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父就读私塾,写得一手秀逸遒劲的小楷。父亲缓缓磨墨,轻轻掭笔,徐徐展纸,款款作书,那宁静的情景,深印于我儿时的脑海。
这一生常与书法相伴,我感受到给我最大的得益是,书法让我真正获得了宁静。作书要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凝思,临池志逸。当思绪烦躁,心情郁闷之时,一提起毛笔,便觉安然平静,此时笔走神定,墨泻心畅,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心中的宁静之美,真乃人生最好的享受。
我有时常常向友人提及这样的感受,工作时,我把临池作书当作休息漫步的后花园,如在《上虞日报》,后半夜的审稿有时会使人头晕眼花,思维倦怠,此时我就会在旁边的小书桌上信笔涂鸦,顿觉清心提神,耳聪目明。退休之后,工作担子卸了,门前冷落车马稀,此时难免会寂寞无聊,骤感失落,而我却因要临帖习练,展览笔会,受邀应酬而蘸墨挥毫,这使我有了宁静工作的新平台。书法使我退而不休,闲而不空,老而不衰,乐而不疲。
几年前为了补写书法集的部分作品,我带了纸笔文具、生活用品,入住上虞卧龙山普净寺。因为一则,这里是一个宁静之处,而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悟,能潜移在书法创作之中;二则普净寺的住持智正法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与我有二十八年深交的感情,在这位法师身旁作书,我会得益良多。
住在普净寺真是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特别是到了夜晚或凌晨,花枝细语,清溪低吟,盏盏佛灯在月色下熙熙闪亮,道道幡幔在微风中飒飒作响,偶尔传来的诵经和钟磬声,给人一种慰藉,一种劝勉,一种别样的安详和宁静!
在普净寺聆听智正法师的开导和读了一些此间的藏书,使我对“静”有更深的认识。据《说文》诠释,静字中左边的青是形,悦目的色彩,右边争是声旁,悦耳的声音。丹青明净,色彩分布得宜。它不会污浊,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静。《忍经》说,“坤至柔、至静而德方。”只有安静下来,内在的力量才会集聚而滋生。《黄帝内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一种豁达。当你不再在意拥有和索取,学会放下,学会奉献,就会把失去的当作一种收获,就会快乐起来。静是一种包容,是安然的应对,它会使人消除隐患,免去灾祸。
我在普净寺住了60多天以后,一幅幅满意之作终于在无意和无为的心境中完稿,如期交付西泠印社出版。
农历庚子初春,一场疫情袭来,神州大地各处都是城乡肃静,家院闭门。我在宅家静养的这段时日里,唯一快乐又重复地做的一件事,就是通临《兰亭序》。
王羲之在1660多年前写下的光耀千古的324个字,是在宁静的环境和宁静的心态之时,写就的表现宁静美的书文双绝的神品!
《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是正奇之间的和谐融合,是规范和自由的亲密拥抱,行文中侧锋取妍,遒媚劲健,变化多姿,奇正自然,疏密有致,承接呼应。唐太宗评述“精研篆隶、尽善尽美”,有人赞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兰亭序》的内容更是精美绝伦,让人感慨至深。它在交代了文友相聚的时间、地点、风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群贤毕至,流觞曲水之后,抒发了一段有关人生的议论。我很欣赏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解释:“人的一生,有两种要求,对内实现抱负,对外寄托山水。这两方面无所谓好坏,却都会遇到是安静还是躁动的问题。想要安静,不大喜大悲,就要选择一个意念。常见的意念是说生死是同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同一件事。而我选择的意念是把古人、今人、后人看成同一件事。这么一想,今天的聚会也有意思了,我们把诗写在一起,后人看到,时间就会像眼下的流水一样贯穿起来。”
正如王羲之所预言的,仅仅这幅《兰亭序》,就把历史像流水一样地连接起来了,它代代相传,凡古今学书者,都把兰亭作为临池至圣的范本,心慕手追,孜孜不倦。
在这些禁足居家的日子里,特别是清风明月,万籁俱静的夜晚,当我端正地放好兰亭字帖,轻轻掭笔,徐徐展纸,认真地临写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之时,我仿佛感受着如和风习习,绿柳依依,似白云悠悠,清泉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