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2|回复: 0

谢灵运与《山居赋》专题研讨会精彩发言选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1 08: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2020-5-11 08:59 编辑

守护东山文化 打响旅游品牌

 

 ——谢灵运与《山居赋》专题研讨会精彩发言选登

 

 编者按:

 

 近日,一场谢灵运与《山居赋》专题研讨会在上浦镇举行,来自区内外的相关文史专家、民间文化研究者汇聚一堂,就我区东山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和大东山景区的开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家认为东山文化是上虞地方文化的一大亮点,在国内外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两谢”(谢安和谢灵运)文化,实为东山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谢灵运的《山居赋》,公认为始宁县(始建时县治在今上浦夏家埠村,后迁至嵊州三界镇)中后期的一部准县志。文中记述了当时的古地名、山脉、河湖、水利、动植物、名人遗迹和佛教规仪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经专家与文史学者多年研究考证,确认谢灵运《山居赋》的中心点,在上浦镇东山村虹蛘宅里山。在这里,谢灵运亲自规划修建了山居别墅,并在此养疾期间撰写了千古名篇《山居赋》。为重新认识谢灵运与《山居赋》,并为今天的东山景区开发、利用服务,守护东山文化,打响东山旅游品牌,本报特刊登部分专家发言——


谢灵运与《山居赋》简介


  《山居赋》是谢灵运的重要撰著之一。可称为始宁县一部(129-589)中后期的准县志。记述的山脉,水系、动植物,历史事件及古地名,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据谢灵运自述,《山居赋》完成于宋元嘉元年“坐腊”三月之后,即元嘉二年(425)春天。《山居赋》全文以韵文加自注的形式写成,正文3963字,(含中缺88字),自注4794字(含中缺29字),合计8757字(含中缺117字)。《山居赋》共记载物种158种,其中植物104种,动物52种,矿物2种。


盛鸿郎
谢灵运《山居赋》记述的地理范围与核心区域


  谢灵运的《山居赋》可称古始宁县的一部方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价值。其记述的地域范围包括远域与近域两部分。

  一、远域

  1.远东:“天台、桐柏”,在今浙江天台县石桥,即天台石梁;“四明、方石、四面自然开窗”,即四窗岩,在今余姚市境内;“太平”,在余姚市,上虞边界;“五奥”,在今上虞章镇张溪;“三菁,太平之北”,亦在余姚;“二韭”,不详,据“二韭、四明、五奥皆相连”,约指上虞陈溪、下管一带;“石桥”,即天台石梁。

  2.远南:“崪嵊对岭”,即今嶀、嵊山,在嵊州市境内,详见《地名篇》;“谓白烁尖者最高,下有良田”,当为今会稽山主峰西白山,海拔1095.7米;“孟山”,在新昌县城东北;“松箴、栖鸡、唐嵫”,为今新昌江上游;“漫石在唐嵫下”,以此推之,则“松箴、栖鸡、保口”,或在今澄潭江上游;“松箴”,今有天台松关,在新昌,天台边界南。

  3.远北:“江从山北流,穷上虞界,谓之三江口,便是大海。”即今曹娥江出口杭州湾。

  4.远西(缺)

  从上述地域界线可知,《山居赋》述及的远域范围,大体与今曹娥江流域范围相近,约5000多平方公里。唯其远东,尚有部分姚江流域面积。其时,尚与始宁县地域相连接。

  二、近域

  《山居赋》明确记述说:“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纤萦。绵联邪画,侧直齐平。”其居即为谢灵运建于宅里山的山居别墅(今园)。今位于上浦镇东山村的虹蛘自然村,宅里山又名虹蛘山,俗称后山。谢灵运以宅里山山居别墅为中心,对附近四周的山水地理有详实的记述与描写。

  1.“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堟、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位于今丰惠西溪湖(古休崲湖)西侧之玩石至上浦镇新窑一带山、田、溪、谷。

  2.“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流,离合山川。崿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会以双流”即曹娥江与小舜江汇合处。“表里回流”指上虞江(剡溪)与小舜江水在东山南麓交汇,又遇潮水北上,形成“北水南流”景观,“崿崩东峭”写东山指石之险峻,“槃傍西阡”指始宁旧治(今夏家埠村)打木桩作基以护江岸。

  3.“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而起风。”“杨宾”即今四峰山,“唐皇”即今龙会山。曾山即东山别称,孤山即今上浦镇北之狮子山,两山均临曹娥江。其地域应以今曹娥江西岸诸山(自今石浦、小坞、大善昆仑、梅坞等)为界。

  4.“近北则二巫结湖,两[利

日]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山山几下而回泽,漱石上而开道。”“二巫结湖”,即今东山村姥山南北两侧为古大、小巫湖,今已成为东山村之农田。“两 ”即两条长溪,自东山北入巫湖为外 ,自今窑寺前出甲仗村为里 ,两溪均自虹蛘宅里山前入曹娥江。近北应止于宅里山北面之横山、五龙山(含今东山湖周围)一带。

  总括《山居赋》之近区面积,应略大于今上浦镇辖区,而谢灵运山居及庄园面积约8平方公里(当时尚不含石门山)。据此,可以明确推断,谢灵运《山居赋》记述的中心地域亦即核心区域,就在今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四周。谢灵运于宋景平元年(423)辞去永嘉太守,第一次回家乡始宁东山隐居,花了两年多时间,先后修建了宅里山的山居别墅及石门山的石壁精舍,加上其祖父谢玄旧居始宁墅(即东山方弄旧园),三处遗址至今尚在。在此,还须明确指出,谢灵运《山居赋》记述的远域位置,当然也包括了今天的上虞章镇及嵊州三界区域,但其核心区域在上浦镇东山四周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据我实地考证,其余两地的山水地理特征与其明显不附。

  (盛鸿郎,绍兴市越文化研讨会顾问、文史专家,《谢灵运与〈山居赋〉》作者)

徐景荣
谢灵运故居在上虞东山


  我们从谢灵运《山居赋》述注中可知,他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赴任永嘉太守,一年后便称疾辞职,返回始宁东山隐居,并启动了筹划已久的山居建设工程。这其中,包括重修其祖父谢玄留下的始宁墅旧宅(即旧园)、新建山居别墅及石壁精舍。为此,谢灵运亲自挂帅,前后整整忙碌了两年多时间。

  谢灵运自宋景平元年(423)秋回到始宁,便着手在宅里山修建山居(即今园)。几乎同时,他又亲率民工,在东山四周踏勘,最后相中了位于东山与七里之间的石门山岗,始建石壁精舍。经过艰辛努力,终于赶在景平二年(424)春夏之交完工。随后,便邀请远僧(僧友)及近众(信众)前来相聚,举办了首次“坐夏”与“坐腊”活动(佛教安居仪式),先后各三个月共九十天。谢灵运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他在《山居赋》中记述:“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响,领偈清发。散华霏蕤,流芳飞越。”可见当时僧众在石壁精舍“坐夏”与“坐腊”时的盛况。

  由于修建山居与操办佛事的辛苦奔波,谢灵运终因劳累而病倒了,便回到宅里山新居养病。“谢子疾卧山顶”,此时,他的心情是欣然愉悦的。“抱疾就闲,顺以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于是,开始了《山居赋》的撰写,且写写停停,及至宋元嘉二年(425)春天才告完成。

  这是谢灵运第一次回会稽东山老家,修建山居准备隐居,此时,距他的祖父康乐公谢玄在东山去世,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

  注: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正月,康乐公谢玄卒于会稽内史任上,时年四十六,追赠车骑将军,谥曰“献武”,归葬东山世墓。(《东山志》)

  (作者系上虞东山文化研究会会长)


马志坚
谢灵运山居位置及分布范围


  《山居赋》也叫《山居记》,是谢灵运以写实形式描述始宁山居及其周边风貌的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称作“山居”,是为了区别谢玄建在剡县成功峤一带的“田居”。作品价值甚高,除了本身具备的文学价值以外,尚有:一是人文价值。《赋》用大量篇幅描述家乡山水、人文之美,爱乡热情溢于言表。二是史料价值。《赋》详细记录了始宁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和古地名、始宁县故治、佛教仪轨等情况。三是环保价值。作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比如,“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讲的是山居庄园严格按照月令指导生产生活,这样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缗纶不投,罝罗不披。磻弋靡用,蹄筌谁施。”和“放生夕归”,讲的是不捕杀、食用野生动物,即便意外得到,也要放生让其回归自然。

  根据《山居赋》和《宋书·谢灵运传》、嘉泰《会稽志》、明朝谢敏行辑始宁《东山志》等史料,以及对地名、遗迹的实地考察,可以肯定地说,谢灵运拓筑的山居主体位置在今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大体以广教寺为圆心,以2公里为半径的一片区域。如果融入其南邻的东山谢安故宅那部分祖基,四至大体为:西起曹娥江,东至皂梁线;南由夏家埠、菱湖、新窑,北达花浦、横山,总面积不下24平方公里。这里是东山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所在,也是“浙东唐诗之路”发祥的千钧强弩。

  弘扬东山文化,喊响文化品牌,一要保护好文化古迹。对古地名、古窑址、古井,以及溪流湖泊等旧有水系,在遗迹基址上立碑明示。二要营造气象氛围。按谢灵运笔下的风貌重构山居庄园,让晋宋风韵再现东山。三要兴建东山文化陈列馆,高光照亮文化坐标。四要研发推出地域文化印记深刻的特色产品。诸如“谢氏家宴”“谢公屐”“康乐酒”“太傅茶”等融文旅、农旅、商旅为一体的系列产品。

  (作者系上虞区政协文史研究员)


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且说“谢灵运与《山居赋》创作地文化遗址”保护开发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一方“绿化”,惟有被文化“点化”,或者说惟有赋予“文化内涵”,才具有“人文价值”。

  而一种文化的开发保护,值不值得?看其历史地位;迫不迫切?看其现实情势。

  第一,就“谢灵运与《山居赋》创作地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历史地位而言,可以说“怎么爱你都不嫌多”。限于篇幅,这里我只讲一条:

  没有谢灵运,就没有锦绣灿烂的唐诗。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鼻祖,诗仙李白就是谢灵运的“铁粉”,曾说:“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谢灵运)。”连诗仙都觉得比不上,可见这位“新上虞人”有多牛。

  当然,李白追星谢灵运,绝不只是他个人喜好,而是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那就是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是唐诗的母体。唐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诸多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第二,就“谢灵运与《山居赋》创作地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现实情势而言,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从“天时”而言,它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浙江出台了“浙东唐诗之路保护开发规划”。

  从“地利”而言,其遗址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如同“飞来山”。而文史专家盛鸿郎先生基于其深厚的文史功底与严谨的学术考证而作出的“结论”——它就在东山,无疑是最具权威,有“一锤定音”之功。

  从“人和”而言,所幸盛鸿郎先生尚健在,但毕竟已八十三岁高龄,如此“珍稀”的专家资源,上虞要有紧迫意识。而更迫切在于,有不止一个“外地”在盛老看来是基于“乱对”——牵强附会,却在紧锣密鼓地“争抢”这一珍贵无比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有的几年前已在“动手了”。上虞不能在人家“生米煮成熟饭”后而再去被动保护开发,一定要有一种抢救性保护的“危机意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惟有谢灵运,惟有谢安,东山,这一座中国地理上的低海拔小山,才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高海拔名山。

  (作者系绍兴日报业务导师、文化学者)


罗兰芬
东山指石与小江驿是《山居赋》的重要地标


  谢灵运的《山居赋》中记载:“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崿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谢灵运自注曰: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慄……

  笔者家乡在上浦小江,一直以来对小舜江、曹娥江和江对面的东山历史文化颇为关注。笔者以为:从《山居赋》的内容来看,“双流”“三洲”“崿崩(石跳)”皆为明显的地理特征,而小江驿因是重要的中转枢纽也成为地理标志。

  由于小江村位于小舜江汇入剡江形成的冲击洲上,即谢灵运注中所说的“双流”,历代诗人也把此景致以“双流”“双江”“大小江”写入诗歌。如明徐文彪的《东山》云“一上东山频吊古,山椒感慨立孤亭。潮吞夜月双江白,云散寒林两眺青。”其他诗还有很多。

  “三洲在二水之口”,因小舜江携带大量泥沙汇入剡江冲击形成了三个洲,形似琵琶,故名“琵琶洲(圻)”,位于小江村东面临江。据《水经》记载: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视焉如龟,由故知冢已八百年矣。说明2400年前越国时,小江已有人居住生活。104老国道东北面、金鸡畈老樟树北面一直有“大坟头”地名流传至今,也是源于此。琵琶洲金鸡畈还有一棵1660年的老樟树,从树龄推测为东晋谢安时所栽,可惜2013年寿终正寝。目前查找到的历代诗人写有琵琶洲的诗有6首,如明伍希儒的《琵琶洲》:“两眺晴分壁雾收,双江势合翠云流。花开花谢蔷薇洞,潮落潮生芦荻洲。”琵琶洲隔曹娥江东北的东山有指石,即“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慄”(《山居赋》)。佚名有《指石琵琶》诗曰: “汀洲曾与大川连,宛似琵琶一轴全。指石有山相对峙,迄今犹拨隔江弦。”曹娥江两岸历来有“指石弹琵琶”的传说故事。

  小江地理优越、交通便利。历史上直到1954年以前,小江村位于会稽县(绍兴县)和上虞县交界处,是会稽县(绍兴县)的东南门户,小江是西连小舜江东接曹娥江的中枢要站;小江是浙东唐诗之路绕不开的必经官路,是中转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迎来送往之地。历代官府很早就在这里设立小江渡、小江驿、小江铺。它与対岸的东山指石是《山居赋》核心区位的重要地标。

  (作者系上虞区史志办副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6:21 , Processed in 0.076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