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餐厅两个月只送出3份“待用快餐”
爱心该如何送达
本报温州7月22日电 见习记者 冯巧婕 “待用快餐份数:4”。走进温州TT17餐厅,这几个字赫然出现在餐厅门口的小黑板上。店员张芳芳说,这4份“爱心”已经在餐厅里“躺”了10多天。 今年4月末,TT17餐厅在温州首先发起了“待用快餐”,顾客只要多付10元就可认捐一份“待用快餐”,这些快餐将放在店里,提供给困难群体或者急需吃饭的人。 然而,运行两个多月来,“待用快餐”却遭到冷遇,很少有人来认领。 据张芳芳回忆,上一份“待用快餐”是在20多天前的某个中午送出的。那天中午11时许,有位40岁左右的流浪汉向店里张望,他左顾右盼,终于打开了店门的一个缝隙。张芳芳见状,立马打包了一份“待用快餐”拿给他,流浪汉拿后迅速离开。“目前餐厅只送出3份‘待用快餐’,都是我们主动送出的。” 按照餐厅计划,认领“待用快餐”的人可外带、可堂吃,快餐种类包括店里近20种主食和面食。如果顾客捐助的快餐数量累计超过20份,他们就送给鹿城区开源社区的低保户和困难户。 “只要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认领,不管是流浪者,还是清洁工,或是白领。”温州TT17餐厅股东吴沉福说,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方便他们随时献爱心。 为免去当面捐助的尴尬,献爱心的人和认领的人是互相见不到的。“‘待用快餐’最大的好处,是让认领者有尊严地接受爱心。” 然而,吴沉福的想法,却有些一厢情愿。 记者随机做了一个调查,访问了保安、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等,受访者均表示即使临时遇到困难,也不会去认领“待用快餐”,最共性的理由是觉得没面子。此外,出租车师傅邓海强还说,“待用快餐”最应该给清洁工等低收入群体,他们工作很辛苦,而自己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解决临时的就餐困难。而厨师李师傅反问:“怎么证明这些钱真正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万一餐厅私吞了呢?” 有这种疑惑的,不光是李师傅。市民王女士带着女儿来吃饭时,看到餐桌上“待用快餐”的宣传海报,掏出20元钱买了两份。“会不会有人认领我买的‘待用快餐’呢?”她向柜台咨询。 “我们会及时在门口小黑板上更新‘待用快餐’数量,并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同样的回答,张芳芳已经说过许多遍。 面对质疑,吴沉福很无奈,就目前情况,他确实无法自证“清白”。在他看来,最好的方式是找个温州公信力高的草根公益机构,让他们带头发起这项活动,号召更多商家参与,并统一管理,以保证“待用快餐”的公平性和公益性。“这其实是一个社会信用和社会认可问题。”他说。 在餐厅门口的倡议书上,写着“希望各商家一起牵手,让爱心走得更远。”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商家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在吴沉福公益梦的背后,承载着许多顾客的公益梦。他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些聚集起来的一份份爱心,如何才能被派送到目的地?他又该如何让更多市民相信企业的公益心? 温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家徐旭东说,献爱心要以尊重被帮助对象和其需求为出发点。做公益,除了热情,更要讲技巧、方法。‘待用快餐’,虽然避免了认捐人和认领人的碰面,但仍然会给认领人带来“被施舍”的感觉。派送爱心,应该多想些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餐厅可以考虑与社区合作,以“奖励”的形式派送爱心。比如社区可以评出服务最好的几位清洁工,把“待用快餐”作为奖品送出去,或者直接奖励餐券,让困难群体用餐券就餐。这样,他们的自尊心能被充分尊重,社会的认可度也会慢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