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5|回复: 0

旧时上虞顶级筵席 “十六回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4 0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上虞顶级筵席“十六回切”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以致各地风俗习惯、口味食性不同,在美食方面,自南宋以来,全国逐渐形成六大菜系,即淮扬菜、川菜、粤菜、闽菜、冀鲁菜、浙菜。但不论上述哪个菜系,所讲究的菜肴材质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追求采用稀缺昂贵的所谓“山珍海味”。根据古籍所载,山珍海味因身价的不同,又可分为“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三档。

  “上八珍”为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为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为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至于“浙菜”的“八珍”,以水产品为主,大致为下列八物:鱼翅、鲥鱼、猴头、燕窝、海参、干贝、银耳、蛎黄。其中的“猴头”,与“上八珍”的“猴头”又不同。浙菜的“猴头”是一种肉质菌类,因形状像猴子的头,故名。此物一般生长在深山老林的树上,以产于我国东北和云贵等地的最为名贵。上虞覆卮山区也偶有发现。

  南宋杭人周密撰的《武林旧事》,在记叙酒楼宴席时,提及京城临安有“四切”之说,其罗列的佳肴美味,琳琅满目令人垂涎。真是集美味佳肴之精华,孕喜庆文化之韵味,堪称我国饮食文化之典型。所谓“四切”,即后来浙东绍兴、宁波一带盛行的高档筵席“十六回切”(上虞人读成“回千”)。旧时上虞一桌“十六回切”,包括16只冷盆、16只热炒、外加4色水果、4色点心和4色小碟,大小合计多达44盆。

  旧时以县城丰惠为例,冷盆16只中,又细分为“蜜饯”、“干果”和“时鲜”三类。蜜饯4盆一般为茶糕、姜片、青梅、棋糖。干果4盆一般为红袍(大粒花生米)、瓜子(咸炒南瓜子)、香榧、青果(橄榄)。时鲜8盆一般为火腿、肉松、香肠、彩蛋、羊肉、腊鸭、醉虾、鱼干。

  热炒16盆,分为4类。首菜4盆为三鲜(以海参、鱼圆、肉圆为主,笋、菜垫底)、鱼肚(大黄鱼腹中之鳔,有长胶与片胶之分,为润肺健脾之珍品)、猪腰、干贝(俗称“瑶柱”,用肉丝、笋丝等作羹)。佐菜4盆为醋鱼、羊尾(胡羊尾巴,外涂面粉用猪油汆成)、燕窝、百果饭或甜羹(白木耳、莲子)。主菜4盆为鱼翅(为鲨鱼的鳍,有青翅、刀翅、尾翅之分,上虞人喜用“蟹黄”和“虾仁”作佐料)、全鸡、全鸭、全鱼(富春江的鲥鱼或松江的鲈鱼)。饭菜4盆为走油扣肉、白鲞扣鸡、开洋汤(即“大金钩”,有“温开”和“湖开”之分,用海产对虾干制成)、淮蟹(即醉蟹,用大闸蟹制成)。

  筵席在上完4道饭菜的同时,又附上4小碟,一般为虾瓜(由虾鲞鹵浸制的小瓜)、海蜇、麻蛤和蛎黄。这些都是人们吃得腻口后,清口下饭的好菜。

  筵席的4色点心,一般为盒子饼、纱帽(薄皮裹肉菜,上端开口的包子)、蛋糕、舂卷。4色水果一般为苹果、雪梨、文旦、香蕉,上虞俗称“大水果”。荸荠、甘蔗、杏子、枇杷这类“小水果”是不用的。

  旧时筵席的菜肴中,牛肉是“禁用”的,这是人们出于对牛的“感情”和对“良知”的敬畏。因牛为人们耕田生产,提供粮食,是人们的“恩人”,所以是不忍心吃牛肉的。旧时上虞一带也不用鲶鱼、乌鲤鱼、泥鳅等水产,认为低俗,不上台面。至于当今筵席上的鲍鱼、龙虾、鲟鱼等高档菜,那时也是少有的。

  “十六回切”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如筵席在三桌以上,其中主席须用一张八仙桌和一张半桌并用,只设6座。半桌空出一面,挂上一条红色缎面“桌围”。桌围上放置一副锡制的“五祀”(烛台和香炉,大小计5件),点燃一对大红蜡烛。席位由主人事先排定,唱名入座。上首左位最尊、右次之。然后顺序为左上位、右上位、左下位、右下位。右下位坐主人或主人代表。辈分次序十分严格,不得逾越。

  上虞的“十六回切”富含文化内涵,就其烹饪的艺技来说,实熔炒、烩、蒸、炙、熏、炸、炖、拌等精湛手艺于一炉,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美轮美奂,颇具传统饮食文化之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7:41 , Processed in 0.0728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