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35|回复: 0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0 0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上虞解放时,城镇手工业作坊(铺)有782家、乡村有4092户,合计从业人员6212人。主要从事铜业、铁业、机修、竹业、木业、泥水、箍桶、棕业、圆木、窑业、棉织、轧花、船业、鞋业、缝纫等80个自然行业。这种分散、落后、保守的个体私有制生产方式限制了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计划性的要求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共上虞县委、县政府遵循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改造方针。1951年,全县各地开始出现手工业工人自救生产小组。1952年5月,县内第一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下管龙潭、小陈纸竹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在手工业生产自救小组的基础上,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相继试办丰惠铁业、下管木业、丰惠木业、百官铁业和沥海铁业生产小组。

  1953年9月27日至30日,县手工业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丰惠召开,会议主要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坚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到1953年底,全县共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22个,其中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个,生产小组6个,加上自发性组织的生产小组14个,社(组)员241人。经过试点创办,取得了初步经验。

  1954年8月,手工业的管理从县供销合作总社划出,建立上虞县人民政府手工业生产科(1956年改为上虞县手工业科),手工业社由试办转入全面发展。9月,县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随后,各区设立协会分会,至年底,除崧厦、沥海外,各区、镇成立了7个手工业劳动者协会分会,会员共4058人。至1954年底,全县共有生产社(组)54个,社(组)员达73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8%,占应组织人数的18.4%。至1955年底,全县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72个,其中合作社32个,合作小组40个,入社(组)1318人,当年创产值86.75万元,社(组)成员占从业人数的19.4%,成为全县手工业劳动者走向社会主义的先行者。

  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年底,全县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39个,其中合作社114个,合作小组25个,有社(组)员5331人,占手工业人员总数的93%,当年创产值424万元。

  为尽快解决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推进所带来的遗留问题,县委、县人委对完成改造的手工业社进行了及时整顿。1956年先后开展了二次整社。第一次整社主要是处理社内经济政策,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第二次整社主要是调整组织形式,按照有利生产、消费和增加社员收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条件,正确解决集中生产与分散生产的问题和确定社内积累比例,纠正盲目集中办社的偏向。为了保证社员增加收入,对定额过高和积累过多的社作出适当的调整,缩减了生产开支。通过整社,合作社的质量有了提高。

  上虞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彻底结束了手工业自生自灭、散乱无序状态,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道路。手工业生产得到不断发展,产值得到迅速增长,手工业者的政治地位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增强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不少人加入党团组织,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合作社的管理。随着合作社内部实行分工合作,经营管理加强,劳动生产率提高,公共积累增加,为添置大型设备和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如百官铁业社,基本上已具备了转入机械工厂的条件。通过整顿,手工业者的生活和福利有所改善,生产、工作稳定,大部分人收入增加,还能享受医药补助、困难补助和工伤报销等福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13:12 , Processed in 0.0977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