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71|回复: 0

沉默的鸡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3 06: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默的鸡鸭

  本报记者 邓国芳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此跨进了以机械代替人力的工业时代。此后,机器不断被发明、创造、改进,运用于更多领域,人类得以在繁琐的人力和手工劳作中解脱出来,也更巩固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但对动物而言,这或许就是场巨大的灾难。

  大约10年前,奥地利导演Nikolaus Geyrhalter曾耗费两年时间,辗转于欧洲各国的大食品生产基地和工厂,拍摄了一部名为《我们每日的面包》(又译《沉默的食物》的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日常生活背面关于食物的世界。影片的内容并不有趣,却足以震撼人心。

  在北欧的某家现代化养殖场内,幼小生命的到来没有任何惊喜与祝福。刚被机器剥去蛋壳的小鸡,还未站稳脚跟,就和同伴被卷入风筒,继而掉落在冰冷的传送带上,被送往食物生产的质检环节。稍有欠缺的小鸡,会被工人当作次品,随意扔进反方向的传送带,随着蛋壳等污物,直接被丢进垃圾箱,生命便戛然而止。

  在这里,它们从没见过自己的父母,也不知天地为何物。没人为它们毛茸茸的可爱样子而驻目停留。它们的使命,就是随着机器的指令,把饲料吃进肚子里,尔后转化为人类可以源源享用的鲜美蛋白质,我们每天的食物。这就是工业高度文明之下,家禽家畜的唯一使命。

  机械丛林里,动物没有生命,没有权利,不会言语,更不会痛苦。

  人类不再耐心去等待母牛的自然生产,因为母牛和其肚子里的小牛,不过只是面包而已。所以,工人会不紧不慢地剖开孕牛的腹部,取出发育成熟的小牛,毫不理会母牛的痛楚。

  因为机械化,这个世界变得高速、精确、冷静、整齐。它被各种各样的生产流水线、电脑、机器人、大机器以及人所引导,无论是在农场、养殖场,还是在屠宰场,几乎每一项细小的操作,都会伴随一种相应的机器。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双手可远离血腥,无须直面杀戮。

  鸭子会被风筒吸进运输篮,进入宰杀流水线。它们被倒挂在传送带上,送至割喉机器,一命呜呼。憨头憨脑的猪们,被赶送到巨大的宰杀器后,工人拉下闸门,出来时就已开膛破肚。而可怜的肉牛,更是用被电击的方式,结束短暂一生。

  这部长达90分钟的影片,没有解说,没有音乐,没有采访。节奏单调的固定镜头里,只有工人、机器、动植物,活动在各个农场,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里。而一切看起来,似乎只是毫无意图地展示着人们的日常食物,是如何被生产制造出来的。

  不再田园牧歌,也不拖泥带水,目无表情的人类和动物,似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谁为谁而生,无从知道。但那种迅速与冷静,让人毛骨悚然。

  毫无疑问,鸡鸭不会人类语言,也无法与人类抗争。但从上古时代至今,人类与禽畜的距离从未如此疏远。工业文明的演绎,不过是建立在更残酷的实验与杀戮之上。

  为了让蛋、奶、肉从原本的奢侈品,变成民生必需品,禽畜被迫改变体质:乳牛被施打荷尔蒙,以致产奶量飙升;肉牛的DNA被科学家进行基因改造,以致在更短时间内长出更多肉量。45天出炉的速成鸡,就是典型的成果之一。

  这次禽流感之下,那些尚未完成使命的鸡鸭,不得不以节食或掩埋的方式,走过生产和生命的终点。浙江兰溪,某农民养殖户在掩埋苦心饲养的鸡鸭前,因愧疚于那些鲜活的生命,还特地点燃香火祈祷。这种人对家禽的尊重,恐怕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后残留了。

  只是,这种无止境的利用与索取,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又是否能确保自己的未来光明无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6:50 , Processed in 0.0629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