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2|回复: 0

延承不息的彭家堰村非遗“三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1 0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讯员 赵国良
延承不息的彭家堰村非遗“三宝”


  民间吹打、玉雕工艺、扯白糖,这些曾经是我们耳熟能详、随处可见的传统艺术与民间手艺,也是诞生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曾想到它竟产生于同一个村里——东关街道彭家堰村,而且至今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不断地延承着,说来真是可喜可赞。

  细敲吹打——众家多年皆为业

  彭家堰村说来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史料记载,这里的祖先从北陲边疆南下而来,他们带来了老家拨弄乐器的嗜好。后因朝代变迁,只得凭借操弄乐器作为行业,专事婚嫁喜娶吹拉弹唱,收取一些微薄的费用。晚清至民国年间,处于旺盛阶段。

  今年84岁高龄的老队长严阿达告诉笔者:“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大多数男子都会操行一两件乐器,也曾被说作‘家家有乐器、人人会弹拉’。十里方圆的百姓家有婚嫁喜娶,都会来邀请我们前去凑个热闹捧个场。凡遇有婚嫁大喜日子,吹敲人员紧缺,拉上十来岁的小男孩,一同前去凑场。吹拉敲打就是我们的饭碗,学不了这门手艺,就意味着今后没饭吃。”

  新中国建立后,彭家堰村的细敲吹打稍有隐退,可一些老艺人仍恋恋不舍,常常操起乐器自乐一下。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们信心十足,尤其是一批老年村民,他们“重整旗鼓”展示自我,参加各种形式的民间吹打乐比赛。如82岁的李幼耐自告奋勇,对临将失传的老曲牌进行搜集、记录、整理。

  在彭家堰村文化礼堂,笔者看到专门设立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室,他们把群众家里保管甚好的乐器摆放在其间,让一些村民能有机会汇聚在这里敲打一阵子,把这些延承数辈的细敲吹打民间乐保护了起来。

  玉器雕刻——传承创新成产业

  旧时,彭家堰村村民除了操行“乐业”为众家婚嫁喜娶吹吹打打外,另有一批挑货郎担的村民,专门从事收购破烂。对收回的破烂货进行修补、整理,重新利用。这其中对玉石的修补影响最大,最初有村民从北方老家引进一种形同纺纱机的木制雕刻机,以脚踏为动力对玉器进行修补,后逐渐发展为雕刻,用刻刀对玉石进行深度细加工。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年轻人在走南闯北玩弄石头间,学习外地经验,引进现代机械雕刻制作技术,使玉雕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也成了该村发展经济的重要行业。村档案资料反映,1978年,全村就有12台电动雕刻机,直接从事玉石雕刻,包括制图、打磨等就有79人,有的村民开始办家庭玉雕作坊。到1992年,全村就有玉雕作坊30余家。党的十八大后,彭家堰村在村口公路边建起收藏品市场,2016年又新建上虞古玩城,推进了玉器产业的发展。连续两届当选省收藏协会玉器委员会会长的彭家堰村民陈新元说,彭家堰村民不光是玉件雕刻的能手,且也是观赏、鉴别玉件的专家,现在全村有5位村民是省注册玉器鉴定师,有7位村民被评为省玉雕大师,2名国家级玉雕大师。他们的玉雕作品被海内外客商所青睐,不少作品被国家相关单位收藏、陈列。

  扯白糖——不失存在仍如常

  扯白糖是货郎担必备的兑换品,它是将麦芽糖与白糖熬成液状,随冷却少许,几番拉、甩、扯之后成盘状的糖果。扯白糖需要有一块相当的托盘,将加热搅拌后制成的糖果放在这盘上。据彭家堰村老书记严阿四说,农闲时节,有不少彭家堰村民挑着这扯白糖,走村走巷去兑换废品,做些小本生意,俗称“兑糖”。

  旧时彭家堰村,因受社会时局的限制,村民们干“兑糖”活,是很低贱的行业。“兑糖佬”肩挑货郎担,担上一头篾箩一头筐,篾箩上面放着一大块糖,竹筐里放着换来的破旧货物,一头轻一头重地挑着担子“兑糖”。每到一个村子就操起一块刀片一把小锤子,打击出“笃笃笃”的声音,口中叫着:“有破铜烂铁兑糖吃哉!”

  扯白糖兑破旧物品这一行业虽在近些年已渐远去,少有人再从事这一行业,但村里能制作这扯白糖的人仍有。严阿四说,如今村里至少有近十位村民能制作这扯白糖,其口感还不逊于超市里的众多糖果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5 00:51 , Processed in 0.0559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