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回复: 0

沈约与谢灵运的文学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约与谢灵运的文学联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林家骊  




谢灵运与沈约是南朝时期两位重要的文学家。谢灵运在刘宋时正式开创了山水诗,为唐代山水诗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沈约等人在萧齐时发现了“四声八病”,为唐代格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二人虽在生平行迹上没有任何交集,但在文学领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谢灵运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卒于宋文帝元嘉十年(433);沈约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辛巳,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癸巳。谢灵运死后八年,沈约出生,二人在生平上虽无交集,但在文学史上却神交久矣:沈约在他的著作《宋书》中为谢灵运立传,并且写了一篇非同寻常的传论。沈约把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录入《谢灵运传》中,还模仿《山居赋》创作了一篇《郊居赋》。姚察、姚思廉作《梁书·沈约传》,也把《郊居赋》全文录入《沈约传》中。要知道,将很长的赋作全篇收入传记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在诗坛上,谢灵运号称“大谢”,谢朓为“小谢”,沈约与小谢是密友。沈约的母亲沈太夫人是谢家人。


一、以史书所记载的个人传记论。谢灵运在刘宋时因谋逆罪被杀,一般很难获得较高的评价。现存正史中的《谢灵运传》有两篇,即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与唐代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李延寿作《南史·谢灵运传》时,当参考过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


关于谢灵运的生平和思想,纵观两传,会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首先,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甚为详细,但李延寿的《南史·谢灵运传》甚为简略。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宋书》是一代之史,而《南史》则是宋齐梁陈四代之史。其次,沈约对谢灵运的生平作了较为客观的叙述,评价了谢灵运的历史功绩。再次,沈约为谢灵运的被杀鸣冤。《宋书》记载了谢灵运被杀的始末:“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排除其他因素,从晋代本来“食邑二千户”的康乐公,到宋代“降公爵为侯”,“仅食邑五百户”,故“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会稽太守孟顗与谢灵运有郤,借口此湖近郭“坚执不与”。谢灵运又求偏远的岯崲湖,孟顗也不与。孟顗还利用谢灵运生活放浪的缺点,诬陷谢灵运,“表其异志”,“太祖知其见诬,不罪也”。但事情的发展往往难遂人愿,最后谢灵运因其性格缺陷被杀于广州,年仅四十九岁。而《南史》本传则几乎无鸣冤倾向。沈约力辩谢灵运被杀之冤,功不可没。


二、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结尾的“史臣曰”论。一般来说,史传后都有“史臣曰”,俗称“传论”,因此该篇的“史臣曰”又被命名为《谢灵运传论》。该篇传论与众不同,文学界公认该篇实际上是中国的第一部文学史。其文虽不长,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该篇一是论述了上古先秦至刘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史,二是讨论了文学写作中文与情的关系,三是阐述声律相关的理论。


就文学史而言,该篇对上古先秦至刘宋文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概括。第一阶段,“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论上古至《诗经》。第二阶段,“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论屈平《楚辞》至于两汉。第三阶段,“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论建安正始文学。第四阶段,“降及元康,潘、陆特秀”,论晋代文学。第五阶段,“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论刘宋文学。沈约在此文中概述了由先秦至刘宋的文学发展过程,并给予颜延之、谢灵运很高的评价。


就文与情的关系而言,沈约主张“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即诗歌要根据“情”来组织文辞,文辞必须润饰情,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就“声律论”而言,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他自视甚高,认为“自骚人以来,此秘未睹”。这虽然未免言过其实,但沈约将声律提升到“妙达此旨,始可言文”的高度,并以此品评诗人们的作品,同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身体力行,进行实践。南齐永明年间,沈约、王融、谢朓、周颙等人皆讲究音律声韵,并进行诗歌创作,世人称之为“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古体诗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永明体”的理论强调“平上去入”四声,要求规避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八病”,追求声律之美,它的出现为唐代格律诗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沈约对谢灵运诗赋文体的学习、继承与发展论。首先是诗歌。以谢灵运、颜延年为代表的“元嘉体”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意象深远、语言简练、形式多样的特点,取代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辞藻华丽、偏重技巧、追求形式、笔力平弱的“太康体”,但是诗歌的创作还是要向前发展的,这一使命为沈约、王融、谢朓等“永明体”作家所承续。沈约等人继承了“元嘉体”的优点,又克服了“元嘉体”中带有玄言尾巴的缺陷。“永明体”具备了讲求声律、音韵顿挫,诗风清新、流利晓畅,推崇五言、多用对偶的特点。鲍照评价谢灵运诗为“清水出芙蓉”,沈约更是提出了“三易说”,即易见事(典故)、易识字、易诵读。谢灵运和沈约皆对诗歌的发展多有贡献。


其次是辞赋。谢灵运创作了《山居赋》,沈约则创作了《郊居赋》。《宋书·谢灵运传》收录了《山居赋》全文。《山居赋》篇幅巨大,写的是“其居也,左湖右汀。往渚还江,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的大地主大庄园。赋文吸取了汉赋的传统写法,为后世留下了描写封建地主庄园的生动画卷。沈约《郊居赋》为学习谢灵运《山居赋》而作。


据考证,沈约郊居宅成于天监六年(507),是年先任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行太子少傅。赋以鸟兽有所凭依起兴,怀顾先王先祖,感叹生命易逝,富贵无常,畅想隐居于自然之中,想象仙游遁世的自由。再叙述西汉末世以来,家族变迁的历史。着重回顾祖父于西晋末乱之际,迁居南方,因时而兴,建功立业。传四世至本人,希望隐居躬耕。沈约想象筑室郊野,依其自然而有水陆草木之盛,禽鸟之欢,自得其乐,并批评刻意追求珍奇奢华之物的行为,过分追求富足是外物之累,并不可取。感念于生命的脆弱易逝,思仙游离世,或遁入空门,体味自然生灵之可爱,然而身托重任,俗事缠身,最终留滞人间。心向往于隐居,然身受累于高位,不得两全,是以心思郁结。沈约居处俭素,郊居自然不能与谢灵运庄园相比,因此不及谢灵运赋作阔大,但写法细腻则过之。


四、沈约与陈郡谢氏有着不解之缘。《晋书》曰:“江东之豪,莫强周沈”,吴兴沈氏是江南豪族,而陈郡谢氏是北方豪族,沈约的母亲便出身陈郡谢氏。《梁书·沈约传》有:“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明确记载了沈约母亲为谢氏出身。谢朓在齐末被杀后,沈约作《伤谢朓》以表悼念之情:“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他肯定了谢朓的文采,痛惜其含冤而死的结局。


杜甫有诗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沈约与谢灵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异代相望,却又在文学的演进中“异世通梦”。二人的文学成就不仅功在六朝,更利在千秋,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沈约诗文编年笺证”(23AZW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浙江树人学院“树人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05:30 , Processed in 0.0584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