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59|回复: 0

覆卮山石浪奇观堪称一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0: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老人培育一个节
覆卮山石浪奇观堪称一绝
  覆卮山石浪奇观堪称一绝

  攀浪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在第四纪冰川遗迹覆卮山石浪唱响《攀浪歌》《我和我的祖国》……

  10月6日举行的第十三届攀浪节上,大家首次以乡村音乐会的形式“唱响”石浪。

  一年一度的上虞民间公益活动攀浪节,已持续了整整13年。背后的灵魂人物,68岁的杜又常每天的兴奋点和关注点都围绕着“攀浪节”,他全程投入的“攀浪节”如同他精心抚育的孩子,如今已长成少年。

  ”

  缘起

  恒心

  ●记者 杜静静


  缘起

  杜又常是上虞区章镇人。他说小时候从曹娥江的堤埂上能远眺到覆卮山,每当冬天来临,覆卮山顶部就早早被白雪覆盖,觉得这山很神秘。等他有一天爬上山巅,即被气势恢宏的巨石阵所震撼,让他对这些石浪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2005年4月,杜又常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新昌的万马渡石河被认定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让他一个激灵,覆卮山的石浪与万马渡石河类似吗?他直奔万马渡石河,发现两者之间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家乡的覆卮山可能真的和冰川遗迹有关,如果能有考证结果,该有多好!”杜又常听到自己的心跳加速,血液仿佛都往头上窜。

  他开始有了一种使命感,找到一位当地村民作向导,俩人背着干粮、绳子和蛇药,腰挎柴刀上山。一年多的时间中上百次行走在覆卮山区域,从覆卮山到陈溪的达溪流域和岭南的阴潭溪流域,摸遍山上每一块他认为有价值的石头,并用相机、DV拍下来。最后终于在覆卮山脚下的溪流基岩上找到了一个“冰臼”。

  冰臼上口直径约30厘米,深约30厘米,口小、肚大、底平、内壁光滑,完全符合典型的冰臼特征。在时任上虞岭南乡党委书记吴焕九的帮助下,他联系上了中国著名的地质及冰川专家韩同林教授。2006年8月,以韩同林教授为首的科考组冒着高温酷暑来上虞作实地考察,得出明确的结论:覆卮山石浪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于约300万年前。在我国东部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发现这种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实属罕见,堪称世界奇观。

  覆卮山上10余条长短不一的“石浪”,最长的有1000多米,垂直落差300多米。特别是半山腰上,三条呈“川”字形排列的“石浪”蔚为壮观。石冰川地貌以及周边数千亩极具观赏性的梯田让杜又常激动不已,又让他辗转难眠。经过无数个夜晚的反复推敲,杜又常提出“攀浪节”“千年梯田”“浪下听泉”等原创概念,对“环境的保护”“申报地质公园”“举办国际攀浪节”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很多事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给杜又常些许安慰的是,“举办国际攀浪节”的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很多民间人士的响应和帮助。他们开始一起宣传、发动和组织活动,2007年4月8日,成功举办了首届攀浪节。

  恒心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13年时光,华发染白了他的双鬓。

  杜又常说,民间举办攀浪节,受不少的限制。一个由个人组织起来的团队,虽说有不少热心人士参与,但作为总导演和总策划人,压力可想而知。

  “光安全注意事项就要写上厚厚的一叠。”杜又常说,攀浪节起始点路线踏勘,每个点位引导员的配备,甚至救护车、药品等,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大到现场秩序维护、后勤保障、环保宣传,小到一张宣传图片,他都会改上10多遍。杜又常甚至作过最坏的打算:万一组织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闪失,自己可能还会受法律惩罚。“所以,每一环节都得保证万无一失。”杜又常说,这些年来,每天脑中萦绕的都是攀浪节,甚至只要在媒体上看到相关新闻,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到,能否“嫁接”到攀浪节上来。

  家人说,为了攀浪节,他都有些走火入魔了。“哪怕与朋友们聚会,我都会忍不住讲攀浪节,看来以后要注意些了。”他对每一届的攀浪节如数家珍,讲述那些感动瞬间,眼睛会发光。

  这条公益活动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在第四届国际攀浪节成功举办后,我曾想放手。”杜又常说,这是参加人数最多、影响颇大的一次盛会,由10大活动内容组成,历时70天,攀浪当天有400多人登顶,包括30多名国际友人。“担一份责任,圆一个梦想”,这届攀浪节的新闻上了《浙江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但资金缺口也大。你想想,400多人在山顶,中饭总要安排吧,最后是自己掏的钱。”风风光光的攀浪节背后,组委会的几位主要成员都赔了不少钱。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攀浪节遭遇夭折的困境,但杜又常实在舍不得这个“孩子”,在困境中的他选择了坚持和隐忍。经过众多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提出“重拾攀浪节,继续第五届”的口号,延续攀浪节历史,保护攀浪节品牌,直到今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

  “攀浪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本土特色和原创性。”杜又常说自己很轴。为了搞攀浪节,他甚至把自己一手创办的“玉兔”内脂豆腐流水线交给了女儿女婿经营,只偶尔在机器设备维修等方面出把力。

  有得有失。在一届又一届的攀浪节活动中,杜又常说他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培育

  每年的攀浪节,杜又常总要捣鼓出一些新意,努力让攀浪好玩,特别好玩。

  几年前,杜又常有个想法:攀浪节能否有首主题歌,让其更有文化韵味。“可找人写歌要花一笔钱,而且不一定能写到点上,引不起共鸣。”杜又常说,他把这件事藏在了心底。

  前年的攀浪节前夕,他想保存些更完善的资料,准备在攀浪节上进行航拍,有团队成员向他引荐了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郭天安。不曾想,这个男子参与攀浪节后深受感染。郭天安不仅无人机玩得溜,而且极有艺术天分。“我能为攀浪节写首歌么?”这一句话,说到了杜又常的心坎上,两人一拍即合。

  “石浪、梯田、高山、浪泉,敲响石锣声声……覆卮、草甸、古村、美景,难忘冰川石浪……”这首激动豪迈的《攀浪歌》,在网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一年时间创作修改,终于在第十二届攀浪节上由张恩光老师和王月娇老师一举唱响,让大家融入并沉醉在覆卮山神奇的石浪和美丽的古村风景中。

  好听的《攀浪歌》,有韵味的演唱,让攀浪节更具文化品位。于是今年攀浪节上,除了攀浪运动,更有了嗨翻全场的“石浪乡村音乐会”。

  上虞是古老的县,年轻的区。近年来,上虞的赛事活动如火如荼。国际龙舟邀请赛、曹娥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国际单车山地速降赛等等,点燃了上虞的激情与梦想。土生土长的攀浪节,是否也可以来一场世界大学生攀浪赛?或是一场全国攀浪全能赛?

  在杜又常看来,“风筝节”可以让潍坊名扬天下,哈尔滨的“冰灯节”可以引来各国宾朋,覆卮山石浪奇观堪称一绝,攀浪节无疑是一个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品牌。作为民间创立的以攀爬覆卮山神奇石浪活动为核心、并辅以其他系列活动内容的攀浪节,想把它做大做强,力量毕竟有限。杜又常的梦想,是能把攀浪节培育成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旅游品牌,吸引更多人走进上虞,认识上虞后花园虞南的美丽,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政府主导,广泛吸纳民间力量,才能最终让攀浪节走得更为高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6 01:07 , Processed in 0.0387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