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9|回复: 0

失踪的绍兴教育家——风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8 11: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踪的绍兴教育家——风沙
2012年05月07日 16:06:53  中国柯桥网 [大 中 小][打印]
□董纪林
《鲁迅日记》中有几处写到风沙。其中,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载云:“得《给年少者》一本,风沙寄赠。”《给年少者》一书,由上海现实书店出版,生活书店经销。作者曾寄赠给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的复信。此书叶圣陶先生为其作序:“我今天读风沙先生这一本书尤其觉得高兴。孩子读了这一本书,即使同他接触的人还是糊里糊涂,他的见解该不至于怎样糊涂吧。我很怕看见一些儿童读物,把世间描写得十分简单,非常太平。这是一种诳骗,其效果足能叫儿童当发觉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喊一声‘上当’!这一本书却不然。它把世界如实描写给儿童看,有许多的事情都是教科书里所找不到的。我愿意少年们接受这份有意义的礼物。”叶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它是一本让人避免“糊涂”的书,有别于其他的“教科书”。赵景深先生也在序中推荐:“作者是个文学爱好者,同时又是一个儿童教育家。所以,这本少年修养的书很浓厚的渗入了文学趣味。”
据考,风沙(1909-1942),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趋向革命的进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章维荣,奶名怀庆,曾用名俞祖祥、俞章荣,笔名风沙。曹娥人,家住下沙章家台门,幼年父母双亡,靠姑母抚养长大,就读于绍兴省立第五中学,未毕业,就借用了俞祖祥的文凭去杭州,考取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曾在绍兴与安徽和县任教。后到上海,在世界书局与生活书店任编辑,与鲁迅多次交往。1936年,他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开办“现实出版社”,自任主编,妻子任校对,同在出版社办事。1939年因出版抗日进步书刊,遭租界工部局逮捕,后虽经保释,但出版社已被查封,在上海无法立足,就同返曹娥老家。1940年他到天台育青中学任教,后在天台县城中开办“广播书店”。又因经售红色进步书刊,遭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而被逮捕关押,由于连遭挫折,受尽折磨患了精神分裂症,于1942年夏被释放,就到嵊县开元镇他的表弟张圣观执教的学校里养病。秋季,因山洪暴发,不幸在水灾中遇难,时年四十四岁。风沙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得到鲁迅的赏识和叶圣陶赵景深的赞誉,是有历史背景的。
《给年少者》之所以赢得教育家们的推崇,因为这是给青少年的精良礼物。作者与学生初次相见,就以爱心宣言:“诸位同学,今天和你们第一次相见,很难得,我能和诸位凑在一块儿了。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们有半年的相处。……我可以将我的态度,开诚布公地向诸位宣言:‘我教学生,从来不用严厉的怒喝和板起凶狠的脸孔给学生看的。我不愿看见儿童活跃的生气,消失在我怒目叱咤之下;我不忍将诸位欢娱的幼年时期充满苦味和忧愁。我更不忍将可爱的孩子供我摧残和蹂躏。”让孩子成为教师心中最完美的花朵,让教师谱写最美妙的旋律陪伴他们的学习,用心去呵护,用爱去培育,做良师,也做益友。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为孩子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心与心的交流,是从珍惜与善待孩子那一刻开始的。这是教育者的真情告白。
作者的教育宣言非同一般。“我深信世上唯有孩子的心最圣洁,人间唯有孩子最天真;‘孩子是人间的鲜花’,你们是人类的核心,你们是我心之依托者。我愿为你们鞠躬尽瘁,使你们坚持正义,走向光明。”这样的激励,鼓励着每个孩子健康快乐自信,稚嫩的心灵在这里得到爱的滋润。教师付出的真心、爱心、细心、耐心、滋润着孩子健康正直进取豁达的内心。
对班集体,作者期望和谐的境界:“同学本和兄弟姊妹一样,大家很和睦地在一起生活,相亲相爱,这是多么愉快呵!你们能大家很亲爱的共同生活着,做导师的看了,当然也很开心。我希望,我们这小小的集团,充满了和乐与亲爱,数十颗小小的心,合成一颗心。”
把最好的祝愿献给孩子用导师的微笑打开孩子的心灵,用教师的微笑伴孩子健康成长,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童心解读童心,与幸福的孩子们相约“合成一颗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很前沿的,体现出教师的博大情怀,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潜在的宝藏,我们的教育不仅要送给他们钥匙,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这样,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坦言:“我承认,顽皮的孩子并不由于愚笨。有几个顽皮学生,有时倒是颇聪明的。并不是他们的聪明造成顽皮,乃是现代的学校,不能满足聪明儿童的需要,不能发展他们的聪明和才能,不曾指示他们一条善良的路,因此有的竟误入歧途把聪明误用了!……野孩子所以没有礼貌,不守规矩,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良,缺乏教养所致。”如此分析,非常中肯。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方式是欢喜、鼓励和赞赏!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带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献给孩子,像园丁载培心爱的花朵一样,角色互换,体己察人,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
在试图奴化学生的教育制度下,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者在《反抗与服从》一节中尖锐地指出:“我以为中国八十余年来所以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二十年来受着军阀的宰割,一半因为失却了反抗精神,若不幸在儿童时候的反抗性,就被导师们所消灭所摧折,那我们的民族将永远地不振了!现代教育所急需造就的,不是一味服从的驯羊而是富有反抗性的分子啊!中山先生能推翻满清,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作战的勇气,便是幼时反抗传统习惯的精神的展开呵!
不过……服从须正当,反抗应合理;一味服从的人,只配算是奴隶;不问是非的反抗,也只能称为暴徒!”这正如作者在《自序》所说:“在本书中,从各种日常生活里剖示了社会的另一方面,真实地指出了问题的基点,使他们明白了真实的社会与人间。对于日常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意识和概念。”这是卓具良知的教育者的对学生的指点迷津。
对于当时陈腐的教学方法,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怎样写好作文,至今莫衷一是。作者认为,作文应该表现自己。他分析指出:“平常总是由教师出一个题目,叫学生来练习作文,限定在两节作文课内缴卷。学生接到了题目,觉得茫然,好像碰到了一个陌生的客人一样,觉得没有话好说。于是张着口想,低着头想,闭着眼睛想。在教室内,大家都是用着同样的姿势想。想,想,想,……这是一种偿债式的作文。——老师的方法是硬压,硬榨,硬逼;学生便是硬想,硬拉,硬凑。
试想,这样的作文有什么用处?会有什么进步?
我们要不作文则已,要作,便该写出自己的意志,情感和思想。
我们作文,必须是:说我们自己所要说的,写我们自己所要写的。这,就叫做表现自己!”这种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法观,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而且在今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具有级强的生命力。
风沙的著作,除《给年少者》之外,笔者所目及还有爱国主义读本《东北的抗日英雄》、《新少年文学拔萃读本》以及独具只眼的《教育断想》。至于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九日《日记》:“得风沙信并稿,午后寄还之,并复。”此书是哪一本,待考。
《东北的抗日英雄》是一部反映抗战的珍贵历史资料。由“绍兴青抗社”出版。1937~1939年间,绍兴出现许多以唤醒民众抗日为己任的群众团体,它们以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青抗社”即是其中之一,曾出版《浙江前哨》杂志,影响深远。《东北的抗日英雄》出版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即一九三九年,印刷者注为“绍兴印刷局”,地址在“小教场”。
《写在前面》的导语,是对当时东北抗日情形的高度概括,也是火与血的呐喊:“我东北四省沦陷于日本强盗之手,已经快七年了。这七年来,我东北同胞不但受尽了野蛮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而且成千成万的遭受日寇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焚烧,虐杀,奸淫,抢劫,过着惨痛的亡国奴生活。因此,‘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全东北数千万同胞一致的呼声。同时,东北的抗日斗争,一开始就采用了武装的对抗形式。虽然,马古山,李杜,王德林,李海青,冯占海,诸将军所领导的武装抗日斗争,因外援断绝而先后失败,然而抗日救国的事业并未终止,相反的,抗日斗争更加坚韧和发展,抗日力量更加团结和一致。”《东北的抗日英雄》书写了当时更多的新的抗日领袖。例如,《小英雄口中的杨靖宇》,盛赞“杨靖宇等诸民族英雄,即是最优秀的抗日领袖。”传纪以问答的形式介绍英雄。文章前面加了编者按语:“这是一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一位青年战士的谈话。这位战士,不满二十岁,已经亲身参加了百数十次的战争,从他的口中,我们可以得到杨靖宇将军的清楚轮廓。”这样的记实,散发着战地气息。捧读全书,一如编者所介绍:“参加抗日的部队,则不仅有旧东北军余部,还有反日起义的满洲军,有失志抗日的义勇军和山林队,有出关杀敌的关内志士,有朝鲜的爱国健儿,也有日本的反正军人。这些力量已早在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下团结起来了,已经组成了不可战胜的东北抗日联军了。”书中的诸多人物,血肉丰满,感天泣地,可歌可泣,无愧为红色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新少年文学拔萃读本》是一本进步的国语读本,是正确及时的国难教材,适用于初中及高小学生应用,该书在《序》中宣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今日,在救亡图存的教育目标下,无疑的,学校的全部课程早应有彻底的改组了。”编者阐述了《国语》、《社会》等教材根本变革的必要性,要用国防的现实教材去代替那些陈腐的奴化的老古董式的教材。《读本》共计选录诗歌、小说、戏剧、杂文等43篇,每篇文末附有注释,文意说明,参考资料,问题解答等四项,内容有关于农村生活,工人生活,两种战争(“九一八”与“一二八”事件)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可可读性,也便于学生自学。当时的《上海大晚报·火炬》专栏对《读本》特点的评介归纳为四个:1、解剖社会,暴露黑暗;2、指示民族的危机,世界的动向和大众的出路;3、反帝和反封建的;4、鼓励前进的勇气,激励为社会牺牲战斗的精神。推介:“每一篇文章至少可以使青年的心激起一点波澜,认识一点世界,辨明一些是非与黑白。”这个《读本》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五月,即第二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夜,对于国人的警示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其远见又何其卓尔。
风沙,从《鲁迅日记》中走来,又伴随着鲁迅的逝死而失踪。大半个世纪风沙漫漫障人耳目,至今让人扼腕叹息!让我们追踪历史,寻求爱国者的足迹;让我们缅怀教育先驱,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人文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2:02 , Processed in 0.1601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