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奏的每一句乐音,似乎都有弦外之音 提及二胡,很多人马上会想起阿炳(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却少有人知道同为盲人艺人的上虞二胡演奏家孙文明。如今,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汝艺老师历时多年系统整理孙文明的二胡艺术,将他的艺术重新带回民乐课堂。
二胡大家为何湮没
●记者 童 波
二胡大家为何湮没
在上海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同学们都熟知孙文明。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孙文明曾应邀来上海音乐学院教过两年课。
上世纪90年代,暂离二胡专业转而从事录音工作的汝艺,偶然在上海音乐学院接触到孙文明演奏录音的母带,被孙文明高超的演奏技艺震惊了。汝艺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后,开始着手研究孙文明。
孙文明是我国二胡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人,1928年出生于上虞百官虞塘下村。4岁因病失明,12岁开始学习二胡,迫于生计,一度替人算命糊口,四处流浪。天赋加上勤奋,孙文明练就了高超的二胡技艺,而四处流浪的生活让他接触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戏曲,为他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汝艺告诉记者,历史上,不少二胡大家成长于江南,中国二胡音乐的拓荒者周少梅是江苏江阴人,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江苏无锡人,刘天华是江苏江阴人,孙文明是浙江上虞人。如今,不少活跃在舞台上的二胡演奏家也是从小生活、学习、成长于江南。
孙文明活跃于上世纪50年代,他对丰富和发展二胡艺术的贡献,可以媲美阿炳、刘天华等二胡界泰斗。为何他的名字长久以来却鲜为人知?
汝艺认为,一方面是时代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社会中充满着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阿炳的《二泉映月》,流露着受旧社会压迫的底层艺人的思绪情感,符合当时的时代情绪,得以广泛流传。而孙文明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纯音乐性的悠扬婉转,对他的全面认识需要经过时间的发酵。另一原因是,孙文明的二胡技艺非常高超,非一般人能够掌
重新聆听孙文明
握,大多数人畏难而退。
汝艺说,孙文明年轻时曾跌伤右手臂,他的持弓方法与众不同,他会把二胡夹在双腿之间拉,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像《夜静箫声》,用虚弓模仿洞箫音色,惟妙惟肖;《人静安心》一曲,孙文明借鉴口琴中“复音”的演奏技法,双音与单音在最后一段交替而巧妙地展开;《志愿军归国》则创造性地在二胡上发挥出各种模拟技术,通过频繁地调弦换音,使用琴弓特技,使二胡发出了令人惊奇的音响效果,等等。
重新聆听孙文明
孙文明在34年的短暂人生中,共创作了《四方曲》《流波曲》等11首二胡曲。
作为孙文明二胡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汝艺,深感孙文明二胡演奏的造诣之高、技巧之难,因而乐于向世人推广、介绍这位二胡旷世奇才的作品。
2017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了“春秋弹乐,四方流波”汝艺独奏孙文明作品专场音乐会。他用8把胡琴分别演绎了孙文明创作的11首曲子。这是孙文明去世半个世纪以来,国内首场完整演绎其作品的音乐会。这次演出极大拓宽了人们对孙文明的认知。
孙文明的作品,很多有录音没有曲谱,给复原工作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最难的就是没有谱子,不知该如何演奏。只能反复听、记下来、演奏、思索……”汝艺遍访孙文明的亲友和学生,努力寻找破解其艺术宝库的密码。
汝艺告诉记者,如今,二胡演奏和教学主要依循的是作曲家和教育家刘天华所创立的现代二胡学派体系。刘天华基于西方音乐理念为二胡制定标准和规范,使二胡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民间艺人的孙文明,可贵之处恰恰在于突破了这种标准和规范。
“对孙文明来说,最重要的是用二胡表达他心中的所想和所思。所以他随心所欲,一切演奏方式和技巧都可以尝试。”汝艺发现,孙文明的二胡艺术不但运用了今天所通用的五度定弦演奏方式,更创新使用了八度定弦、同度定弦、无千斤、双音演奏等特殊演奏技法,使二胡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扩展。
眼下,汝艺正在致力于将孙文明的二胡乐曲纳入日常教学中。他坚信,传统中不乏创新,吃透传统是创新的起点。在汝艺眼里,孙文明二胡曲子的每一句乐音,似乎都有弦外之音,琴声蕴含的情感,通过旋律向听众诉说。
“现在很多孩子没见过乡村,没见过田野,但在孙文明的音乐里却有这些传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宝藏。我们要清楚二胡艺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也是时代呼唤我们重新聆听孙文明的意义所在。”汝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