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4|回复: 0

走进绍兴古村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0 0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绍兴古村落

  最近,由绍兴日报与绍兴市建筑学会共同组织出版的书籍——《走进绍兴古村落》,正式出版。
  3年前,本报记者历时一年,拓荒式地实地寻访绍兴的33个古村落,并陆续刊发于本报《新周刊》上,尔后结集成书。
  这次拓荒式的乡村“文化苦旅”,旨在唤起公众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常闻旧人哭
  ●记者  马可远  文  许文豹  摄
  
  常闻旧人哭
  绍兴古村落现状如何,用杜甫的诗作《佳人》来描述颇为贴切:“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3年前,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古村落时,不无悲凉地发现,它们大多衰败不堪,而且在快速地消逝之中。
  这些蕴藏着传统农耕文明信息,留存着传统生活方式烙印的古村落,成为“即将消逝的风景”。
  曾经古朴而精美的老台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时代变迁,被冷落,被遗弃。它们或因风烛残年,无人照料而“自生自灭”。或因曾经的兵匪之劫和破四旧而苟延残喘,风雨摇摆。火灾,台风,任何一点点天灾人祸,都可以直接葬送它们。
  古村落成了空心村,因为基础设施欠缺,年轻人选择了逃离,留下的只是一些与它们一样衰老的老人。有些古村落直接“独守空房”,唯有文物贩子时常“惦记”。尤其是古建筑中的构件,文物贩子唱着“最爱你的人是我”,然后将其“拿走”,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还有一些建筑则保留相对完整,这并非人们保护意识强,而是因为贫穷,压抑了人们积蓄已久的“破旧立新”,基本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断无让它存在的理由了。在“千村一面”的“无个性建设”中,他们很有可能被拆迁,然后建起带有中国新农村特色的小洋楼。
  唤醒人们内心的记忆,为它们做点什么,是我们写报道、出书的初衷。
  2010年,恰逢绍兴建城2500年纪念。绍兴日报与绍兴市建筑学会“结伴而行”,开始叩谒绍兴土地上的古村落,并在本报《新周刊》上开设专栏,图文并茂地连载,可谓是“行吟乡村”。
  因为无“图”索“骥”,这一发不可收拾的寻访,实际上成了绍兴寻访绍兴古村落的拓荒者。
  乡土文明史
  采访,报道,约一年时间。
  这是一次行走,一次品读,更是一次朝拜,一次心灵的震撼。
  我们痛心并快乐着,无论酷暑,还是寒冬。
  每一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走访中,我们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大致分为三类。
  古村落是绍兴2500年建城史的有机部分,如果说大部分的历史都是为帝王将相、宫廷朝野所撰写,那这些散落在乡村的“野史”,则用更白描的手法来叙述着这座古城。
  嵊州楼氏也是大禹的后代。根据楼氏族人说法,夏朝被商汤推翻后,帝履葵(夏桀)一路南逃,改姓楼氏,最后逃至会稽禹陵,守墓隐居。他的后代陆续迁到义乌、东阳等地,几经转折又移居至楼家村。
  绍兴县冢斜村,相传也为大禹后代栖息之地。
  而王羲之后人聚居地,除了我们熟知的嵊州金庭镇华堂村外,还有新昌澄潭镇等地。
  古村落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嵊州崇仁镇的五联台门,由五座相联的台门组成。过街楼(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空中走廊)连接了每个台门,也构成了多重时空。这反映了希望家族团结和睦的美好愿景。而诸暨斯宅,则用大台门套小台门的建筑格局,和大量带“孝”的牌匾,力求最大限度展示传统文化中的孝。
  古村落也是中国大历史的一个注脚。例如诸暨枫桥的地名由来就与一段战争史有关。公元591年,隋朝大将军杨素征讨叛军,在平息浙江境内的叛军后,杨素率军在枫溪渡上建驿站,架桥梁,枫桥和枫桥驿的地名自此而来。
  
  拿什么拯救你
  
  “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征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这是《马丘比丘宪章》中的话。
  古村落,拿什么拯救你?
  也许,我们可以说上一堆方法。比如各级政府应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有作为”,明确古村落保护的责任,建立保护基金;尽快普查维修古建筑;通过鼓励补偿奖励等措施鼓励原住民自行维修,发挥社会热心人士的作用,等等。
  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
  一个机制,比一切朴素的感情和愿望都要管用。
  但一切又离不开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让人们懂得它的珍贵,或者世俗点说看到它的价值,才会去真正用心挽救和保护。只有当我们明白,良好的文化生态,不仅需要参天的“大树”,更要有蔚然的“森林”,这些古村落才有可能被救赎。
  古村落,它们可以让我们像哲人一般活着,明白“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到何处去。”它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另一种“生态”,同样不可少。
  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才会开动大脑,真心诚意想些办法。在这方面,我们从来不缺智慧。
  我们也看到希望,一些乡镇的古村落保护也颇为到位,比如安昌、东浦、崇仁、斯宅等,他们将文物保护与当地旅游、居民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还有一批热心的文化人。 例如诸暨藏绿村有一位女士从苏州某地居委会主任岗位退休后,主动回到原籍,全身心地投入到藏绿古村的保护和宣传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6 22:22 , Processed in 0.0615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