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特蕾莎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21年12月22日,她吞下一整瓶巴比妥,之后痛苦挣扎了两天,于12月24日在巴黎雷奈克医院(Hôpital Laennec de Paris)去世,年仅二十八岁。特蕾莎也不会想到,她的痛苦与反抗,都随着她的作品流传至今。她短暂的生命如同流星划过天空。流星湮灭,那光芒直到今天还在闪烁。
1893年9月8日,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生于智利小城比尼亚德尔马(Viña del Mar)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父亲是德国人,据说是普鲁士皇室的后裔;母亲是西班牙人,是智利前总统曼努埃尔·蒙特(Manuel Montt)的曾孙女。特蕾莎在七姊妹中排行第二,据说她父亲当时非常想要一个男孩,大概是这个原因,她并没有得到父母太多喜爱——这或许也激发了她叛逆的天性。
经家事法庭(Tribunal familiar)审判,自1915年10月18日起,特蕾莎被禁闭在位于圣地亚哥的珍血修道院(Convento de la Preciosa Sangre)。不但如此,她还失去了女儿的监护权,这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修道院里,特蕾莎每天祈祷,写日记。用她自己的话说,“日记让我活了下来”。
同年,还处在悲痛中的特蕾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多情的不安》。这部深情的作品包含了50首动人的散文诗。正如特蕾莎在第一页所言,”我并没有试图制造文学“。她的写作就像一把刀,剖开了内心的伤口。她对痛苦的认知,对世界的感受,对逝去爱人奥拉西奥的深切缅怀,都从伤口喷涌而出。这本书受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文学评论家们的好评,很快售空并重印。之后,她另一部作品《三首歌》(Los tres cantos)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然而,还未从失去爱人的悲伤中走出来的特蕾莎决定再次出走。这次,她登上了一艘去往纽约的邮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