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再生者为何

触摸历史深处的上虞田家祠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07: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7: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元老留书上虞第一长联
绍兴网  2011年05月22日 11:52:01 手机看新闻

T.bmp


   

     近日,笔者在上虞田家祠堂的正厅,发现一副抱联单联字数达51个字,字体为楷体。是迄今为止在上虞发现的第一古长联,对研究上虞的楹联文化有相当的价值。上联落款为“上虞田氏宗祠重建成为书此联”,下联落款为“甲寅凛秋汤寿潜题”。除此幅长联外,汤寿潜还留书一联:五世祥开锵凤族,千家住近伏龙山。按汤寿潜的生平考证,题写的“甲寅凛秋”为民国三年(1914年)秋天,距今97年。

   
     长联请上虞楹联专家胡耀灿老师标点后为:龙门世家,雁塞望族,堂堂宗祏,夙由翠妫分来,井灶尚留传,有舜水长流,历山永峙,食旧德,服先畴,岂徒上国通侯,名论五官追靖郭;穰苴军法,荆树家风,缉缉华簪,远自青州迁到,诗书兼教养,数临淄市掾,故魏征车,对兰芎,依筀竹,从此充闾越纽,新祊三怃式虞滨。
   
     汤寿潜不愧是词联大家,读此联气势磅礴,典故迭出,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的内容是追溯了小越永丰田氏的源远历史与历代田氏的丰功伟绩及在当时上虞的卓卓声望。汤寿潜虽然比田时霖年长19岁,但汤和田非常意气相投,在民国四年(1915年)修的家谱中,收录了不少汤写的序言、寿序、家传、墓表、像赞等文,足见田时霖和汤寿潜的交情。

     相关链接:汤寿潜(1857—1917),原名震,字蛰仙,清山阴县天乐乡(今萧山临浦)人。他是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的浙江领袖、立宪运动中“张汤”并称的领袖人物、杭州光复后任第一任浙江都督、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是晚清民国初期的杰出人物。其中辛亥革命时期是汤寿潜一生活动中最活跃的时期,他参与发动和组织了立宪运动、收回苏杭甬铁路运动,及都督浙江、援宁北伐、筹建南京临时政府等重大事件,给清末民初历史以重大影响。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董国光 编辑: 高建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田家祠堂:支援辛亥革命推迟修建
绍兴网  2011年05月23日 15:45:46 手机看新闻

AA.bmp
   

前期报道:
上虞田家祠堂惊现14位辛亥名人手迹
               田家祠堂十四辛亥名人精彩对联横空出世
               上虞田家祠堂:见证辛亥风云变幻
               田家祠堂对联揭秘:马一浮辛亥情结
               田家祠堂承载百年 三位专家呼吁保护
               上虞田家祠堂:讲不完的辛亥往事
               珍稀资料现世 填补曹娥江研究一段空白
               揭秘田时霖:辛亥精神熠熠闪光
               省内外媒体聚焦上虞田家祠堂
               辛亥元老留书上虞第一长联
   

     本网讯( 天瑞 董国光 建钧)田家祠堂辛亥名人对联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这个古祠堂的强烈好奇。据了解,这座祠堂原本计划在1912年修建,但实际于1914年动工,这其中有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最近,我们在田氏族谱里又发现了一篇民国二年(1913年)由紫荆堂族房公启的《重修宗祠再启》文。里面写道:“窃维辛亥仲夏修谱,议与其时,即有茸宗祠之说妥。……旋以武汉起义,财力只及修谱,耽延二载。而祠宇梁柱均遭蚁蛀,渐就倾颓。二十一世孙世泽(即田时霖)谨续前议,旋邀十八世孙炳丰、二十一世孙冰(即田祈原)发起重修,聚族人而谋之。”
    在这段文字中,明确写明,1911年夏天的时候,田家就已经准备修谱修祠。但因当时辛亥革命爆发,田家财力不济,所以祠堂修建不得不推迟两年进行。另外,这段文字说明,当时祠堂已快倒塌,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
    文中“武汉起义”指的就是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的10月10日。而浙军攻打南京则发生在时年11月。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田时霖为汤寿潜筹军饷,关键时刻支援了前线,保证了南京之役的胜利。这说明在祠堂急需修缮的时候,田时霖把准备修祠的钱先捐给了辛亥革命。
    据田家后人告知,修谱修祠是田时霖祖父的遗愿。太平天国时,田家村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田氏举族避难。田时霖的祖父身负祖像,带着他辛苦编撰的族谱手稿,好不容易躲过了战乱。田时霖小时候,母亲命他跪于堂前,郑重其事地训导他,要他完成祖父遗愿。所以,当他一有经济能力,就开始着手这个工作。按照原计划,修祠是可以在1913年完成的。但由于资助辛亥革命,修祠最终于1915年完成。不幸的是,田母在1914年春就病故了,终于没有亲眼看到祠堂的落成。为此,田时霖多次表达了心中的内疚和遗憾。他在祠堂对联中也叹道:“呜呼我少孤母也天,只述先人鼎鼎遗规,风雨守楹书,敢勿肯堂勿肯构;永怀愁不寐神之格,思在后嗣绳绳继轨,春秋陈宗器,使美哉奂美哉轮。”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田时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而这当时也得到了他母亲的支持。所以,当这座田家祠堂建成后,会有那么多辛亥名人志士欣然提笔。事实上,这个祠堂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意义,而成为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
    难怪有一幅对联如此称赞:“虞邑肃蒸尝优见忾闻如在左右,雁门传世泽嘉言懿行相映后先。”


来源: 作者: 天瑞 董国光 建钧 编辑: 孟焕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7: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田家祠堂对联谜团:张荅莫非是张謇
绍兴网  2011年05月24日 15:48:23 手机看新闻

    前期报道:上虞田家祠堂惊现14位辛亥名人手迹
               田家祠堂十四辛亥名人精彩对联横空出世
               上虞田家祠堂:见证辛亥风云变幻
               田家祠堂对联揭秘:马一浮辛亥情结
               田家祠堂承载百年 三位专家呼吁保护
               上虞田家祠堂:讲不完的辛亥往事
               珍稀资料现世 填补曹娥江研究一段空白
               揭秘田时霖:辛亥精神熠熠闪光
               省内外媒体聚焦上虞田家祠堂
               辛亥元老留书上虞第一长联
               田家祠堂:支援辛亥革命推迟修建
   

     本网讯(天端 董国光)在田家祠堂发现由辛亥名人志士撰写的对联里,绝大多数作者可以找到资料,但有两人有些隐蔽:一人是会稽马玄,一人是南通张“荅”(对联署名中此字疑为自造字,与“荅”字形近,暂作“荅”字。“荅”音da,意同“答”) 。马玄被疑是马一浮,而张荅又是谁呢?

    在田家祠堂刻下对联的作者,都是当时的名人,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因此,对联作者张荅一定也会具备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否则,从远离上虞的南通找一位无名之辈来作联并刻上石柱,显然不合常理。
    我们发现张荅除了为祠堂写对联外,还写过一篇哀辞。这篇哀辞是为田时霖的母亲陈氏太太写的,写得情真意切,且文笔功底深厚。文中张荅称和陈氏太太有“兰交”(意为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至交)。陈氏太太虽因家遭变故,曾迫于生计纺线谋生,但她出身名门,有文化,懂礼仪,加上性情端慧、乐施好善,特别坚韧刻苦、通达大义,因此广受乡贤尊敬。她七十大寿时,就有蔡元培、汤寿潜、朱福诜、何琪等众多名士为她撰文祝寿。 1914年她去世时,葬礼更是隆重得轰动一时,不光当地政要名贤云集,老百姓更是蜂拥到了无法应对的境况。在那种场面,在有那么多名人大儒可请的情况下,由这个远道而来的南通人致悼辞,想来此人必有不一般的背景。
    而当时的南通,最具有这种背景的人,就是张謇。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晚清時期立宪运动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奠基了中国民族轻工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张謇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包括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中国第一家气象台等。
    而根据资料,我们发现张謇和田时霖确实是朋友。田时霖在上海经商,崇尚“孟尝君之风”,尤爱结交贤豪长者(孟尝君田文出现在上虞田氏族谱,田家几代都皆以为楷模),他与浙江、江苏的乡贤都很熟。张謇即是江苏有名的乡贤和孝子。 1896年,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受张之洞之委派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还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随后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并兴建港口、发电厂,扩建成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张謇经商,来往于江苏和上海之间,和田时霖母子相识。张謇和汤寿潜都是立宪运动领袖,两人同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还一同筹划自立师范。化解江浙兵灾时,田时霖和张謇一起发起斡旋。可见田时霖、张謇、汤寿潜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这里还有一位重要的牵线人值得一提,那就是田时霖的堂爷爷田宝荣(生于1860年)。田宝荣曾任江苏通州直隶州知州,民国成立时任南通县知事署理,张謇的家乡和企业正是在通州、南通一带。田家祠堂落成时,张謇是全国水利局总裁,田宝荣则是山东河工三游总稽查,两人工作关系密切。 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很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尤以行楷见长,笔法瘦硬,沉稳深秀。请这样一位文人名贤为祠堂写联应该更顺理成章。
    那么,为什么马一浮和张謇不用本名呢?马一浮和张謇都是书法大家。叶圣陶曾说过,马先生不轻易答应给人写字,祠墓志、寿序、寿联、市招、征收启及讣告题签,一概不书。有传连大军阀孙传芳到杭州亲自登门求字,马老也避而不见。马一浮是汤寿潜的女婿,田时霖和汤有忘年之交,老丈人的面子恐怕不好拒绝。马一浮本人也是江浙铁路的坚决支持者,和田世霖志同道合。而张謇呢,既然和田世霖母亲有“兰交”之谊,如求撰联自然盛情难却。但为了不让别人以此为例,将来再遇求字不好推辞,故用笔名。
    可惜的是,田家祠堂有张荅手迹的石柱已遭破坏。真相可能要等将来找到石柱残迹,对书法笔迹加以求证方能确信。
    张荅的对联是:“歌於斯聚族於斯,今之乐由古之乐。”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天端 董国光 编辑: 孟焕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7: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文物专家:田家祠堂珍贵难得 很有价值
上虞文管所专业人员考察田家祠堂
绍兴网  2011年05月25日 19:45:24 手机看新闻

AAA.jpg


     本网讯( 董国光)前段时间,本网连续报道的“上虞田家祠堂”引起了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目光。今天上午,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晓红、文博研究员马志坚等专家对田家祠堂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特别是对保存完好的辛亥名人对联进行了甄别,基本确认为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在上虞一个山村祠堂内,还能见到保存如此完好的石刻对联,题联书丹的都是100年前民国风云人物,并且基本是辛亥革命元老级的人物。其中有一副汤寿潜的对联堪称上虞第一古长联,确实难得!”文博研究员马志坚说。
上虞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王晓红告诉记者:“从外部看,田家祠堂保存的还算不错,里面对联也非常有文物价值。我们回去后,会把祠堂的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再向上级领导汇报,以使这百年祠堂能较好的保护下去。”
临行,专家看到祠堂内外挂着不少临时电线,多次关照当地村民注意用电安全,以免珍贵文物遭到破坏。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董国光 编辑: 杨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7: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上虞田家祠堂续:一枚记录辛亥时代文化跨越的印章
2011年06月06日 14:13 上虞新闻网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发现了刻有多幅辛亥名人的对联楹柱,这个发现引起了全媒体极大的关注。
  这个破旧的仓库曾经是上虞田家祠堂的一个大殿。它仅仅是整座祠堂的一部分。那么,这个祠堂当年究竟有怎么样的规模呢?
  
历史比著名旅游景点“凤凰田家祠堂”还长


  杭州一位田姓园林专家,1998年曾寻根到过上虞的田家祠堂。他说,他曾经考察过张家界的“凤凰田家祠堂”,但看到上虞田家祠堂时,他还是被深深地震惊了!1998年的上虞田家祠堂,虽然已经被拆掉了大部分,但依然能够看得出,要比湘西的“田家祠堂”精致得多!

  凤凰田家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民国初最后修建完工,目前保存完好,是张家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上虞田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分别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同治九年(1871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上虞田家祠堂和凤凰田家祠堂的家传文化完全同出一宗,但前者的历史要比后者整整早84年!如果不是文革和近年的破坏,上虞田家祠堂的文物和旅游价值决不会亚于湘西的田家祠堂。
  
戏台远比余姚“关帝庙”精美


  上虞田家祠堂本来计划于1912年开工修缮,因将修建经费支援了辛亥革命而推迟了两年进行。1915年改建好的祠堂是集学校和祠堂功能于一体的“近代化新式祠堂”。祠堂的主要部分是一座当时颇具规模的慈善学校“紫荆小学”。

  记者分别访问了住在杭州的84岁的田宜男女士和75岁的田永镐先生,他们在60多年前曾经在紫荆小学任过教和读过书。记者也访问了目前住村里的90多岁的村民。据他们描述,田家祠堂内曾有一个大型的帽形戏台,外观类似现余姚的重点文物“关帝庙”里的戏台。但老人们都异口同声说,“这个戏台真是少有的精美”,其“圆形穹顶,雕刻十分讲究”,“不知道要比关帝庙的戏台好多少倍!”可惜,这个戏台近年被拆除了,如今已不复存在。

集学校和祠堂于一体的近代化新式祠堂


  戏台的后面紧连一个二层楼建筑,上面是教师宿舍,下面是办公室。戏台的对面即是目前留存的“紫荆堂”大殿,中间隔了一个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都是二层楼的学校教室,有回廊连通南侧的教师宿舍。演戏的时候,二楼兼作女客、儿童看戏的包厢。紫荆堂内有48根二层楼高、粗如华表的巨大石柱,皆为整石凿成。除去东西两排12根柱子作为支撑外,中间36根石柱为石刻或半圆木壳雕字的对联楹柱,其中15幅是14位辛亥名人所留,另外3幅则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同治九年(1871年)的古联。

  现在进门的第一幅石刻对联“虞邑肃蒸尝,优见忾闻,如在左右;雁门传世泽,嘉言懿行,相映后先。”为少见的“阳刻”。所谓“阳刻”,即把字旁边部分镂掉,将字凸出。这幅对联还有凸出的缠枝花纹作装饰边框,犹如一枚巨大的图章,气势逼人。“阳刻”工艺要比“阴刻”(字凹进)复杂得多,在如此高大的石柱上雕刻更是非常珍稀。所幸,这对石柱目前保存尚好。



  “紫荆堂”是开放的大殿,朝南无墙(现在的墙和天花板都是仓库主人后来加上的,8根石柱尚被埋在墙里)。48根柱子分6列8排整齐排列。在最后两排柱子之间,曾有一个横贯东西的阶梯式供台,称做“万年台”,供放历代祖宗牌位。“万年台”平时用板壁挡住,只在祭祖时开放。其余部分就用作了学校的礼堂。后来学生增多,教室不够,紫荆堂东西两侧也隔成了教室。紫荆堂后面还有中后院,庭事殿、仓库、食堂等建筑。东侧有慈善机构凤荫山庄,西侧围墙外还有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体操场。
  按照家谱所留的田家祠堂平面图估算,不计那个体操场和周围场地,围墙内的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田家祠堂的大门朝南,门楣高大,门板相当厚实,雕有门神。门外是甬道和花园,然后才是围墙。围墙是实体墙,上面有用瓦片组成花样的镂空装饰,十分漂亮。围墙除了南面有正门外,东西也有门,为了方便老百姓进出,从来都不关门。
  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有如此规模的学校,这座在清末民初首创的、具有开化民风、开启民智之革命意义的新式祠堂,竟在本世纪被拆掉了,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大殿,独品沧桑和无奈!

田家祠堂的大石柱如何运来?


  整个祠堂当年至少有108根石柱,石柱高6.5米,圆周1.2米,可以想象有多么气派!用石柱取代被虫蛀坏的木柱,是这个家族郑重的决议。这支田氏家族起始于明朝一位从山东青州派到会稽的教育官员,是所谓教育世家。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千秋大业,无论多大的代价,用作学校的祠堂绝不可以是个“豆腐渣工程”。

  那些巨大的石柱是如何运到这个偏僻的小乡村的呢?原来,造祠堂时,在祠堂南边离围墙4米外开了一条河,石柱就是通过水路运来的。石柱被捆绑在大的木料下面,悬浮于水,像船一样撑过来。
  田时霖的一位长辈叫田征祥(也叫田其年,字冬芳,1837-1911)正是清廷负责宫殿建设的二品官。咸丰年间,他被派去管过北京的圆明园,亲眼目睹了圆明园被列强焚于一旦。他老了以后回忆起这事还痛心有余,曾自戏“白头工部在,闲坐说咸丰”,表达了空守废墟的寂寞和悲凉。他曾以猜谜打发时间,著有《寄傲山房谜稿》等,被尊为谜中泰斗。康有为的弟子、民国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著名京剧剧作家罗瘿公在《鞠部丛谈》中记载的《尧民歌》中“当年绮席倾商羽,苦忆煞白头工部。”说的就是他。
  田时霖在祠堂建造以前,曾多次赴京和这位“白头工部”商议。石料的来源、运输、雕刻得到了这位建宫大师的指导。可惜,祠堂还来不及动工,这位大师却不幸去世了。
  
田家祠堂的图纸是谁画的?


  田氏族谱里发现有数张图纸,除了几张手绘祖墓地图为田时霖祖父所留外,一张祠堂平面图和一张“古虞永丰乡田邫地图”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张图绘制精确,比例、尺度、方向和图标完全采用现代绘图技术,显示绘图者接受过西方良好的工程作图训练。

  然而,在落后闭塞的清末民初,能够接受这种教育的人是不多的。这个作图者会是谁呢?
  图纸上的落款是“广铨放绘”。有人说,这个广铨是不是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他们的根据是田氏有几位族人和曾广铨相识,而曾广铨家又有人在英国学过工程。
  曾广铨(1871-1940),字敬贻,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的儿子,过继给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嗣。曾纪泽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清朝驻英法俄大使。曾广铨早年跟随曾纪泽在英国多年,自己也曾任驻英使署参赞。他精通外语,熟悉西方文化,还是活跃报人,精通印刷刻书。祠堂对联作者之一田文烈和曾广铨都曾出使过韩国,且都为李鸿章办过事,彼此认识。曾广铨在出使韩国期间,提出“兴学”、“保商”,以俭养廉,发扬祖国的民族精神,曾影响一时。他的主张和田氏祠堂对联作者们同出一辙。辛亥革命时,曾广诠解甲归田。他的儿子曾约农是英国伦敦大学工程科学士,熟悉工程制图。
  这种猜测是否属实留待史家考证。但是,即使不是从“白头工部”到“留英使者”,光是从“手绘草图”到“西式比例制图”,就显示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田家祠堂的设计跨越了一个时代,它犹如一枚小小的印章,在沉沉中国大地,在茫茫江南一角,清晰地盖下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痕迹。

田家村是请末民初的历史缩影


  田家祠堂从第一次议建到最后完成,跨越了辛亥革命。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从封建制度到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在“东行西渐”的潮流冲击下,中国人的观念和文化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承前启后”、“中西结合”的建筑恰恰纪录了那个时期鲜明的历史特点。比如,将传统祠堂和现代学校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既保持了中国人的孝道礼仪传统,又破除封建迷信引进了西方文明的创举。所以,这枚印章所折射的意义就显得非同一般。

  田家村还有不少清末民初的老房子反映了这种特点。比如现在还存在的宝泽女校(凤荫小学)的遗址,当年即有雕梁画栋的中国特色,也曾经有西洋式的大阳台。窗子不是那时代农村常有的纸糊窗棂,而是用上了国外教堂用的彩色玻璃。更稀罕的是,在只有烛灯、井水的年代,竟用发电机、水泵这样的现代化设备自己装上了电灯和自来水(当年为取水挖的深井现在还在,是一口天旱也不会枯干的奇井)。田祈原的故居也是这样,那个耗十万银圆建成的大宅(十万银圆相当于当时北京大学全年经费的九分之一),前厅门窗式样为中式,花格子大门,后厅房屋的门窗却具西式传统,当年居然还有包括手压式水枪在内的全套颇具现代化的消防设备。据说这两处房屋在村里还不算是最豪华的。田家村当年的“豪宅”实在很多,无法一一例举。江南水乡,如昆山的周庄、上海青浦的朱家角、江苏的同里,很多所谓大宅远不如田家村的大宅。
  田家村现在看起来可能只是一个普通村庄,但如果把镜头摇到百年前的清末民初,那绝对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村庄。原因在于,那个村庄当时出了不少有名的“江浙工商巨子”,他们在沪上经商,最早接触了西方观念和西方文化,又有浓郁的恋乡情结。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可以把大城市才有的生活设施,移植到最保守最封建的农村,他们同时又是一批最豪爽大方的慈善家,愿意拿出钱财造福乡梓。这些条件的结合,使得这个村庄独一无二地具有了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结合的独特风景。田家村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穿过田家村,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清末民初的历史遗迹,而那些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遗迹,如果不赶快加以整体保护和利用的话,很快也会像田家祠堂那样,湮没在岁月和无知之中,留给后代缺失一段历史的遗憾。
  一个破旧的仓库,可以“储存”一个大殿,可怎么“储存”得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辛亥历史?
(转载需经作者同意!)

来源:
上虞新闻网 作者: 天端 建均 董国光 编辑: 李梦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虞田家祠堂从一开始的湮没历史的尘埃中,到至今引起省文物局、全国主流媒体都来关注,作为一开始的发现者、推动者,是觉得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也是自己写新闻的作品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8: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玩家 发表于 2012-7-24 07:38
董老师的这些文章让玩家足不出户就能在空调房间里好好享受了,谢谢楼主!

顾老师多给我拍砖哦,我的为文之道,初衷都是自己喜欢着写写的,我学历不超过高一,写的东西自然是不堪入目,差的远了,由于爱好,胆大着发出来,一起笑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4 14: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9-28 08:29 , Processed in 0.0603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