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寿出生于岭南乡进路村(今立功村)。1939年12月,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靠亲戚资助完成中专学业的王松寿,来到位于嵊州三界镇的浙江省农业改良场,在绍兴中学时的同学蒋铨介绍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松寿肾脏有病,1940年初,因肾炎曾两次病危。是年5月前后,他从茶场辞职回乡养病。党组织就安排他利用养病时机,在当地开展抗日宣传和秘密建党工作。
在一片白色恐怖下,王松寿利用合法身份,运用一切机会,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有理有礼有节的斗争。向群众宣传抗日形势,组织群众在进路、阮庄等村口、庙宇、凉亭,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标语。面对旱灾后的困境,开展要求县政府减免税收,稳定物价,发放救济粮,发售平价米等的斗争。在这当中,他发现并培养一批积极分子,为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打下了群众基础。通过王松寿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县政府被迫同意减免部分税收,购买粮食到山区进行“平粜”。王松寿由此在群众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1940年7月,由共产党员商群领导的省战时政工队第二次进入虞南,这为王松寿开展工作带来有利条件。在此期间,王松寿了解到上苏村(今立功村)伪保长王景堂,一向敲诈勒索,多行不义。为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看清国民党反动面目,在政工队的支持下,通过秘密组织发动,于9月,在上苏村成功召开斗争恶霸保长王景堂的大会。贫农王秀桐、王秀善等带头揭发,受欺压的群众纷纷上台揭露王景堂利用抽壮丁、收缴租税欺压群众的种种恶行,王景堂一失往日威风,被大家斗得如落水狗。会后,群众的革命热情由此激发。
1941年春,党组织派钟少白以小学教员的身份,指导帮助孤军奋战的王松寿开展工作,以实现建立党组织的初衷。在岭南首次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开始发展基层党员,钟少白任书记。在王松寿的介绍下,上苏村的王秀桐成为岭南乡第一个被秘密发展的党员。随后一个时期,上苏村的王秀国、王秀善,进路村的陈生尧、王松根,芦村村的卢绍甫、卢美盛,煮炼村的王兴茂,西里村的王长生,田家山村的王忠林,悬岩村的王增肯、朱文善,陈家塘村的陈恩富,张家岭村的张焕雅、张绍楠,陈家岙的陈国林等先后加入党组织。虞南山区的革命星火,在王松寿点燃下,形成燎原之势。
1941年5月至10月,随着上虞县城丰惠被日军侵占,国民党县政府先后迁至陈溪太平山村和岭南泰岳寺办公,对虞南地区我党活动的监查力度加大。此间,国民党特工对钟少白产生怀疑。王松寿获悉情况后,当即报告上级党组织,并安排钟少白借暑假之机离开岭南,从此,虞南地下党工作就由王松寿负责。
1941年秋末冬初,国民党县政府被日伪军打散迁往天台等地后,中共地下党县委号召动员青年积极参军抗日,王松寿抓住机会,先后动员共产党员陈生尧、王松根、王水金与积极分子厉秋桂、王水根、王裕江等,分批前往余姚,参加由南山办事处领导的抗日队伍。
1942年,王松寿又介绍王建华(解放后,历任杭州市劳动局、重工业局、物资局等局局长)、弟弟王斌(解放后任上海无线电七厂党委书记)、进路小学校董厉林标等秘密加入党组织。为不引起周边人警觉,那个时期,王松寿经常是夜间出去活动。他采取放下蚊帐,在床前放一双自己日常穿的鞋子作为迷惑。夜间行动亦是风险莫测的。有一次,他半夜返家时,天下大雨,路滑加上黑暗,不慎掉入一个深坑中,腰部被重重摔伤。一身泥浆裹挟着的病体,王松寿好长时间爬不起来。到家后又不能声张,漏夜红心,想着肩负的革命重任,他的心是平静和充满向往的。可这次摔伤不轻,连着本应休养的肾病未复,王松寿的身体好长时间未能恢复。
“白皮红心”不忘初心,
与敌人斗智斗勇
1943年初,县委特派员魏克明到进路小学任教员,帮助指导王松寿开展工作。王松寿按照县委指示,进入到岭南乡公所任事务员。在此间,他征得各方支持和乡公所同意,筹建起岭南中心小学,并兼任校长。有了公开职业作掩护,王松寿开展党的工作就顺手多了,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发展党的组织,协助三五支队侦察敌情。
是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为加强统治,整顿保甲团体,规定保长必须由乡公所任命。王松寿根据上级传达的党中央关于“对地方保甲团体……应广泛打入之”的指示精神,利用关系,出面向当时的乡长陈升堂,推荐地下党员与积极分子进入各保(村)的保甲组织。据统计,当时岭南全乡18个保中,有13个保的保长是地下党员、党的积极分子或对我党有好感的人,暗中为保护群众和帮助三五支队做工作。
该年秋冬时节,国民党驻军经常向浙东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县政府和88团经常到虞南地区抓壮丁、派民伕。为逃避壮丁,群众就常找王松寿替他们想办法。王松寿为保护群众利益,就一边关照保甲长们,一边通过自己的联络,让青年们外出躲避。国民党88团为对付三五支队,要岭南乡公所从每保中抽一至二名青年,训练成立谍报队。王松寿认为这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好机会,经商议,当即安排上苏村的王金富和田山村的梁月明进入谍报队。梁月明曾教过书,聪明能干,进入后就被提拔为谍报队副队长。通过梁月明、王金富这些内线,王松寿掌握行情,使三五支队能更好地与敌人周旋。为了打击国民党抓壮丁的阴谋。王松寿派党员及时向三五支队报告。有一次,三五支队战士赶到乡公所,直接把正在抓壮丁的兵勇抓了起来。此后,国民党再不敢派人到岭南来抓壮丁。
是年10月,王松寿开始在岭南重点村组建党支部。上苏村因党员人数多,第一个组建起党支部,随后,又建立了卢村党支部。
1944年春,三五支队彻底打垮了国民党敌特务营和88团、89团对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进攻,88团的部队退到在岭南许岙的老巢。88团团长田岫山是个凶残狡诈、反复无常的顽匪,内心很害怕三五支队消灭他们。平时,他们除组织别动队巡逻外,晚上还要求各保保长给他们放“地匐哨”。然而各村保长此时已大多为王松寿所掌握,他们安排的“地匐哨”亦基本都是倾向三五支队的群众。同时,王松寿又通过地下党员在许岙、田家山等敌人核心驻地的亲戚,请他们提供新的情况和情报,这为后来三五支队攻克许岙发挥出重要作用。
不久,县委决定王松寿任下管区特派员。这一时期,随着党的力量壮大,王松寿积极筹备成立乡农会并兼任主任。他发动群众向政府开展请愿活动,组织农会开展“二五减租”的斗争,广泛动员下管地区的优秀青年参加三五支队。
随着党在虞南工作的深入,群众与党的联系更加紧密,党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王松寿在进路、上苏、卢村建立3个党支部的基础上,又成立岭南乡中心支部,使党的工作更加坚实有力。
党在虞南地区影响的扩大和力量的壮大,引起国民党县政府的紧张和恐慌,他们派出工作团到各乡村,收罗社会渣滓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充当耳目和打手。并派人到各乡建立国民党区党部,在各村成立区分部,规定乡保甲长和公务员不是国民党的,都要加入国民党,以企图全面控制地方组织。上虞县委获悉情况后,就指示王松寿利用其在乡公所工作的便利,在国民党发展党员时,安排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基层组织仍掌握我们手中。正好县政府派到岭南乡的黄惟承是地下党员,他与王松寿商量后,决定利用国民党整顿乡村组织的机会,让已打入保甲组织的同志集体加入国民党,并让王松寿任国民党岭南乡区党部书记,王秀国等各村地下党员任上苏等各村的区分部书记,王秀桐、王建华等一批党员亦都“罩”上国民党员的外衣。
讨田战役中协调
各方的“粮草总管”
1945年5月,国民党88团部队忘恩负义,不顾我党和浙东游击纵队对其遭日伪军围攻时的拼死相救,第三次公开投敌叛变。田岫山的背信弃义,引起我浙东游击纵队广大指战员的极大愤慨,人民群众更是义愤填膺。面对叛匪,为保卫和巩固四明山根据地,为上虞人民消除祸患,我军决定铲除田岫山匪帮。
决定做出后,因许岙是田匪的主要后方基地,有大小28座碉堡,十分坚固,易守难攻。为保障这仗战斗的全胜和各项工作毫无差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县委书记赵虞、县长陈子方等领导下,组建的随军办事处,确定王松寿负责整个后勤保障工作,汇集当地党员群众探知田匪部队的情况情报等。王松寿深知责任重大,组建起由党员和骨干分子组成的支前队伍,成立支前办事处,自任主任。他亲自宣传和动员当地群众,为部队提供宿营房屋,借筹粮食,组织蔬菜和柴草供应,组建担架队,布置战地医院,尤其是动员当地群众参军或加入民兵队伍参加战斗等等。王松寿首先让其弟王松嘉加入新四军队伍,一批青年积极分子迅速响应,或参军或参加民兵,使三五支队攻打田匪的力量大增。
为让工作万无一失,王松寿还亲自到张家岭、马家姆等组织民兵、安排向导、确定粮食蔬菜物资供应人员等。同时,他还安排好地下党员的侦察工作,以把敌人最新的调动情况,随时报告给三五支队。又特派弟弟王松嘉等到油竹坪、蒋山一带,让他们安排好民兵和向导,以随时配合部队进攻。王松寿明白:不论是什么方面,稍有一点不慎,都将是指战员们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这前后的近一个月中,忙得不可开交的王松寿,是撑着病体工作的。
知己知彼,搜集田部情报的工作,王松寿早在1944年初,就按县委指示,在有计划地进行了。因进路、上苏等村离88团田岫山老巢许岙、田家山等村很近,村与村间有亲戚关系的村民很多,王松寿就在与许岙、田家山两村都有亲戚的党员王建华、王秀国等中做了布置,要求他们在那边的亲戚,尽力打探敌人的修枪所、军需被服厂、工兵排和碉堡内部结构与人员武器配备等布防及变动情况。王松寿还派遣王建华、王秀国等几次去许岙、田家山实地侦察,使我军得以全面掌握敌军布防情况。同时,王松寿又先后组织地下党员,配合三五支队袭击88团在章山村的粮食仓库,剪断许岙与丰惠等地联系的电话线等,通过有效的外围打击,给敌人造成心理恐慌。
在围歼田匪的战斗中,王松寿是协调各方的“粮草总管”,他亲自布置抬伤员、送弹药、翻被褥、理纱布、为前线战士们送水送饭等工作。在缺乏炮火支援的情况下,碉堡攻坚碰上“硬骨头”。为减少伤亡,战士们接近碉堡,采用把打湿的棉被覆盖在打谷子的稻桶上做掩护物的办法。为征集稻桶和棉被,王松寿做了许多工作。因在那个年代,稻桶和棉被,是贫穷山村中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家当。在王松寿的动员下,许多村民是主动把棉被等送到三五支队进攻地。在三五支队战士不怕牺牲的顽强进攻和王松寿组织地下党强力的支持下,三五支队从夺取进路百丈岗上的太平碉为突破口,一路横扫蒋山等周围的碉堡,肃清外围障碍之敌,切断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退路。最后,龟缩武德、锦锋碉的敌人,在水、粮食断绝成关门之狗后,被一举全歼。
14个昼夜的浴血奋战,28座碉堡全都摧毁,全歼田匪在许岙1000多人的主力部队。下管全区解放,巩固壮大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在这场讨田战役中,共有84位烈士永远安卧在岭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1945年7月1日,成立下管区委区署,任命王松寿为区长。7月7日,岭南乡建立起第一个人民政权——民主乡公所。在此期间,下管区署在王松寿的领导下,改选乡长、保长,建立起乡村人民政权和群众团体。
王松寿这在岭南乡5年多的奋斗时间中,先后发展当地党员近30名,党员人数是1945年时全县418名的7%,组织起有150余人的民兵队伍。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党组织,深入宣传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向人民群众广泛地传播了马列主义思想,使虞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浓厚的感情,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才会有前途和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王松寿在任乡公所事务员和中心小学校长期间,乡里累计欠他的几千斤大米,他一斤没领。因这些大米,需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而来,他认为自己是为老百姓争取利益的,怎么忍心给老百姓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