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5|回复: 1

上虞版“余则成”,造就一对革命伉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2 07: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98岁的袁啸吟、99岁的董静之夫妇,七十多年前以假夫妻的身份,在隐蔽战线上开展惊心动魄的对敌斗争——上虞版“余则成”,造就一对革命伉侣


  今年建党节前夕,在陈溪乡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本报记者随上虞新四军研究会一行赴杭州,看望慰问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将军的妻子陈孟庸老人。期间还采访了老革命袁啸吟、董静之夫妇的女儿袁敏,从这位著名女作家的口中得知,这两位在战争年代曾浴血奋战过的革命伉侣如今年事已高,都住进了医院的隔离病房,但夫妻俩对家乡依然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叮嘱女儿一定要代他们去曾经战斗过的老区走一走、看一看。几天前,袁敏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父母亲作为上虞人,对家乡一直怀有感恩之心,他们最辉煌的人生片断就是在虞舜大地上开始演绎的,特别是当年在隐蔽战线上所开展的惊心动魄的对敌情报工作,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本报记者 龚洁颖 见习记者 毛可雯 通讯员 李金海

打入敌人心脏,上虞版“余则成”不辱使命

  袁啸吟、董静之夫妇的传奇人生,是抗战时期为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安排他俩假扮夫妻创建地下联络站开始的,在生死与共的战斗生活中,由战友成为终身伴侣。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贡献。这段经历,与电视剧《潜伏》中的我党地下情报人员余则成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上虞版“余则成”是个夫妻档的组合版。

  袁啸吟,1922年生于上虞小越,1939年1月秘密入党并加入上虞县战时政治工作队。6月,任县政工队崧厦区队队长。12月,上虞县工委为加强虞南山区工作,专门建立上虞山乡政治工作队,袁啸吟担任队长,进驻下管十九都,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1941年,袁啸吟被秘密派遣到上浦渔家渡小学教书,建立渔家渡小学党支部,任书记,以教书作掩护,发展党员,从事地下工作。1942年10月,打入汪伪特工总部“76”号杭州区绍兴特工站百官办事处(对外称“10号”,即百官镇安桥10号)从事情报工作,担任百官“10号”联络站负责人,秘密建立中共特别支部。以此为掩护,在敌伪据点内开展对敌隐蔽斗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具有坚定革命毅志的富家小姐董静之。

  1921年,董静之出生于上浦镇渔家渡村,是村里一家名门望族里的“三小姐”。1941年,袁啸吟在渔家渡小学从事地下党活动,正在该小学读书的董静之,经常看到袁啸吟等地下党员油印宣传资料,她耳濡目染,很快融入到革命洪流。为了抗日,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家参加革命,经过数次考验后秘密入党。1942年10月,董静之与袁啸吟一同打入百官“10号”联络站,担任政治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和信件。1943年秋,董静之利用社会关系,打入绍兴敌工站,潜伏在敌人心脏,建立起一条连通绍兴——百官——丰惠——四明山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为浙东新四军取得连战连捷提供了大量情报。 (下转第二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07: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第一版)

  1944年秋,袁啸吟和董静之再次受组织派遣,到余(余姚)上(上虞)县委所在地的余姚临山开展秘密工作,在临山天宝弄开设义成商行,假扮夫妻以开糖行为掩护,为组织输送情报。

  袁敏说,母亲一开始对这种假夫妻生活感到特别别扭,但考虑到这毕竟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慢慢就习惯了。为了更好掩护工作,袁啸吟还接来了他姐姐的两个孩子,又雇了一个保姆,这样更像一个家庭的架构。这种假“夫妻”的生活没过多久,爱情之花便在两人心中悄悄盛开。1945年春天,经过党组织批准,虽然没有结婚典礼和亲人的祝福,这对假夫妻正式结为伴侣。

  夫妻俩这段不为人知却充满传奇色彩的地下斗争经历,已被曾任文学期刊《江南》主编的女儿袁敏创作成纪实文学《三小姐的抗战》,刊载于2015年第六期《收获》上。去年9月,取材于《三小姐的抗战》,以董静之为主要原型而创作的姚剧红色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在余姚剧场首演,通过女主人公“违父抗命、军中受命、扮妻从命、受责领命、解危救命、战前请命、甘于献命、继承使命”的成长史,再现了一位富家小姐弃家从军,在党的领导下脱胎换骨的经历。据悉,该剧近日将进京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多重历练,

  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

  袁敏认为,父母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是在革命工作的多重历练中锻炼出来的。

  1945年6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接连攻克上虞县城(丰惠镇)、蒿坝和当时绍兴县的长塘、上浦、汤浦(1954年三镇划归上虞),以及嵊县的三界、仙岩等地。根据当时的形势发展,浙东区党委为使浙东、浙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决定开辟会稽山新区,建立以汤浦为中心的中共绍嵊县工委。此时,熟悉地方工作的袁啸吟、董静之受组织派遣,参与了绍嵊新区党组织的筹建工作。

  7月初,中共绍嵊县工委在上浦渔家渡村成立,袁啸吟任县工委委员。为了迅速打开新局面,袁啸吟在董静之的配合下,总是冲在第一线,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搞得风生水起。通过走群众路线,迅速建立区、乡镇党政组织,逐乡逐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贫苦农民推行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对盘踞在各乡镇的土顽和恶霸进行清算。组建区小队等自卫武装,确保了浙东与浙西的联络畅通。

  8月1日,由绍嵊县工委领导的东关区署在汤浦成立,袁啸吟以区长身份在会上作抗战形势报告。不久,成立东关区委,袁啸吟任书记,董静之为委员。东关区署很快在绍兴、上虞交界处建立了不少乡村基层政权,为部队征收了大批公粮。

  9月底,根据党中央部署,绍嵊县工委奉命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袁啸吟、董静之也随部队行动,抵达苏北后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夫妻俩不畏生死,勇敢战斗,成为我军智勇双全的好干部,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袁啸吟被提拔为一位团级干部,董静之在华野一纵卫生部任卫生队指导员。

  不忘初心,

  始终对家乡上虞怀有深厚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都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袁啸吟曾任浙江省外贸局局长等职,董静之担任过杭州市保育院主任等职务。但在两位老人的心中,家乡上虞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女儿袁敏最了解父母的这份心思。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袁敏很注重每一个细节,她告诉记者:2012年6月19日,我陪父母亲一起出席了在上虞陈溪举行的虞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碑落成仪式。那时父亲大病初愈刚从浙江医院出院不久,两腿都站不稳,我们担心他的身体难以承受在外出行。但是已经91岁高龄的父亲那次说的话非常果决:上虞是我的家乡,我们参加革命最早的初心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入党后潜伏在敌人内部出生入死搞情报,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事情。陈溪又是我们一起战斗过的红色根据地,这次无论如何我都要踏上回乡的路!袁敏说,老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动得流泪。“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以后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上虞浙东新四军研究会老会长朱国才感慨地说,袁啸吟、董静之夫妻俩是我们的老领导,无论是革命岁月、建设年代还是现在改革时期,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记得袁老那次是坐着轮椅过来的,在妻子、女儿的搀扶下,他艰难地走上主席台就座,在虞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碑下忘情地摄影留念,伫立在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内久久不肯离去……他对自己熟悉的这块红色热土爱的实在是太深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5:36 , Processed in 0.0386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