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6|回复: 0

他们的写作何以成为一股“清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7 15: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的写作何以成为一股“清流”
——“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座谈会观察


来源:文艺报  刘鹏波 




“好多年前,我装修房子的时候,师傅说石材有放射性,是吗?”


“这个故事最先是瓷砖厂讲出来的。”


话音刚落,现场便爆发出会意的笑声。这段发生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与石材师傅曾为民之间的对话,为日前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平添了一份“地气”。


在新的媒介语境下,越来越多隐藏在各行各业的素人写作者被挖掘出来。他们中有清洁女工、烧烤店服务员、石材师傅、蔬菜批发商、体校校长……不同的身份标签背后,是对文学与写作的共同热爱。新时代文学正变得越来越“接地气”。


“接地气”,何以可能?


曾为民是一位有着20多年诗歌写作经验的文学爱好者。1998年,他从江西化工厂下岗后,来到“打工之城”东莞,入职长安镇环球石材厂。第一眼看到厂里的天然大理石,他就感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美。在做销售期间,他尽量让设计师选择天然石材。有一次,他用一句充满诗意的话打动了对方:“最好的人造石也不过是建筑的皮肤,每一块天然石则是世界丰富的表情。”


“在打工的过程中,文学常常与生活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被石头之美深深吸引的曾为民,写下400多首以石头为题材的诗。对他而言,写作没有功利性,更多是纯粹的爱好,如同每天跑步,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曾为民这样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这座“双万之城”(GDP超过1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多。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因热爱而默默耕耘在文学的园地,希望获得与文学同侪交流的机会,期待作品能得到认可和发表。


小学五年级辍学、15岁从广西来到东莞的温雄珍,白天摆地摊,晚上在烧烤店打工,工余时间坚持写作。谈及早年间独自带两个孩子并照顾生病丈夫的往事,她眼含热泪。生活的磨难没有令她屈服,对文学的热爱始终让她积极向上。“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努力向上,开心健康”,这也是她给18岁女儿的成年寄语。


如果说打工文学是东莞40年高速发展的骄傲见证,那么如今,素人写作正成为东莞新的底色。新一代写作者潜身在各行各业,超出了“打工”的简单概括。如果说当年的打工文学主要是为调剂车间生活提供一种途径,那么当下的素人写作更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2015年,温雄珍被一位文友拉进诗歌群,得到许多师友的耐心指导,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写作之路开始,还有很多错别字,我就从认字开始。”慢慢地,温雄珍的思路发生了转变,“每天我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我就在想,怎样把身边的故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她用充满烟火气的诗句,展现出对人物内心状态的细腻观察。


正如李敬泽所说,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素人写作有助于打破人们仅以职业身份发生联系的局限,促进人与人之间打开和穿越身份的藩篱,实现相互的联结。

素人写作,关键是忠于“素”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句调侃的话,对于章新宏而言却是事实。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他于2006年通过公开选拔,成为东莞市莞城业余体育学校的校长,将学校从濒临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把办学理念定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并于2007年创办校报《新苗》,旨在培养体校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


为了起好带头作用,《新苗》头版文章均由章新宏自己来写。这段经历被他的领导发现,并介绍他加入东莞市作协。在他看来,写作是很美好的事,每一个文字都是敲击心灵的音符。任职6年3个月,章新宏写下6本日记,几乎每天都在记录生活。“今后,我想把与体校共同涅槃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出版。”


“90后”青年诗人熊锋是另一名老师,不过他不教写作,而是教孩子们书法。作为东莞“漂二代”,熊锋自幼随父母来到东莞,经历过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到父亲的工厂打工,与工人同吃同住,熟悉激光焊接机的操作和模具加工等,这些经历成为他写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写作是取得经验的过程,经验沉淀为写作的基础。”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谈到,经验是写作的核心条件之一,素人写作者应该将自己的经验充分饱和,用独特的观察、想象和思考表达出来。


很多素人写作者都不被学界所知,隐没在主流视野之外,却如一股潜流,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经验。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会从人群中涌现,王计兵、胡安焉、范雨素等都是如此。“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去发现他们,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谢有顺说。


《作品》杂志向来致力于繁荣广东文学创作,是发掘东莞素人写作者的重要阵地。主编王十月、副主编郑小琼均是东莞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对东莞的素人写作更带有一种天然的情感。清洁女工王瑛是他们的新发现之一,这位在汶川地震后来到东莞的打工者,把自己在一家售楼部与清洁女工们共同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录了下来。


《作品》为王瑛的《清洁女工笔记》写下这样的推介语:“她的文字质朴自然,既有对保洁生活的如实记录,又有从低处的生活中生出的对星空的渴望,正是这对星空的渴望,让我们对她笔下的保洁员生出了格外的敬意。她写的是‘小人物’,更是灵魂丰满的大写的人。”


郑小琼谈到,自己和王瑛很早就认识,却从未编辑过对方的作品。前段时间王瑛向她投稿,后来才知道,这是王瑛请人帮忙发到电子邮箱的。郑小琼很是感慨:“原本只想发表一两万字,但在王十月的建议下,最终选了五六万字,就是希望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王瑛。”据悉,《收获》杂志今年也将刊发王瑛的作品,《擦亮高楼——清洁女工笔记》单行本将由花城出版社于年内出版。


“偶然看到郑小琼的推荐,我们找来王瑛的作品一读,一股坚实而细润的力量扑面而来。饱满的生活体验,使得作者和读者非常亲近。”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告诉记者,花城出版社将尽快推出王瑛的作品,同时还将从“湾区·新大众文艺”的角度切入,通过发表出版、推介传播、评论研讨等方式,发现更多优秀作家作品。


当素人写作者不断获得发表机会、向更高的技法靠近时,是否会丢失原初的质朴?对此,李敬泽提醒说,素人写作要警惕丢掉自身的特点,不能因追求复杂的想法和修辞而失去自己独特的经验与生活感受。素人写作的魅力在于其真实与质朴,一旦失去这些特质,就会沦为模仿与空洞的表达。


为什么是东莞?


东莞为何会诞生这么多素人写作者?这是记者始终想要得到解答的疑惑。会前一天,在与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胡磊同车前往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过程中,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素人写作者,让人印象深刻:在菜场卖菜的黄立明,最先是由东莞市文联的保安推荐的,两人同是湖北老乡;网络作家求无欲白天睡觉、晚上不知所踪,当他把一辆轿车开回村里,村里人还怀疑是他“偷的”……


这些趣谈一方面反映出,随着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兴起,素人写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作品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让人不禁要问:素人写作在东莞难道已经“俯拾皆是”?


事实上,打工文学和素人写作的成绩,是东莞数十年间培育丰厚创作土壤的自然结果。为发掘新文艺群体、发展新大众文艺,东莞市文联做了大量工作,如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联合花城出版社实施“全链条”培育项目,举办各类写作培训活动,搭建文学交流平台等,实实在在为素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打工文学就是新大众文艺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群众进行文艺创作的愿望和机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真正形成了人民书写、书写人民和人民接受、人民评价、人民传播的文艺景观。”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东莞市文联大力扶持打工文学创作,擦亮“东莞创作”品牌,助推新大众文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座谈会现场举办的《东莞打工文学图志》首发式上,他向入选图志的王十月、郑小琼、塞壬、蒋明等8位作家赠送了新书。


长期研究打工文学的评论家柳冬妩观察到,东莞近年来涌现的素人写作现象,体现了自发的文艺创作方式,表述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均为普通人,充分释放了大众的文字书写潜能。胡磊谈到,素人写作者是新大众文艺最真实的创作者,“他们往往对文学毫无功利,有的是内心向善向上,有的是微笑向暖、岁月静好。他们用纯粹的笔触书写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烟火气,呈现出东莞的精神和温度”。


东莞素人写作的勃兴,为更好聚焦大众文艺出现的新现象、新趋势提供了诸多启示。一方面,文学期刊、出版社等专业平台应更加关注素人写作者,加强对素人写作的宣传推广,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现个人才华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素人写作;另一方面,社会应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文化环境,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写作中来,激发更多普通人的创作热情。


新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素人写作展现了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景:当越来越多的素人写作者涌现,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不断激发,新时代文艺必将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4 23:43 , Processed in 0.0623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