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教育和文化事业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批陈整风”和“批林整风”运动开展后,随着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和各项工作的整顿,教育和文化工作开始出现转机。
恢复教育管理体制。1971年10月,成立县革委会政工组文教局。1972年上半年,全县54个公社设专职教育干事;10月,又配备各区教育干事。均为教育事业编制的专职教育干部,负责日常教育行政工作,“文化大革命”前期被搞乱的教育和教学体制开始恢复。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到1971年,小学比1965年增加181所,班级增加1209个,在校学生增加2.87万名,教职工增加1288名;中学比1965年增加42所,班级增加262个,在校学生数增加1.02万人,毕业学生数增加1760人,教职工增加371人。全县11所县属中学,恢复和增设高中部。为了解决全县农村地区人才的不足,县委重视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970年秋,在白马湖创办“工农兵五七”学校,设有畜牧兽医、植保、赤脚医生、中小学教师进修等专业,招收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经过四个半月学习,培训中小学教师120名。1974年2月,又培训在职民办小学教师340名。农民扫盲工作也得到恢复。1973年春夏之交,有212个大队恢复办学,1.2万人参加学习;到秋季,有314个大队办起各类业余学校504所,2.01万人参加学习。
在整顿教育工作的同时,全县文化事业也得到逐渐恢复,群众性文艺创作与展演活动开始活跃起来。1970年7月,在吸收原虞光绍剧团、上虞越剧团部分人员及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基础上,成立了上虞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定编50人,1972年转为全民所有制。1973年,举办全县业余文艺调演,以区为单位组织代表团参加,其中快板《计划生育》被推选参加省文艺会演,剧本在省文艺会演会刊上发表。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发展迅速。1972年,全县社镇广播站全部建成,广播线路总长3365公里,有线广播9.29万只,形成了一个以县站为中心、各社镇为基础,专线输送的广播网。节目主要以转播省台“对农村广播”及部分文艺节目为主,同时自办“新闻”“专题”“毛泽东著作选读”等节目。开始重视考古事业。1972年,在五驿公社马慢桥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从而证明新石器时期,县境内已有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