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1|回复: 0

对话《杨维桢志》作者徐晓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3 08: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闭门七载传铁崖


——对话《杨维桢志》作者徐晓刚
rb09RBZK9C610b001.jpg   
  今年6月19日是杨维桢去世650周年,徐晓刚捧出了厚厚的三册《杨维桢志》,给先贤送上一份厚礼。


  杨维桢(1297年1月19日-1370年6月19日),诸暨枫桥人,元末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世称“铁崖先生”。他的《铁崖先生古乐府》,被张雨誉为“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故其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声”。


  今年60岁的徐晓刚,为了编纂《杨维桢志》,闭门7年,沉潜史海,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结撰此书,“当终于自认为可以交稿,窗前虽只偶觉阴晴,户外却已数易寒暑。”


  《杨维桢志》通过对杨维桢大量原始文献的梳理归类,还原一位文化史上艺术名家大师的形象。同时,也通过大量与杨维桢有关的重大文化活动、重要学界名人的文献钩稽,解读那个时代文学史、艺术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其人也豪,其文也高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 沈卫莉


  
rb09RBZK9C610b003.jpg
  其人也豪,其文也高


  记者:杨维桢是怎样一个人?


  徐晓刚:宋濂这样描写杨维桢:或戴华阳巾、披羽衣、泛画舫于龙潭凤洲中,横铁笛吹之,笛声穿云而上,望之者疑其为谪仙人。晚年益旷达,筑玄圃蓬台于松江之上,无日不宾,亦无日不沉醉。当酒酣耳热,呼侍儿出歌《白雪》之辞,君自倚凤琶各之,座客或蹁跹,顾盼生姿,俨然有晋人高风。


  其实,杨维桢是个很入世的人,他进士出身,正儿八经当过元朝的官,却因秉性耿直,总想着为民除害,为民喊冤,仕途不畅。好在,旷达不羁的他,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崇高地位。


  杨维桢身处俗世而不为世俗所囿,率性疏放,敢作敢为,其为人,其为文,莫不如此。


  记者:您如何评价杨维桢的文学艺术成就?


  徐晓刚:为了挽救诗歌的颓势,杨维桢象一位斗士,顽强地坚守着、弘扬着他的诗学主张:“诗有情有声,有象有趣,有法有体,而禅之提唱、武士之叫呼、文墨生之议论,不在有焉。”


  在诗歌创作上,杨维桢非常有定力,写别人所不敢写,而对众人趋之若鹜的所谓“雍容典雅”不屑一顾。一句“此岂有诗哉”,他不惜将早期所作付之一炬,向带着枷锁和面具的所谓“传统”告别,从此“不敢出一语作末唐、季宋语,惧其非诗也”,无异于一次自我革命。他的这种理论和实践,让身处诗坛暮霭中的有识之士由衷地喜欢,以为看到了文学的本来;但在附庸于文化专制的人们眼中,却是对“文以载道”的反叛,是“以淫辞怪语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的“文妖”。


  中国古代诗坛上,大家、巨匠不在少数,能成为诗坛领袖的却寥寥可数。以杨维桢为核心的创作群体,则被称之为“铁崖诗派”。杨维桢在诗歌艺术上的不懈探索、特立独行,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无法撼动的地位,但大势所趋,他只是成为了一座傲世的孤峰。


  杨维桢的书法也时时处处透露着他的率真,恰如写诗一般,从不遮遮掩掩,被今人称之为“乱头粗服”,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无奈他诗名过隆,书名不显。明李东阳说:“杨铁崖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


  杨维桢年轻时用力最勤的是《春秋》,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基础。所以,他在史学上同样有极高的造诣。


  解索古代文人思想艺术奥秘的重要样本


  记者:您编纂《杨维桢志》的初衷是什么?


  徐晓刚:学习。1981年,我从当时的绍兴师专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虽然怀揣着研究古典文学的梦想,但是始终未能如愿。2011年提前退休后,时间总算属于自己了,却感到学业已经荒芜。所以从头再来,选择古籍原本来读,从断句开始,这是一种“恶补”。


  我是诸暨人,选择“诸暨三贤”的杨维桢作为研究对象,这在《自序》中说得很明白:“扪头想想,我们尊敬先贤,可除了足够的热情,又做了多少冷静的学问?”


  杨维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当下学界对杨维桢的研究,显然还很不够,有许多疑问尚未解开。特别是前人的一些失误,还在被后人不断翻炒着。


  “诸暨三贤”中的另两位王冕和陈洪绶,虽然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画家。我对书画研究不够,故未敢涉及。


  记者:这部书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徐晓刚:如果说《杨维桢志》有特色,那便是“没有先例”。


  文献汇编一类的书很多,仅就杨维桢而言,古人的一些笔记、诗话,便已有这种味道。这些书在给人以方便的同时,却往往也要为“以讹传讹”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一点,我将采集到的原始材料,用书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努力提供原汁原味的东西。书中的释文,和作为读书札记的“徐按”,仅供参考,即便这些文字错了,读者也还有书影可以参照。


  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寿勤泽先生在《序言》中说:“这部《杨维桢志》,首先当然是一部杨维桢研究的文献集成,但又不仅限于此,它所体现出来的沉着和严谨,也值得更广泛的读者去细读慢品。”这显然是太过誉了,但我心里却美滋滋的,不在于他说我的好,而是因为他读出了我的心意。


  记者:编纂这部书,难在哪里?


  徐晓刚:编纂此书要找到古籍原本已属不易,还要在这当中对版本有所选择,这是编纂此书最为费时费力的地方,也是最考验人的地方。但寻找和选择的过程,却非常地滋养人。


  记者:在一部文献集成里,您为何附记“徐按”,这出于什么考虑。


  徐晓刚:这些都是当时的读书札记,有的面面俱到,有的点到为止,对文献的解读或能提供一点帮助。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分量颇重,是我读杨维桢过程的“游记”,虽时有沾沾自得之处,但尚须冒浅陋无学之名。现在看来,有些地方说得太多了,也有说错的地方。


  杨维桢传稿明年将出版


  记者:您说编纂此书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乎过程,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徐晓刚:黄溍《跋赵公临王右军书》的这几句话说得极好:“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是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与俗子道也。”赵孟頫曾经一遍遍亲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故谓“亲见其活精神”。但多数人,并没有多少直接观摩真迹的机缘。


  我从古籍原本入手,也是此意。挂在树上的果子,有的毛绒绒,有的粉嘟嘟,有的还沾着清露,决不是那些被打磨得油光滑亮的可比。


  所谓“古籍原本”,并非都是源头,而是一条流淌的河。直接由此入手,可以看见河水是如何由清澈变为混浊的。


  要问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还是那句话:“只有亲历此过程才能得知。”这不是卖关子,我实在是说不好有多少可以明确,因为那只是种感觉,一种被滋养的感觉。我将此书寄了一套给骆寒超先生,两天后就接到先生的电话,在19分钟的通话中,先生一再强调“过程”两字,说我的这句话让他感动。他的这份“感动”,真让我激动莫名。


  记者:您为编纂此书,听说闭门谢客7年。


  徐晓刚:前些天写了首《六十初度(并序)》,我想大约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一甲倏忽,香醪残杯。私喜知止,槎客星台。概浦旧韵,铁崖新梅。云回月寂,春野老莱。诗以纪之,鸡足寒灰。


  庚子重逢一息间,听风听雨闭柴关。


  半生碌碌忝鱼雁,几日悠悠恋末班。


  无是无非无北斗,有情有意有南山。


  南山豆熟夸琼液,聊驻星台钓月还。


  无论学识还是心力,都让我自觉渺小,要避免力不从心,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不管时风如何,我且踏实地“从我做起”。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就要努力做深做透,也便只能心无旁骛了。在旁人眼里,也许看我很辛苦,尤其是确实让家人担心了。说实话,辛苦是有的,有时候用时过久,甚至觉得体力不支,但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非常快乐。


  记者:听说您正在撰写《杨维桢传稿》?


  徐晓刚:近7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杨维桢身上。从元明清古籍中,广泛搜罗相关材料,逐一梳理、解读,编纂了《杨维桢志》。书籍出版后,也引起了一些关注,但说到头这只是一部文献整理方面的书,是我学习杨维桢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出版这部书,一是为了宣传杨维桢,再就是为研究杨维桢的爱好者们提供些方便。就我个人而,则不过是一堆卡片而已。如果不小心吸引了太多的关注,以致于把这部书当作是我研究杨维桢的成果,这让我觉得很难为情。


  《杨维桢志》交付出版后,我把精力用在了杨维桢传记的写作上。首要任务是把他的一生讲完整。所谓“完整”,我的理解中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把他人生中的亮点讲透;二是要使散珠成串。


  目前初稿已经完成,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是,已经把杨维桢行历中的主要关节点都打通了,没有了大段的空白。此书正在进一步修改中,顺利的话,明年或可出版。
rb09RBZK9C610b007.jpg
 铁笛图局部(左一是杨维桢)   明·吴伟 作

  链接:


  杨维桢,又作维祯,字廉夫,号铁笛道人、抱遗老人、东维子等,世称铁崖先生。他于文学、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是通才型的一代巨匠,尤以古乐府创作著称于世。其诗歌创作,探求艺术本质而追唐溯汉,反对“主理尚意”而挑战时风,开创了引领风气的“铁雅诗派”。其散文则平实雅正,不迂不涩,内涵丰富而又文简意畅。其辞赋多有心迹的表露,不图藻饰,存世作品最多。其史著立足“《春秋》大法”,《正统辩》是历史学的重要论著之一,编年体史著《宋三百年纲目》则不幸被毁。其书法率真不羁,张扬个性,历来不乏肯定的声音,如今则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


  存世的杨维桢著述,主要有:《铁崖先生古乐府》十卷、《铁雅先生复古诗集》六卷、《杨铁崖先生文集》十一卷、《铁崖先生诗集》十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补》六卷、《东维子集》十三卷、《丽则遗音》四卷、《铁崖赋稿》二卷、《东维子文集》三十一卷、《铁崖文集》五卷、《铁崖漫稿》五卷、《史义拾遗》二卷等。           


徽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9:37 , Processed in 0.0819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