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 多年的古塔 绍兴古城的地标之一
●见习记者 王宏超
绍兴古城的地标之一
大善寺塔,位于绍兴城市广场东南隅,是绍兴古城的地标之一。它高四十余米,七层六面,塔势陡峭呈锥形。塔身粉白,溢出斑驳的渍痕,宛如老人脸上的寿斑。塔檐是古旧的黑色,整座塔好像是毛笔在宣纸上草草勾勒出的粗犷线条,黑白水墨融合出刚毅棱角。
大善寺塔今塔为砖木混合楼阁式,塔体成六边形,高40米,共计七层,取最高等级佛塔“七级浮屠”之意。塔底层边长3.8米,壁厚1.6米,以上逐层递减,木檐砖砌楼阁式。每角设有砖砌圆柱,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第二层南向残留砖砌楼梯,为原登塔入口。塔外檐已毁。塔中空,原有梯可登临,现已毁。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
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重约2.5吨的铸铁覆钵盖顶。民间传说塔顶藏有定风宝珠一枚,大如龙眼,可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民间传说:每天天色暗下来,大善寺塔顶的大蜘蛛爬到大筅帚内过夜;天亮前又爬回塔顶。一般的蜘蛛吐丝时都是背朝地肚皮朝天的,可这只蜘蛛却相反,是背朝天的,因为它肚子里就有那颗定风宝珠。从前绍兴人还传说,流水环绕的古城就像一艘大船,城北的大善塔和城南的应天塔,则是两支撑篙。可见在老绍兴人心目中,大善寺塔无异于一个安定的符号。
“由于地处市中心,历史上不乏名人与大善寺塔、大善寺有过交集。”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马峰燕告诉记者。
著名思想家刘宗周在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期间,曾回乡服丧,曾在大善寺内讲课授徒。其间他贫病交加,靠借贷度日。当然,也不乏诗人登上大善寺塔,一览胜景。如明代周熙有诗《大善寺》云:“高塔跻攀入半空,下看浮世总鸿濛。隔城山色连秦望,绕郡江流见禹功。势压巨鳌安地轴,影临飞鸟落禅宫。何由更约青云伴,万里长桥驾彩虹。”
清山阴沈复粲辑有《大善寺志稿》,记载大善寺事甚详,其中录有陆游、张岱描写大善寺塔诗文。
在绍兴人的记忆里,大善寺塔所在之处,犹如北京的天桥,是个令人开心的游乐场所。大善寺前有一块空旷的道地,寺僧为图利,逐步出租给商贩建造棚屋营业,形成茶店、酒店、烟店、书店等,大昌祥绸缎、利兴绸布庄、五名坊扇庄、震元堂医馆、潘万盛毡帽店等均在此开设店面。广场上每天有各种江湖卖艺:唱戏、唱摊簧、卖梨膏糖、看“西洋镜”,也有打拳头卖膏药的。
此外,大善寺塔周边还驻有一些机构。1912年,绍兴《越铎日报》报社曾设在大善寺,旧时警察局亦设在该寺。由于处在市中心,绍兴历史上很多重要集会多在周边举行。如1925年6月,绍兴“反帝国主义市民大会”在大善寺召开,到会4000余人,会上高唱《国际歌》,并组织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同时成立了“五卅”后援会。
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载:“大善寺在绍兴城内……各层各面,或开窗,或作拱券形的假窗。建筑年代不明,可能是宋代建成的。”民国时期大善寺尚有僧舍71间,设看经道场、罗汉堂、天王殿、经院等。新中国成立后,寺内宗教活动正常。1956年因台风影响受损,次年政府拨款重修大善寺塔。1972年冬,大善寺主建筑及附房作危房处理先后拆除,地基上扩建绍兴百货大楼,2000年改建为城市广场,仅留下大善寺塔孤零零地矗立。
夜晚华灯初上,大善寺塔在繁华的广场中央,默默俯视着塔下熙熙攘攘的游人与五彩华灯。
记者询问马峰燕,未来有没有可能恢复大善寺,重现历史上寺、塔辉映的场景。
马峰燕认为,文物法要求尊重客观历史规律,文物保护只是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而对于那些已消失的事物,也很难再去恢复。
见证1500多年的荣枯
“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旧时民间这副对联言及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寺塔相映成趣之美。
大善寺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在那个佛教昌炽的年代,关于其建造缘起,还有一个小故事。
传说在南齐时,绍兴城内有位钱姓的少女,出生时室内传来声音:“有相无相,有大善相。”于是父母便给她取名为钱善。16岁那年,钱善因病去世,临终遗言将奁中遗资捐建寺院,僧人澄贯主持这件事。不到一年时间,大善寺与大善寺塔建造完成,一个年轻少女的善良心灵也得到了恒久祭奠。
大善寺地处绍兴城核心,曾是冠绝东南的名刹。巍巍佛塔,矗立在当时绍兴城。作为大善寺的配套建筑,塔与寺之间的关系可谓相生相依。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大善寺改名开元。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王钱镠另建开元寺,敕复此寺为大善寺。
在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侵。之后赵构一路南行,过淮河渡长江。其间以越州州治为行宫,当时也将群臣安置在大善寺。等南宋政权迁移至临安府之后,每年到绍兴攒宫去祭祀,相关人员仍在大善寺内居住,直到乾道年间,卧龙山上的蓬莱馆建造完成。
嘉泰《会稽志》记载:“大善自建寺以来,初未尝有被焚之事。”绍兴文史研究者金水福告诉记者,从初建到南宋庆元年间,寺和塔几乎完好地保存近700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嘉泰《会稽志》记载:“庆元三年十一月,寺僧不戒于火,一夕煨烬,惟罗汉、天王堂、浴院、经院、库堂仅存。”金水福认为火不大,大善寺大殿、佛塔等主要建筑损伤不大。
金水福认为,现存大善寺塔的建成年代,从明代开始就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有北宋景德元年说、南宋绍定元年说、明永乐元年说等等。重建塔之“南宋绍定元年说”,依据是塔身发现的“绍定戊子重修”塔砖。其实塔砖明确写明是重修,不是重建。重建塔之“明永乐元年说”,是因万历《绍兴府志》“大善寺”条有载:明永乐元年,寺僧重修,寺塔复焕然。
南宋绍定元年(1228)、明永乐元年(1403)、清康熙八年(1669)、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同治间(1862~1874),大善寺塔均有过重修,面貌与梁代原塔已不可同日而语。
大善寺塔
大善塔199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名称确定为“大善寺塔”。
国务院此次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将其建造的年代认定为南宋。此前,在佛塔一类中,我市仅有位于诸暨的东化城寺塔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