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2|回复: 0

教育事业的调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7 08: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事业的调整


  紧随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县教育事业也出现大跃进的局面。小学办到家门口,全县小学由1957年的435所猛增至709所,区、乡、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公社中心小学,村校改名为大队小学或生产队小学,采用二部制、半日制等形式进行教学,在校学生猛增至6.29万名;1959年,吸收民办小学教师775名,全县入学儿童达7.22万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66%。全县初级中学由1957年的12所猛增至44所,丁宅、岭南、长塘、道墟、崧厦、丰惠、小越等33个乡镇先后创办了民办初级中学;1960年,全县初中学生达到7759名。在全县大办农业中学的同时,县文教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联合创办了一批初(中)级技术学校,如县农场的水稻技校、章镇茶场的茶桑技校、百官的卫生学校、五夫的林果技校、联丰的棉麻水产技校、丰惠的农业机械技校、曹娥的农业专科学校、长塘的畜牧兽医技校等。除春晖中学原有高中部外,丰惠、东关、崧厦、百官4所中学增设高中部,高中学生增至945名。1958年8月,创办春晖大学,县委书记兼任校长,春晖大学师专班招收小学教师入学,因当时中学急需教师,二年课程改在一年教完,学生提前毕业分配。与此同时,为适应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中的师资需求,1959年5月创办上虞师范学校,9月招收三年制普师2班、一年制速师和幼师各1班。第二年又招普师4班、三年制初师6班,在校学生数650名。同期,农村大办幼儿园(班)掀起热潮,全县总计办起各类幼儿园947所,有教养员1599名,入园幼儿2.96万名,幼儿教育达到上虞解放以来的最高峰。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各中小学校出现大量流生、退学等现象,发展过快的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到1962年底,全县小学减至531所,学生减至4.49万名,精简教师433名,205所农村公办小学及教师户粮关系下放农村转为民办,学校动员超龄生离校参加农业劳动。同时,缩减公、民办中学,除春晖、丰惠两所中学保留高中部外,其他中学停招高中学生,小越中学改为民办,部分民办中学停办、合并,或转为农业中学。全县减少中学21所,高中在校学生减少500名,初中在校学生减少4284名。春晖大学、上虞师范先后于1959年、1962年奉命停办。到1965年,全县有小学584所,学生6.25万名;中学40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学生3584名,其中高中生463名;中级技校5所,在校学生343名;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697名;耕读班568班,学生2.67万名。

  在教育体制调整方面,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办农场、牧场、工场和半耕半读。学校办起三场,或与邻近社队挂钩,让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方面,遵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全县中小学持续开展评选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学生和三好班级的活动。

  在贯彻执行中、小学工作条例方面,明确规定学生以学为主和师生参加劳动、社会活动时间,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到1965年,经过两年努力,全县落实中、小学工作条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5 00:04 , Processed in 0.0748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