚步,远在浙江的“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总队再次捐助的819件新棉衣已顺利抵兰;通过政法学院志愿者一双双温暖手掌的传递,这些棉衣已整理完毕静待出发……继10月24日兰州哈弗H6车友会的13辆爱心车将352件“阳光冬衣”送往定西市通渭县3个乡46个行政村,11月1日甘肃轩昂车友会的16辆别克昂科拉将502件“阳光冬衣”送往白银市会宁县4个乡和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58个村的五保户手中,本周六、周日(11月8日、9日),“阳光冬衣”将前往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闫家、马鹿、平安四个乡以及平凉市庄浪县通化乡,完成向586位五保户送达棉衣的任务,目前急需21辆爱心车参与运送和分发工作。同时,11月15日、16日两天,本报计划前往漳县、岷县以及清水县为五保户发放“阳光冬衣”。

  即日起,本报面向社会征集“爱心车辆”,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送上一份冬日的温暖!

  发自浙江的819件棉衣到位

  得知晨报前期走访的8个贫困县22个乡镇五保户数字超过2600人,而募集冬衣的缺口还比较大。浙江“点亮一盏灯”志愿者服务总队继10月15日寄来1752件棉衣后,一周前,该团体负责人董国光再为活动资助了100箱冬衣。

  11月2日上午10时,这100箱819件“阳光冬衣”抵兰,爱心物资的到来同时也给来自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志愿者带来了不小挑战。4名男生、5名女生,面对这“小山”般的物资,在西部爱心公益社甘肃站志愿者郭锦国的带领下,男生一次拿两箱,女生一次抱一箱。经过志愿者们的返复数次运送,棉衣“小山”终被攻克。3小时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包包物资被整理完毕静待出发。

  本报向社会急征爱心车辆

  一般捐助者总会有这样的担心:救助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自己捐助的每笔物资是否都能用在受助者身上?

  此次“阳光冬衣”公益平台邀请了公益志愿者作为参与方与监督方全程见证活动的全过程,充分解决了此前捐助者关于信息反馈、信息真实性、物资使用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按计划,本次“阳光冬衣”将采用征集在兰“爱心车辆”免费运送至受助地的方式。如今,随着棉衣的整理结束,公益活动第三站受助地已被选定为天水市张家川县恭门、闫家、马鹿、平安四个乡以及庄浪县通化乡,活动计划利用11月8日、9日两天时间,完成向586位受助人送达爱心棉衣。活动同时征集11月15日、16日前往漳县、岷县、清水县的爱心车队。

  如果您有能力也愿意给寒冷中的贫弱者送去温暖,我们恭候您的加入,成为爱的传递者,让棉衣尽快送到贫弱者的手里,完成众多志愿者的心愿。

  我们相信,有一种爱会越过重重山岭的阻隔,让大山深处照进一束温暖的阳光!报名电话:96555。

本报记者 赵汇 实习生 张韶华

  ■征集令

  爱心车队征集启事

  ★征集时间:11月3日-11月7日

  ★出行时间:11月8日14:00出发;11月9日晚返回兰州(两天)

  ★出行线路:兰州至张家川县、兰州至庄浪县通化乡(全程约700公里)

  ★活动内容:为张家川、庄浪县各乡村五保户运送冬衣并与志愿者分发冬衣

  ★报名方式:晨报热线96555;“阳光冬衣”志愿者徐先生13893161003

  ★报名条件:爱心车主、爱心企业均可报名。

  ★费用:根据以往公益惯例,爱心车主承担行程中产生的过路费和油费

  11月8日晚在张家川的住宿费用及餐费均由兰州晨报承担。

  ★同时征集11月15日、16日前往漳县、岷县、清水县的爱心车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阳光冬衣”公益活动第五站走进天水市清水县
穿上新棉衣,老人们感受满满的爱
  满载爱心的车队行驶在路上。
  志愿者天不亮就集合,做出发前准备。
  志愿者天不亮就集合,做出发前准备。
  穿上新棉衣,老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穿上新棉衣,敬老院的祖孙俩满脸笑容。   本版照片由本报见习记者 赵鑫远 摄
  爱心车主帮五保老人穿上新棉衣。
  穿上新棉衣,赵斌斌哥俩满脸笑容。

  送上一件冬衣,传递一片爱心;带去一份祝福,收获万千感动。11月14日,本报“阳光冬衣”大型公益活动走进第五站——天水市清水县红堡镇、陇东乡、白沙乡、草川铺乡4个乡镇和1个位于县城的中心敬老院。在甘肃标志3008车友会10位爱心车主和志愿者的护送下,清水县的364位五保户老人穿上了崭新的棉衣,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冬。

  进乡入村送棉衣

  11月14日早6时,兰州晨报社楼下的大院里,集结了10辆标志3008轿车。车主们为尽快将冬衣送到五保老人手中,天没亮就全部到齐,准备装车。车主自带亲友担当“志愿者”,他们抬物资、贴车标。7时整,车队就出发了。

  清水县离兰州较远,一路上,车主们用对讲机交流联系。两位车主还带了各自上小学的孩子,一位车主说:“孩子们一直在城里生活,以为到处都是这样优越的条件,带他们去看看农村老人们艰苦的生活,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意义。”

  因为担心车队迷路,一路上,清水县民政局局长周新华都与车队保持着电话联系。得知爱心车队驶入天水市的消息,周新华带领当地的干部早早等候在清水县红堡镇。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中午12时许,车队终于与他们会合。周新华说:“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欢迎。感谢兰州晨报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关注孤寡老人。”

  10辆车分别为4个乡开始运送棉衣,每辆车都承担着四五个村子的棉衣运送任务。以红堡镇为中心,在当地村干部的指引下,10辆车向四面八方的村落行驶而去,他们沿着新修的乡道,分别抵达了接受物资的村落。一进村委会,就看见等候在此的受助老人。

  看到等候多时的“爱心车”终于到达,老人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车主和亲友志愿者们一起将棉衣卸下,给老人们亲自穿上。在陇东乡,因为附近几个村子的路不好走,汽车难以行驶进去,当地干部提前让部分老人在乡政府等待,田湾村66岁的老人赵玉民早上10时许就来了,他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中午吃了点自带的馍馍:“我想你们万一来早了,还要等我们,我就早些来了。”穿上崭新的棉衣,他笑得合不拢嘴:“暖和得很!”

  在白沙乡温泉村,车主们将一件件棉衣送到老人手中,还不停地问他们的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吃穿够用不,老人们拿着衣服,和车主们聊天交流。一件棉衣,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温暖的爱在大山里蔓延开去。

  爱心满满明年再来

  与前几次“阳光冬衣”之旅不同的是,清水县县城和各乡都有敬老院,爱心棉衣也都送到了他们手中。敬老院的老人高兴地穿上衣服,在宽敞的大院里乐呵呵地晒太阳。看到此景,清水县民政局老龄办副主任陈九春高兴地说:“兰州晨报牵线搭桥,这些爱心车主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花上,专门到我们这里来送棉衣,我们从内心感激你们。”

  下午5时许,364件棉衣全部顺利送到了当地五保老人手中,爱心车主们也踏上了归途。车队返回兰州已是晚上10时,虽然一路辛苦奔波,但谁都没有一句抱怨,大家还互相交流着各自的感受,“这个活动挺有意义的,以后咱们可以继续参加”、“虽然当地经济条件还算可以,但五保老人也确实很艰难,没有家庭,少人关怀啊”、“下次我也把孩子带上,让她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一句句话语,流露出爱心无限,帮助他人,也让自己收获了许多感动和体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心之路,还将继续。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张鹏翔

  敬老院里的孤儿们

  清水县陇东乡敬老院里,曾经培养出两个名牌大学生——这件事,在清水县的山乡里被传诵许久。当地没有儿童福利院,村里的孤儿都送到敬老院去,于是,敬老院里也常有孤儿生活。现在,敬老院里还有好几个孩子学习很好。

  提起这两名大学生,陇东乡敬老院的院长朱山虎倍感骄傲:“这两个娃儿是柴家的兄弟俩,父母过世后,在我这里生活了十几年。” 1988年,当时年仅9岁的柴亮娃父母病逝,奶奶带着他和7岁的弟弟来到敬老院。从此,敬老院就成了兄弟俩的家。两个孩子一直很听话,学习成绩名列前茅。2001年,哥哥柴亮娃考到了兰州的一所高校,2005年,弟弟考取了西安交大。大学毕业后,两人一个在贵州工作,一个在广州工作,日子过得很好。朱院长欣慰地说:“现在两人一年来两三次敬老院看我,还经常给我打电话。”

  现在,敬老院还生活着5个孤儿,其中就有两对兄弟。13岁的赵斌斌和14岁的赵亚彬哥俩学习也很好。他们的父亲5年前去世了,母亲精神失常后走失了。64岁的奶奶带着孙儿们住到了敬老院。

  得知敬老院有5位孤儿后,记者找出好心人捐给孩子的棉衣送给他们。穿上新棉衣,赵斌斌高兴地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报朱爷爷和你们。”

本报首席记者 魏娟 张鹏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5 23:45 , Processed in 0.0800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