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4|回复: 0

让英烈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8 03: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英烈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评《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


来源:文艺报  毛时安 


回家,是一个最亲切、最日常的行动和词汇。每天傍晚的夕阳下,汹涌的人流,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是,面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这段历史,“回家”两个字是那样的沉重,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而遥远。清明时节,我一直捧着35万字的《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多少次泪水模糊了双眼,多少次灵魂受到猛烈的撞击和净化……字里行间,我真切感受到,在3年采访写作中,作者李舫与书中人和事的厮守,内心所经历的那些悲伤和激动,到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掏空身心,肝肠寸断,放声大哭的疼痛。


从1950年10月19日,衣衫单薄的年轻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大桥的那一刻,到2022年9月16日第9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家的路如此漫长。如何向世人诉说这段充满悲壮感的生命历程,其难度不亚于写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作者通过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出征前告别祖国和亲人,充满必胜信念的“待我回家”,牺牲前夕对战友殷殷嘱托的“代我回家”,到英灵冥冥中期盼并得到祖国和人民庄严承诺的“带我回家”。三个部分紧紧呼应了最庄严最强烈也最人性的主题——回家。“打完这一仗咱就回家”“我回不去了,你代我回家看看”,遗言声声在耳,作者让回家的那份和血一样殷红浓烈的情感渗透、弥漫到叙事的全部空间。


从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25日打响了第一次战役,到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再到1958年10月26日志愿军全部撤离归国……无数中国战士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朝鲜战场。2013年底,中韩双方就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问题达成共识。从2014年至2022年,已经有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到祖国。


作者曾经写过许多大历史散文,这次她直接以史家的恢宏气度,再现了英雄们为祖国和人民战斗、牺牲的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傅崇碧和李奇微的死鹰岭、喋血峰、松骨峰、上甘岭、华岳山、长津湖之战,我军伤亡近万人,毙伤虏敌两万余人……这些历史急速在我们眼前闪过,让我们在最简约的叙述中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悲壮。当然,最重要的是聚焦于“人”,聚焦于那些在冰天雪地中爬冰卧雪,直至奉献了年轻生命的志愿军战士。一个个牺牲战士的名字,一份份发出和未发出的家书,一句句遗言,一件件随身的遗物,印章、胶鞋、纽扣、水壶、钢盔、钢笔子弹夹、纪念章、一张女孩子的照片……还有那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最后用省略号结束的牺牲战士的名单。战士李征明用图文写给识字不多的妹妹的家信、25岁的吴先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我掩护”……李舫以大海捞针般的毅力,3年的时间,从浩瀚的史料中打捞出与生命、与祖国、与家人、与情感息息相关的细节,构成了细腻入微让人潸然泪下的动人叙事。


在刺鼻的弥漫硝烟、肉搏的刺刀撞击声、牺牲前战士们最后的身影和一瞥目光中,我们始终感受到他们期待和平后回家的殷切希望。第三部分“带我回家”收集、整理、解密了大量不为人知却感人肺腑的材料,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一次次迎候英灵回家、寻找班长张柴的老兵李维波,义务守陵直到离世的八旬老兵曹秀湖让我们动容。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并不漫长,但70多年来,随着年轻的烈士父母兄妹亲属的离世、户籍材料的流失和地名的更改,让曾在异国他乡遥望祖国的“无名氏”回到梦牵魂挂的故乡变得十分不易。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朴素的退役军人事务部,看到工作人员李桂广在迎接烈士回家时,认真完成装殓、交接、迎回、安葬等繁复庄重的流程,看到他跨山越水、走街串巷寻找被70年时间洪流沧桑巨变淹没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烈士信息;走进林木森森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被称为“离烈士最近的人”——讲解接待科科长王春婕整理着几千件曾经长埋地下,散发着、混合着“生命和死亡、眼泪和鲜血的泥土气息”的历史遗物,从中寻找遗物隐藏的与烈士相关的信息和线索,9年如一日和“回家”烈士隔空对话,艰难地用碎片还原、拼接历史的拼图;走进2022年成立的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试验室,我们又与2015年国家政府启动的“忠骨计划”不期而遇,看到由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在生物信息含量极低的烈士遗骸中,采集、提炼他们的DNA,为烈士寻找他们在世的亲属,鉴定亲属关系。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回家了,但寻亲的路依然长途漫漫。以最严谨的科学精神完成对那些已经牺牲的“最可爱的人”和他们家属的庄严承诺,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对英雄和他们家属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尊崇。


对于作者李舫而言,这无疑是令她长夜难眠、肝肠寸断的一次写作。全书以最为克制的史料白描式展开了烈士回家的长路,同时遏制不住内心巨大情感涌动,如炽烈火山的岩浆喷薄而出。文史结合,不加任何修饰的烈士生平和英灵回家的记载,与内心自然的抒情、深沉的思考以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写,荡气回肠地袒露了作者写作时相伴烈士一起回家的心路。


在我们每天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三八线”另一边已经和正在回家的那些英烈。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艰难阅读,也是从未有过的沉重而悲痛的写作。全书画满了我阅读时红笔划过的条条杠杠,但我却无法完整写下阅读时的万千思绪和澎湃心潮。它使我沉浸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相关的、陪伴了我一生的遥远童年记忆中:“雄赳赳,气昂昂”“王大妈要和平”的旋律,印着“最可爱的人”的搪瓷杯,阅读《三千里江山》《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感动,还有时代不断高涨的爱国热情……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55531hg3126gjcgh3hz3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4-11-23 01:30 , Processed in 0.0981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