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从萧山钱塘江口出发,进入浙东运河到达绍兴, 然后自镜湖向南,经浙东运河、上虞曹娥江到嵊州剡溪,而后溯源而上,经新昌的石城、沃州湖、天姥山,直至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在经济繁荣的唐代,浙东的山水与文化,令诗人们颇为向往与景仰,400余位诗人在此寄情山水、畅叙幽情,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使浙东成为唐诗之路上的重要区域。绍兴上虞在诗路上处于中流砥柱的地理位置,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更蕴藏着道不尽的唐诗故事。在全省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大背景下,上虞如何更好地发展诗路,发挥优势,抢抓先机,笔者以为,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现有优势和唐诗之路的积极意义,更要全区域高品位大视野入手,发挥各方联手作用,合力奏响发展“三部曲”。
一、开发上虞浙东“唐诗之路”的现有优势与现实意义
无论从上虞现有的旅游资源和产业经济发展情况看,还是唐以来众多诗人遗迹、诗文颂歌情况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景点和生态环境优越。上虞境内,“唐诗之路”沿线有称山、曹娥庙、舜耕公园、曹娥风情旅游街、祝府、东山、窑址公园等10多处旅游点,尤其是近年,口门大闸建成,曹娥江变为内河以来,江水清澈淳碧,两岸景观河建设加快推进,江上花海缤纷异彩,水上运动接连不断,以曹娥江为轴心的一江两岸风光之秀、生态之美不断凸显。
2、产业特色资源丰盛。一再被诗人们歌咏的青瓷、茶叶等产业在上虞得以传承,唐诗人陆龟蒙、徐夤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巧剜明月染春秋、轻旋薄冰盛绿云”诗句,形容越瓷色泽之优美,唐人皮日休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诗句,道出越瓷造型之规正、轻盈。当时,上虞的越窑青瓷出现遍地开花、互相争艳局面,多达千余家。近年来,上虞注重瓷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上虞青·国际陶艺中心,高起点建设瓷源小镇,挖掘打造国家窑址公园,已然成为旅游发展的增长极。上虞在唐前后,有唐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越茶”(越为当时就包括会稽、山阴、嵊县、新昌、上虞)被誉为上等茶,曾有过“谢安茶”“后山茶”“鹑鸪岩”及“岭南辉白”等,近年,区委、区政府积极助推品牌引领,合力打造“觉农翠茗”,茶园面积逾5万亩,这些青瓷、绿茶等经济产业是旅游推介的极佳载体,是提升产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3、诗人歌咏折射“网红”效应。全国1/750的浙东面积,有唐全部诗人的1/7来游历,唐400多位诗人在上虞留下的众多诗歌是核心资源,这里有杜甫壮游、李绅宦游、张志和隐游、白居易、韦庄避乱游、茶圣陆羽宗教游等等。这些诗人、名人一边游览名胜古迹、一边品评风土人情,兴之所至,佳作迭出,实则是给上虞留存一张张金名片,一处处“网红”地。李白的“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一生低首谢宣城”;张籍的“谢家曾住处、烟洞入应迷”;唐文学家独孤及“塔高影落门前水,茶熟香飘院后山(歌咏当时的丰惠后山茶)”,唐卢纶“宁知樵子径,得到葛仙家”(《兰芎山怀葛元旧居》)等等。
二、软硬兼施合力奏响浙东唐诗之路发展“三部曲”
唐诗之路的发展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推动,有形与无形两手抓,硬件与软件合力抓,重点要抓好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广泛宣传,打响品牌;注重文创,融旅迸发。
奏响规划先行曲。一是坚持诗路与美丽乡村相契合。借助“五星3A”村庄建设,一流设施、美丽环境与民宿、农家乐相吻合,与地域、民俗特色相符合,让沿线的祭祀、朝圣、各种风情、演艺、节会成为可观、可游、可赏的一道风景线,吸引更多游客进来。二是坚持诗路与景点相融合。打造水上之路、陆上之路、山上之路。通过航道、步道、登山道的建设,让游人真正置身于景、融情于景,一踏上诗路,真正令人‘欲罢不能忘’。同时,根据各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把“东山垂钓”“雪夜访戴”“谢公屐”等类似的唐诗故事挖掘好,借诗路的符号打响地域文化品牌。三是与产业相结合。以“青瓷+唐诗之路”“越剧+唐诗之路”“四季仙果+唐诗之路”“黄酒+唐诗之路”“动漫+唐诗之路”等类似的模式,让各地的文化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呈现。四是与申遗相整合。唐诗之路上的沿线点位需要立足于地域特色、着眼于世界眼光,联手联盟、守土有责,加快诗路的文化挖掘和建设,让更多人体验到诗路的独特魅力。
奏响宣传交响曲。一是活动宣传。在当地举办全国性的诗词大会、唐诗吟唱大赛、抖音唐诗大赛等,通过有仪式感和现代感的文化传承,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诗路,助推山水旅游。借助开展“唐诗之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知晓这方面知识,激发对诗路上虞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举办研讨会、诗路讲堂、唐诗山水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深度挖掘唐诗之路,广泛宣传唐诗之路,增强影响力与生命力。还可定期举办诗、书、画、影联展,建立唐诗之路艺术创作基地,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现诗路的源头之美。二是媒体宣传。策划拍摄快闪、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在各级新闻和社交网站、微信平台、城市阳台进行广泛宣传,集中而凝练地表现诗路魅力,展现诗路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三是广告宣传。以旗幔、高炮、墙绘和立地广告等大众化的宣传阵地,诗路发祥地黄金段的独特画面,让“浙东唐诗之路”在上虞在绍兴的地域品牌深入人心。编印与诗路相关的诗文画册,讲透、讲好魏晋名人故事和知名唐代诗人上虞行,全面展现唐诗美、人文美、山水美。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唐诗之路发展氛围。
奏响文创生命曲。注重与有形载体相结合。让唐诗元素变成有形的物化作品,制作唐诗刻雕,形成青瓷、竹简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设计唐诗伞、丝绸、丝巾,将日常用品赋予唐诗风雅;策划唐诗菜谱,将鲈鱼、蓝鳊、莼菜等具有地域印记的美好意象,作为诗路美食的亮点。也可将诗文中直接提到的“木屐”生产出实用型、艺术型品牌,开发出“剡藤宣纸”“覆卮杯”等文化产品。注重唐诗细节挖掘相结合。可以通过“跟着唐诗游上虞”展现地域特色、表现地域文化。策划校本乡土教材,与唐诗中动植物、地理学知识结合,构建起诗路知识体系。注重与现代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可以借助自然场景,开发印象曹娥江等气势恢弘、三维立体的大型文艺节目,实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演艺有机整合。开发手游,发挥e游小镇的巨大资源,让手机迷在游戏中接受唐诗文化的熏陶。策划唐诗游学体验路线,综合多种旅游文创模式,研学游、修心游、考古游,真正把山水的灵气与文化的活力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