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5|回复: 0

略论杜亚泉学术思想(转上虞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8: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亟待人们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的富矿
略论杜亚泉学术思想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家国情怀深厚的一位文化巨匠。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于文史哲、数理化等诸学科都有建树,是我国少有的几个学术通才之一。

  杜亚泉所处的时代,正逢中国文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时,西方文化裹挟着资本、技术席卷东方,横扫天下,与中华文化发生激烈冲撞。许多国人,尤其是留洋学子,将国家贫弱的板子,打在“国学”身上。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导致我国积贫积弱,必须坚决摒弃,全盘西化。声浪之高,波及之大,史无前例。这当口,一部分知识分子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出审慎思考,发出自己声音,杜亚泉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定位中西文明

  杜亚泉认为,中西文明是两类不同质的文明。中国属于“静”的文明,西洋属于“动”的文明。此为不同地理条件所决定。他说,文明发生犹如草木,常因土地性质而别。中华文明,发达于大陆内地之黄河沿岸,土地宜于农业,民常以安足为事,竞争较少,故而决定其“静”的性质;西方文明,发达于地中海岸之河口及半岛之间,交通便利,人多贸迁远服,竞争自烈,故而决定其“动”的性质。“静”的文明“淡泊如水”;“动”的文明“浓郁如酒”;前者“乃各自相安之结果,凡社会中之各个人皆自然存在者,非扰乱社会,决不失其存在之资格”。后者“以为社会之存在,乃互相竞争之结果,依对抗力而维持。若对抗力失调,则弱者败者即失其存在之资格”。(杜亚泉1916年《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他指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杜亚泉1916年《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若欲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东方文明,势必水土不服,此路不通。他大声向国人喊话:“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杜亚泉1918年《迷乱之现代人心》)而且进一步认为,“吾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杜亚泉1916年《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他提醒国人应有民族文化自信。说:“吾代表东洋社会之中国,当此世界潮流逆转之时,不可不有所自觉与自信。”(杜亚泉1917年《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这是杜亚泉100年前的话,于今听来依然如醍醐灌顶,声声入耳。地理环境决定或影响文明形态,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观点。但以此规定中西文明,是杜亚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贡献。他的这个立论,直接影响30年后的钱穆(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199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页)。

  二、辨析新旧问题

  文化的新与旧,是新文化运动学界热议的中心话题。当时不少人均以为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杜亚泉认为,“新”与“旧”并非恒定不变,随着时代前进而转化。他说:“今日所谓新者,较之曩时讲求西艺倡言新法者,固有进步;即所谓旧者,亦非曩时视欧美为夷狄,斥新学为异端者,所可同日而语矣。”他认为“新”“旧”是个时间概念,并非价值范畴。“新”不代表一定善,“旧”不一定等于恶。“新与旧,非新者固善,旧者固恶。”(杜亚泉1916年《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因此,杜亚泉反对有人提出的“先破后立”文化革命方针,主张“先立后破”文化改良路线。说:“吾固有文明之特长,即在于统整,且经数千年之久未受若任何之摧残,已示世人以文明统整可以成功。今后果能融合西洋思想以统整世界之文明,则非特吾人之自身得赖以救济,全世界之救济亦在于是。”(杜亚泉1918年《迷乱之现代人心》)对于人们热议的“新”“旧”观,他站在更高层面提出:凡能“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又说:“不能不以主张刷新中国固有文明,贡献于世界者为新,而以主张革除中国固有文明,同化于西洋者为旧。”(杜亚泉1919年《新旧思想之折衷》)立意之高远,见解之深刻,振聋发聩,超凡入圣。

  三、调和中西文化

  在杜亚泉眼中,中西文化除了上面讲到“静”“动”性质之分以外,尚有诸多异趣。比如,国人讲“天人合一”,西洋人持“天人对立”;国人“重事实而忽原理”,西洋人讲逻辑而重原理;国人内向,重家庭,崇私德;西洋人外向,重团体,崇公德。文明之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需要进行互补调和。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多元融合、交流互鉴。杜亚泉认为这种调和是必然的。他说:“两文明相互接近,故抱合调和,势所必至。”“吾侪今日当两文明接触之时,固必不排斥欧风,侈谈国粹,以与社会之潮流相逆。”(杜亚泉1916年《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他认为,西洋的资本技术和理性思维方法,可以补中国之不足,在保全中华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沟通融和,取长补短。他说:“中国社会与欧美社会,文明之根柢既不同,则生活之方法亦自然各异,与其违理性以仿效他社会之文明,不如循理性以行,随时势而加以调节之为愈也。”(杜亚泉1918年《推测中国社会将来之变迁》)当然,这不是无条件乞求照搬。“一国有一国之文明,取他人所长,以补吾之所短,可也。乞他人所余,而弃吾之所有,不可也。”(杜亚泉1913年《现代文明之弱点》)他主张科学地刷新中国固有文明。说:“现时代之新思想,对于固有文明,乃主张科学的刷新,并不主张顽固的保守;对于西洋文明,亦主张相当的吸收,惟不主张完全的效仿而已。”(杜亚泉1919年《新旧思想之折衷》)那么,怎样调和中西文明方能共享双赢,有没有双方都能接受的价值尺度?对此,杜亚泉说:“适于人类生活者为归。”“则东西洋之现代生活,皆不能认为圆满的生活,即东西洋之现代文明,皆不许为模范的文明。”“但文明之发生,常由于因袭而不由于创作,故战后之新文明,自必就现代文明,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而以适于人类生活者为归。”(杜亚泉1917年《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实际上,杜亚泉的学术思想何止中西文化。于其他领域也都洞若观火,不乏先见之明。比如,1911年,他提出政府“减政”思想。“减并官厅,减少官吏,减省政务。”(杜亚泉1911年《减政主义》),他说的“减政”,就是精兵简政。然他的这个观点要比李鼎铭向毛泽东主席建议的“精兵简政”早30年。再如,1915年,他提出晚婚晚育家庭婚姻观,主张国民平均结婚年龄在男20多岁,女20岁的情况下延迟10年,以压减人口(杜亚泉1915年《戒早婚》),和1918年《推测中国社会将来之变迁》一文中分析的“劳动力递增为1、4、9、16、25……级数时,生产之递增仅为1、2、3、4、5……级数。”与马寅初《新人口论》某些观点何其相似,而时间上则要比马寅初早近40年。又如,1917年,杜亚泉提出关注改善农村、农民的精神需求。说:“农村之娱乐,亦不能以旧有者为限,亟宜随时势之需要,寓教育于乐,使农民略有相当智识,以应外界之潮流。”(杜亚泉1917年《农村之娱乐》)与今天农村兴建文化礼堂,振兴乡村战略又何其相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限于拙文题旨与篇幅,点到为止。

  总之,杜亚泉学术思想既不保守,故步自封,也不盲从,随波逐流,于当下我们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有契合。杜亚泉学术思想,是亟待人们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的富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3 23:44 , Processed in 0.1348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