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回复: 0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从《梁启超家书》说开去


来源:北京晚报  李硕儒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家庭和睦,事业兴旺?为人父母,谁不希望子女德才兼备,有所作为?尽管“此事古难全”,并非没有范例可供参考,比如梁启超。梁启超有十个子女,除一人早夭外,竟出了三个院士,其余六人也各有所成。近读《梁启超家书》,颇得教益。


要兴家,先自强;要教子,先正己。生逢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十六岁中举,十七岁拜康有为为师,二十二岁进京参加会试,协助恩师发起“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出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宣传变法思想,二十五岁返京参加“百日维新”。1898年7月,梁启超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这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大量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1913年,袁世凯称帝野心暴露,梁启超坚决反对,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袁世凯死后,他出任段褀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17年退离政坛,次年旅欧巡访,归来即投身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1922年起,他到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文学上的灿烂成果自不待言,单是胸襟和公心,就尤可称道——晚年因患肾结核便血,协和医院决定给梁启超行肾切除术,不幸的是值班护士标错了位置,致使主刀医生将健康的右肾切除,留下患病的左肾;人命关天,这样严重的医疗事故发生在如此德高望重的人身上,北京的媒体自然是持续抨击,以《现代评论》和《社会日报》最为激烈。可梁启超却在几天后,于《晨报》副刊发表一篇短文,意在维护协和医院的声誉,维护引进未久、人们尚持怀疑态度的西医,称他们的错误决非有意为之。以世所罕见的宽大胸怀对待西医的引进、旁人的失误和自己的生命,北京的媒体只好适可而止,不再多言。这等胸襟和公心,梁启超自然希望影响到自己的子女,给他们的成长道路以正向的影响。


尽管忙于著书讲学,身体状况也不甚理想,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却未曾懈怠。因子女们大多与他不在一处,平素交流只能依靠书信,他一生写给子女的信竟多达四百余封。尤其是1924年至1928年,七个年龄大些的子女在美国、加拿大或工作,或留学,书信往来更为频繁。对自己的子女,无论大小,他一律称“宝贝”,并且给每个人都取了外号;特别是对小儿子梁思礼,他借用英文“Baby”的发音,称其“老白鼻”……在“父为子纲”“严父慈母”天经地义的时代,梁启超却极力倡导自由平等、释放天性的家庭氛围,这为子女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成长创设了无限的空间。可见,若想使子女成才,父母要先做好观念准备、心理准备、德行准备、才情准备;你可以没有梁启超的渊博才学,但不能没有起码的道德修为。


在这四百余封信中,梁启超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最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她在梁启超膝前的时间最久,从小梁启超就教她读书,两人的心性最为相近;二是因为她与做外交官的丈夫周希哲常驻加拿大,距离在美国、加拿大留学的弟弟妹妹最近,加之母亲久居北京、病重早逝,她顺理成章有了“长姐如母”的责任与担当。梁启超不但将几个子女的学费、生活费一并汇给她,由她量情分发,还将给其他子女的书信统写于她,这使得她能准确领会父亲的心意,并且助益于自身的成长。最感人的是,梁启超在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象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粗读,或许以为这不太像父亲跟女儿说的话;细想,却是切肤之言。为人——无论父辈、子辈——谁不希求爱和哄?人老了,往往重生童心,渴望有人去爱、去哄,何况他已预感到大限将至,再难相见,怎能不吐出心底的话?这才是真性情的流露。


对长子梁思成,梁启超是“慈中有严”。1923年5月8日,他在给梁思顺的信中详述了梁思成、梁思永遭遇车祸一事,称十一时许,“思成、思永同坐菲律宾带来的小汽车出门,正出南长街口,被一大汽车横撞过来,两个都碰倒在地”“思永满面流血”,约二十分钟后,“思成渐渐回转过来了,血色也有了,我去拉他的手,他使劲握着我不放,抱着亲我的脸,说道:‘爹爹啊,你的不孝顺儿子,爹爹妈妈还没有完全把这身体交给我,我便把他毁坏了,你别要想我罢。’”“我那时候心真碎了”……梁思成死里逃生,此后一直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但他首先想到的并非自己的痛,而是对不起父母,痛悔自己没保护好父母给他的身体……面对这般知恩、感恩的儿子,梁启超怎能不心碎!其实在梁思成的成长过程中,梁启超更多是以“严”的形象出现的,比如他在1912年给梁思顺的一封信中说:“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在1916年给梁思成、梁思永的一封信中严厉批评道:“新遭祖父之丧,来禀无哀痛语,殊非知礼。”提及他们俩的学习成绩时,强调“若能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以至于梁思成因车祸住院时,梁启超都希望他“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闇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


对子女的灵魂放飞,他给予绝对的自由;对子女礼仪道德的缺失和求学求知的怠惰,他秉持“零容忍”的态度。至于子女专业、婚姻的选择及至游学考察路线和工作的安排,他以尊重为主,不忘从旁引导和建议。梁思成在就大学所修专业征询他的意见时,他说:“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梁思成选择建筑学后,他又致信叮嘱:“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想到建筑艺术之美博大精深,欲达所成,必须开阔眼界,融东西方之美于一身,梁启超建议已成婚的长子,偕他喜收的“另一女儿”林徽因巡访欧洲,连路线都规划好了:“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从此可以看出,梁思成成为世所瞩目的建筑学家的原因和经过。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身上,梁启超也很难摆脱这一定律。不过与寻常家庭不同的是,他爱心公允,且基于每个子女的年龄、性情施教。如对次女梁思庄,因她“性情太枯寂”,容易被忽略,所以梁启超对她的专业选择尤其在意:“我很想你以生物学为主科,因为它是现代最进步的自然科学,而且为哲学社会学之主要基础,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中国女子还没有人学这门,你来做一个先登者不好吗?”梁思庄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生物学,但她对生物学实在提不起兴趣,梁启超听闻此事后赶忙去信:“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后来,梁思庄更换专业,终成一代图书馆学家,料想梁启超若泉下有知,也会笑出声来。


梁启超用他的学养才情与深沉父爱引导、教育九个子女,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虽然时过境迁,他的教育观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汲取营养,培养具备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05:34 , Processed in 0.0624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