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的另一个英文译名也很有意思。曾经担任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后长期担任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W.A.P. Martin)在其《同文馆记》一文中指出:“那时中国还没有什么‘馆’,没有什么大学;只有一个译员学校,……他的名字叫作‘同文馆’,现在的大学还是用的这个名字,意思是‘学习共同学问的学校’(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从京师同文馆发展情况来看,这个解释比较符合同文馆的后期发展目标。该校创办之初只学语言文字,后来增加了数学、天文、格致等学科,已经从译员学校变成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学校。
在历史上,京师同文馆曾经聘用过多位中外教师。第一位英文教习是包尔腾(Rev.J S. Burdon),第一位法文教习是司默灵(Rev.Smorrenberg)。第一位俄文教习是柏林(Mr.A. Popoff)。第一位汉文教习是徐澍琳。第一位算学教习是李善兰。在其40年的存续过程中,一共有54位外国人受聘担任外语和科学教习,有32位中国人受聘担任汉文和算学教习。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算学、格致、化学、天文和医学等领域。外国教习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传教士,学历较高,“其中至少有8人获得博士学位:傅兰雅、丁韪良、毕利干、施德明、卫廉士、德贞、费礼饬、卜世礼”(丁英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探究——赫德与同文馆》,载《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9期)。
上海同文馆自开馆以后一直重视英文教学。英文教习一职先后共有10位,除了刚开始由英国人傅兰雅(Dr. John Fryer)、美国人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任职以外,后来一直由懂英文的中国人担当此任。历任的10位法文教习中,也有一半都是懂法文的中国人。两位德文教习之一是中国人。6位算学教习中有5人是中国人。历任汉文教习共22人,均由中国人担任。其中,袁希涛后来还出任了中华民国教育次长。
广东同文馆聘用教师较少,历任英文教习共9人,日文、俄文、法文教习各1人,历任汉文教习共21人。
(六)师生待遇
在学生待遇上,同文三馆的学生补贴都是一样的,即每人每月给银三两,一年三十六两。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为原《俄罗斯文馆章程》规定“学生每月领取津贴白银三两”(毕乃德:《记俄罗斯文馆》,彭宪译自K.Biggerstaff: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英文原版)第96-97页,载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这是仿照旧章办事。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优秀还有相应奖励,毕业后也有较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