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0|回复: 0

十年一觉纺织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6 08: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大牛
十年一觉纺织梦


  岁月匆匆,从棉纺织厂到报社工作已有多年,但每每想起棉纺织厂往事,心里总交织复杂的情绪,口里常混合矛盾的表述。

  要说歌颂、赞美,这家国营大厂营造过当时的行业辉煌,培育了大批管理干部和杰出人才;要说烦恼、遗憾,这家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产业巨轮,最终还是瘦身改制、停摆沉沦,曾经自豪的大批纺织工人共同经历了下岗创业或再就业的命运。

  热情自豪上棉人

  当年,不管外人如何评价,上虞棉纺织厂的职工热烈自信、雄姿英发,高分贝噪声下作业的纺织工人,个个都是大嗓门,响亮的话语声中洋溢着青春热情。

  热情自豪需要底气,当时企业员工的底气来自国营大厂“工人阶级”的名衔,还有企业办社会的骄傲,再有规模工厂定期足额发工资的自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虞棉纺织厂是全省、全市、全县的旗帜,企业有位子、职工有面子、结婚有房子,羡煞许多厂外人。

  首先有位子。企业属国营大厂,省内备战企业。上虞开三级干部大会,棉纺厂有一中巴车人参会,有不少还是车间一级的干部;县(市)调配干部,也涉优安排,厂领导章天祥、马明义、门如臣、丁毅等在县(市)任过要职;机动车间在厂内规模最小,主任陈忠瑶抽调到县,也升任计经委主任,后至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其次有面子。当时,上虞棉纺织厂是规模大厂,在全省纺织行业排名第三,位于杭二棉、宁波华丰毛纺厂之后,比当时的行业老大哥“杭一棉”还大;在绍兴所有企业中排名老二,仅次于绍兴钢铁厂;是上虞工业企业中的当然老大,最盛时职工总数6468名,还不包括农民工和临时工,拥有一纺厂、二纺厂和三纺厂(后称“西纺”),代表纺织厂规模的纱锭总数约20万枚。每当节假日,十多辆通道大客车整齐排列,前后呼应,接送往返职工,成为当地难得一见的亮丽风景。

  此外有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结婚分房是一种难得享受的奢侈,上虞棉纺织厂实力雄厚,先后建成25幢家属楼,双职工结婚都能分到一套住宅,即使暂时分不到家属楼,也能分到临时宿舍,让辛勤劳作的小俩口有一个“温暖爱巢”。纺织女工很少接受机关事业单位男士的殷勤求爱,却愿意找一个同厂普工,理由是:外面相亲很难分到结婚用房。

  三任厂长风格异

  在上虞棉纺织厂工作,我有幸与三名厂长有过交集:韩志良、钱国茂和朱培培。三名厂长风格迥异,各有特色,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创就上棉厂的辉煌。

  说起韩志良,他做过多年党委书记。其实他最初任命的是厂长,后来工作出色,升任党委书记。当时县团级企业由党委领导,1987年,上棉厂试行“厂长负责制”,党委的作用和功能照样很大,全县的社教、路教等重大活动都在上棉厂试点,然后全面推广。韩志良细声慢语,润物无声,是一位谦谦君子。他非常关心员工的生活,也十分注重思想工作。我在党委宣传科任材料干事时,常常夜以继日,撰写各级各类材料,1987年撰写材料总数达45个,还不包括上百篇报刊新闻。韩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工作略有空闲,就“赶”我们宣传科4位同事“外出取经”,至于到什么地方,考察什么内容,不作具体指示。明眼人知道,这是韩书记给我们带薪放假。于是,每年两次的出省考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成为我们“文人”的特有福利。

  厂长钱国茂立说立行、激情大气,善于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凡是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好。我二弟结婚时,弟媳在上棉厂工作,二弟所在的上虞水泥厂发来商调函,他立即签批同意,两周内调离,这在当时是个奇迹。事后我去道谢,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一笑了之。1988年,棉纺厂举办二十周年厂庆,他交给我一个重要任务:拍一只反映上棉厂风貌的厂庆专题片。脚本稿件由我写,拍片时间我安排,三辆小车随我派。当时,上虞还没有企业搞专题片,一些特技镜头也要到浙江电视台处理。他让我去无锡毛纺厂取经,还邀约上虞电视台副台长王英、资深记者徐国权前来拍片。在党委宣传科同事协助下,三个月时间,我们顺利完成45分钟厂庆专题片,为二十周年厂庆增光添彩,厂领导也减轻了来往客商的介绍压力,钱厂长很是满意。后来钱国茂厂长调任县计经委主任、供电局长等职,本厂职工对他都改了称呼,而我是一直亲切叫他“厂长”的两个员工之一。

  朱培培厂长惜才如命,善于网罗各色人才,凡有业绩的员工都会重用。1991年,我借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政工职评,自己也破格成为当时绍兴市最年轻的政工师之一,多家局级单位向我发出橄榄枝,他一律不准。时任外贸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张六贤亲自与他对接多次要人,他还是坚决不允。为了让我安心留下,他将我安排到新组建一家外资公司——绍兴雅洁丽日化有限公司,让我参与筹备并分管供销事宜。该厂虽因外资不到位而歇业,但朱培培的爱才用人胸怀彰露无遗。

  青春血脉难自弃

  1979年1月,我与900名青年一起,分配到上虞棉纺织厂。报到那天,天下着茫茫大雪,凌晨4点,我坐老家道墟航船6个小时,到老曹娥埠头下船,走过狭小的铁路人行道,到达龙山脚下,等候1个多小时,乘坐东风牌敞篷大卡车,顶着风雪,到皂湖汽车站,三天前寄发的包裹行李已在这里等着我们。领到包裹行李,踏雪步行2公里,来到祝家庄公社蔡岙区域的上虞棉纺织厂,寄宿临时油毛毡棚搭建的通铺工棚。

  我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关系,初到棉纺厂时,分配到二纺厂加工车间当拉纱工。上棉厂的大熔炉,激发起我的青春激情,两个月后,我作为4位青工典型之一,名列厂部宣传窗,并在4个运转班和长日班青工中介绍工作事迹。当时青工典型有罗红、曹玉燕,还有一名是细纱揩车工。后来,我担任过男工组长、代理班长,兼任车间报道组长,并考进运转电工,花三年时间,修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进入厂党委宣传科工作。1991年借调政工职评办公室以后,又陆续到三家外资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1998年11月正式调入上虞日报社。我在上棉厂的履历将近二十年,实际在上棉厂这方热土的工作时间约十年。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今年是上棉厂开工50周年,一些工友邀约欢聚,也有一些工友不以为然,认为企业都没有了,人员都下岗了,还聚什么,又为谁庆贺?对此,筹备组人员也颇有烦恼。我倒觉得,青春血脉难自弃,人生过程是阅历,上棉厂员工经历下岗蜕变之痛,现在各行各业创新创业,或安享晚年,本身也是一桩幸事。单纯的友谊聚会,少了一点浮华,多了一点真情。

  于是,我委托筹备组人员,在工友群中发了一只帖子,提议聚会的定位和宗旨:上棉厂是广大工友青春的挥洒地、爱情的集聚园、职业的初阳台、生命的大熔炉,是大多数工友人生第一个工作场所。大家把青春献在这里,把爱情融在这里,把热情留在这里,把业绩写在这里,接受人生幸福时光,经历下岗痛苦岁月。工友活动,是纯洁的友情共鸣、是纯情的生命互动、是纯粹的握手联谊,不求利益、不比贫富、不事张扬,旨在追忆最宝贵生命时光,交流有意义友情故事,分享别离后生活苦乐,留存再一次团聚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3:48 , Processed in 0.0572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