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回复: 0

北上的林徽因——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上的林徽因——纪念林徽因逝世70周年


来源:北京日报  红孩 




春节过后,我接连去了林徽因在京时期的两处故居,一处是位于景山西街、紧邻北海东墙的雪池胡同2号;另一处是位于朝阳门内的北总布胡同2号。这两处都是北京的老宅子,老到什么程度,我没有查证,便无从知晓。再者,是去了位于京西门头沟的潭柘寺,这里当然也与林徽因有关,还与朱自清有关。


林徽因不是北京人,她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1904年6月出生在杭州陆官巷。她祖父林孝恂曾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在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多地任官,接受西方政法思想,曾资助赴日的留学青年参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她父亲林长民受20世纪新思想影响,已经开始奔走于各种进步人士之间。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虽是林长民的续弦,但与原配无异。何雪媛不识字,在文化上自然不能辅导林徽因。林徽因的姑母林泽民文化素养颇高,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不甘人后,便承担起对侄女的启蒙教育。


1906年,林长民到日本留学,这不仅使他增长了见识,更主要是结识了众多有志于改变中国之命运的仁人志士,这也为他日后回国从政,甚至改变女儿林徽因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在林长民的生活中,他对何雪媛以及后来的姨太太程桂林的关注远不及女儿林徽因,他们父女之间是朋友似的,经常通信交流。在林徽因的祖父祖母去世后,家里的诸多事情林长民曾一度交给十一二岁的林徽因去打理,这是很多人今天无法理解的。


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那是随着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钱锺书等现代作家重新崛起后而被普通读者所知道。在之前,人们见到最多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茅盾、老舍、郭沫若、臧克家、艾青、魏巍、杨朔、刘白羽,当然还有外国的高尔基、契诃夫、屠格涅夫、安徒生。我对林徽因的关注,始于90年代末,一次到人民日报见老作家石英,偶遇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冯林山,他把刚出版不久的《林徽因传》送给了我。当时,张爱玲、苏青等人的书正畅销,林徽因的热度还没开始。


与林徽因的名字相似的作家,有位名气很大的林海音。林海音成名作是家喻户晓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后来拍了同名电影。小说中的一节《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中学课本后,几乎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林徽因最初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音,是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开篇“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所取。徽音改为徽因,缘起上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林徽因已经常有诗歌发表,但孰料在众多的诗歌作者中竟然有位男性名字也叫林徽音,为了消除误会,林徽因不得已改了名字。林徽因解释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从这一点上看,林徽因显然有着独有的傲气,也有着超越常人的底气。


林徽因8岁时,举家搬到了上海。1916年,因这时父亲已经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12岁的林徽因便随全家搬到了北京。这是一次北上。如果说红军北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那么林徽因的这次北上,也使得这个江南的小才女一夜间成了北京女孩,从此她的一生和北京注定了难舍难离。


3月15日下午4时,天气阴冷。我来到景山西街,按图索骥,先从临街的房钱库胡同往里走,走到尽头稍微右拐,再往前走三四十米,左拐第二个门就是林徽因曾经居住的雪池胡同2号院。我站在门口,见门楼不怎么高大,与对面两米间隔的北海高高的东墙比起来,也就是个平常人家。来之前听说,这里已经改成敬老院,不让随便进。我抬头看了一眼门牌号,确认无误,这时里边传来装修工人的说话声,我见门未插上,就推门而进。我问这里的东家是敬老院吗?一个工人回答,敬老院已经搬家了,据说社区居委会要搬过来。我又问,你们知道这里曾经是林徽因的故居吗?几个工人面面相觑,没人应答。见状,我只好自己在前后院的客厅、卧室、厨房参观起来。我猜想,林徽因当年该住在哪个房间呢?


在北京,林徽因上的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培华女中,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我们从她和几个表姊妹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少年已经初露才华的林徽因,衣着时尚,目光中透着晶莹,散发着不可琢磨的光。尽管,在家中有父亲作为知己,可父亲与母亲关系的淡漠,让年幼的林徽因感到苦痛。林徽因爱她的母亲,一刻也不曾抛弃母亲,但文化上的差异,让她们之间永远也达不到她和父亲、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之间的默契。我们可以想象,林徽因背着书包上学时走出家门的快乐,也可以感受到她回到家里的些许苦恼。好在这里与北海一墙之隔,心烦的时候,她总可以到湖边去散散心。


虽然我不能确定林徽因在老宅居住的房间,但我面对着门口右侧的一棵细却高的小叶杨树,心说,这树该不会有百年了吧?如果真有,它的年轮是可以见证林徽因在此生活的一点一滴的。想到此,我右手扶住大树,让装修的师傅帮我照一张合影。师傅满手都是石灰,有些难为情,我说,没关系的,你们现在装修的院子,在一百年前曾经住着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建筑学家,她在考察中国古建时,也曾经满手石灰,但后来她协助丈夫完成了一部《中国建筑史》。说着,我在手机上调好镜头,让师傅一连给我照了几张。此时,我的双眼已经噙满泪水,在师傅走进屋内继续施工的同时,我冲着院落的深处大声呼喊道:“林先生,我来看你啦!”


我想,我的声音林徽因是能够听到的。出得院门,我见到一位胡同里的邻居,估摸有八十几岁的样子,我问他,您是这里的老住户吗?他说是,有六十多年了。我问他知道林徽因在这里居住过吗,他说听说过,我想请他说点具体的情况,他说,这可说不清楚。我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租他家的房子住上几天,近距离地去感受林徽因。但最终,我没有说出口。


顺着原路,我又走到景山西街房钱库胡同的街口。从街口往正前方看,那目力所及的宅院的后墙,就是林徽因曾经的家。这时,有个放学的小女孩正背着书包走进来,我走上前问,小同学,你家就住这胡同里吗?小同学点了点头说,马上就到了。听到此,我指着林徽因家的后墙说,你知道那里曾经是林徽因的家吗?小女孩低着头说,不知道,就匆匆地向前方走去。看着她渐渐接近林徽因家的背影,我的眼前豁然出现少年林徽因的身影。在那一刻,我的神情恍惚了。我明白,那是林先生怕我此行太失望,她在以诗意的方式成全我。多么仁慈的先生啊!


1920年4月,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到欧洲游学。1924年4月,她和徐志摩在北京陪同泰戈尔游历讲学。1934年4月,林徽因创作了诗歌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955年4月1日早晨6时,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北京日报》次日刊发了讣告。62年后,即2017年的同月同日同时,我的母亲在家中病逝。她们患的都是肺病。从此,每到清明祭祀的这一天,我会追忆母亲,也会想起我的文学之母——林徽因。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05:28 , Processed in 0.0619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