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0|回复: 0

嵊州人魏立中传承木版水印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14: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嵊州人魏立中传承木版水印技艺

  

●记者 童 波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2日至19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的“梓墨千年——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英国伦敦举行。展览后,其中4幅作品将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以明代胡正言“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术,集绘、刻、印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中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在嵊州人魏立中手中得到复兴。

  木版水印,几可乱真

  杭州中山北路,熙熙攘攘,杭州十竹斋艺术馆就坐落于此。

  常有不明就里的行人闯进来,探头探脑地研究一番后问:“这是画廊吗?”

  这些天,“梓墨千年——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伦敦英国王储基金会传统艺术学院展出,外国观众进进出出,跟所有人一样,他们不信眼前的画作是印刷出来的。原作的笔墨意趣被逼真呈现,连水墨在宣纸中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也纤毫毕现。

  严格来说,它们只是复制品、印刷品,其实都是木版水印的功劳。准确地说,木版水印是现代人的一种通俗叫法,专业学名是“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这种技术根据画稿笔迹和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分别进行描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依次叠印。

  这是一项很神奇的技术,坊间流传一个段子:有人曾将《雁荡山花图》真迹与采用木版水印方式复制的《雁荡山花图》作品摆在一起,让作者潘天寿辨认真伪。潘天寿把那张复制的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他的理由是,复制的作品看上去颜色更鲜艳。

  在很多场合,51岁的魏立中都是一袭中式装扮,温文尔雅。

  何谓十竹斋?他慢慢道来:“十竹斋”颇有历史渊源,由明末清初的书画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创立。当年,胡正言辞官后住在南京鸡笼山边,因为屋前种竹十余竿,所以斋名就叫“十竹斋”。胡正言擅长篆刻、绘画、制墨,并且大胆地对雕版印刷技术进行革新,他发明的饾版、拱花两种技术,将我国古代的彩色版画印刷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编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是最早的彩色套色版画作品,也是版画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魏立中介绍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始于隋朝,完善于宋朝,元代传入欧洲,明代达到巅峰,经历了雕版、活字、木版水印等阶段。如今,北京的荣宝斋与上海的朵云轩是业内出名的两家木版水印工坊。而“十竹斋”是目前杭州唯一一家从事木版水印等的公司。明末清初,随着朝代的更迭,十竹斋从南京来到杭州。杭州当时是全国印刷的中心,现在中山北路从棚桥到众安桥,就是当时的印刷一条街。

  木版水印有何特别之处?魏立中说,木版水印的“饾版”套印手法,是其他彩印、机印无法替代的。它的制作材料不是油墨,而是画家、书家直接使用的宣纸、绢、墨和颜料。比如,一幅中国画,因用笔及用色的不同,必须分成多块版迭印。分版的原则是根据原画的用笔交叉,墨色的干湿浓淡和水渍渗化的大小,以数十块、几百块乃至上千块版来还原作品。

  2001年,魏立中在杭州成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使湮没多年的木版水印技艺得以重生。2014年,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他成为“木版水印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十竹斋已经用木版水印复刻并创作了《富春山居图》《金刚经》《五牛图》《雷峰塔藏经卷》《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等重要作品,《唐玄奘西行图》和《廿四节气图》等木版水印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很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古代,木工被称为“梓人”,如今,魏立中以一个梓人的方式工作、生活:以木为纸,以刀为笔。

  魏立中是嵊州市黄泽镇人,从小喜爱绘画。1990年,他考进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时,学的是绘画专业。

  魏立中和十竹斋结缘与浙江美术学院有关。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版画系,派出学生张玉忠、夏子颐等人分赴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交流学习木版水印。这些学生学成回到杭州后,立即成立了国内高等美术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尔后又成立了水印工厂。

  早在2001年,师从于陈品超、张根源的魏立中恢复杭州十竹斋艺术馆,聘请原水印工厂的十几位专家传授技艺,并邀请很多艺术名家进行指导。

  木版水印的每一道工序全凭手上功夫,所有技艺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口传身授:学勾描的天天练习线条笔力,学刻版的手上要磨出老茧,学水印的得先从一年的“提刷吊耙”基本功练起——左手手腕提刷吊耙水平转动,每天要刷几百张小画。

  “半路出家”投身木版水印,魏立中已将差不多30年光阴用在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上。

  魏立中的工作室设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内,每天他都要在这里工作到深夜。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学生的木版水印作品,内容既有传统的,也有结合时事的。

  受胡正言打破画家和刻工分离工作的启发,现在的十竹斋致力于培养贯通绘画、雕刻、印刷的艺术家。魏立中用4年时间,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培养了10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进入木版水印社团后,魏立中都要亲自指导他们长达1年时间。

  魏立中说:“我每周给小学生们上一堂木版水印选修课。事实证明,孩子们学习木版水印的理解力、创造力、兴趣之浓和进步之快甚至超过了成人的想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东西,我希望能让孩子们知道这些传统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

  为唤起更多青年学子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关注,十竹斋于2011年6月在中国美院版画系设立了“魏氏木版水印奖学金”。

  近年来,魏立人把“十竹斋”木版水印作品带到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受这种“活着的中国彩色版画印刷术”。

  去年6月,魏立中前往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在那里设立了“华韵十竹斋木版水印奖学金”,并现场向英国王储查尔斯介绍木版水印技艺。奖学金面向所有希望学习中国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学生,设立奖学金的当天,查尔斯王子花了3个多小时在现场观看魏立中的作品。

  “不久后,我也要将这门艺术带回绍兴,让家乡人们感受这种艺术的魅力。”魏立中说。

  3个绍兴人,复兴“十竹斋”

  魏立中将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的复兴概括为“3个绍兴人”的故事。

  在他眼里,要不是蔡元培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自己就不会碰到教授他技艺的老师;要不是鲁迅出资抢救《十竹斋笺谱》,也难有如今的十竹斋木版水印的传承;要不是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魏立中说,鲁迅是版画收藏大家,一生收藏的外国版画多达2100余幅,囊括德国、比利时、英国及日本等版画名家的佳作。他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为了给青年艺术工作者提供参考,他从1929年开始就着手编印版画出版物,并为青年的成长提供各种支持,滋养和成就了一批年轻的版画艺术家,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

  明代以后,木刻版画逐渐衰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传统木刻版画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西洋的石版印刷等高效的机械印刷科技直接导致了传统木刻版画的日渐式微。痛感于这一极其宝贵的传统技艺资源的衰落和流失,鲁迅邀约郑振铎共同出资,发起了重刻辑印《十竹斋笺谱》等典籍的行动。

  《十竹斋笺谱》是胡正言所编木版彩色水印诗笺图谱,共四册,明崇祯十七年(1644)印行,堪称明代木刻版画中成就最高的集大成者。

  鲁迅曾经评价《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笺样花卉最好,这种画法,今之名人就无此手腕,山水刻得也好。”

  1933年,郑振铎设法借得版画收藏家王孝慈所藏《十竹斋笺谱》,在上海请鲁迅欣赏并提议翻刻,鲁迅力促其成。《十竹斋笺谱》四卷计283幅,但王孝慈藏本仅261幅,缺22幅。刻此书,难度极高,费工费时,工程浩大。

  鲁迅曾在书信中写道“北平雕工、印工现剩下三四人,大部陷入可怜的境遇中,该班人一死,这套技术也就完了。”

  在翻刻《十竹斋笺谱》的过程中,鲁迅做了很多指导工作。他在与郑振铎的书信来往中,或商量印色:“《十竹斋笺谱》山水,复刻极佳,想当尚有花卉人物之类,倘然,亦殊可观。古之印本,大约多用矿物性颜料,所以历久不褪色,今若用植物性者,则多遇日光,便日见其淡,殊不足以垂远。”

  或商讨纸张:“旧纸及毛边,最好是不用,盖印行之意,广布者其一,久存者其二,所以纸张须求其耐久。倘办得到,不如用黄罗纹纸,买此种书者必非精穷人,每本贵数毛当不足以馁其气。”

  《十竹斋笺谱》第一卷翻刻耗时整一年,由荣宝斋翻印,于1934年12月正式出版。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郑振铎仍坚持继续未竟之业。1940年冬,郑振铎的友人为他寻到另外一部明版《十竹斋笺谱》藏本,补充了所缺22幅画中的21幅,全书四卷翻刻工作终于1941年6月功成,前后长达7年之久。

  魏立中说,《十竹斋笺谱》被鲁迅誉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鲁迅与郑振铎联手翻刻此书,不仅传为文坛佳话,亦为现代版画培植了肥沃的土壤,其功永载现代美术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22:42 , Processed in 0.0387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