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44|回复: 0

一座桥的沧桑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yrb2019100100010v01b008.jpg

本报记者 金伟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桥就有了诗意。长流不息的曹娥江,是上虞这座充满朝气和活力城市的母亲河,而江上形态各异的桥梁,宛如音符串起了一曲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唱响了“一江两岸”的美丽乐章。

  众所周知,曹娥江上虞境内段接纳了10余条大小支流,其中以小舜江、范洋江、下管溪、隐潭溪、清潭溪五条为最长、最大。据老一辈人回忆,曹娥江流域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古石桥和20余座民间造的木桥,供江河两岸群众进出往来,生产劳动,交通十分落后和不便。特别在每年夏秋季节,台风引发洪水灾害,汹涌的洪水冲走或部分冲毁桥梁,使两岸群众交通中断,只能待洪水退去后,再筹资把桥梁重建或修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上虞桥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关于上虞的桥梁,我区一位耄耋老人陈国桢具有发言权。1999年退休前,他是一名交通局的桥梁工程师,现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过《上虞古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石桥营造技艺》《上虞曹娥江百桥谱》等书籍。

  陈国桢老人感慨万千,1949年以来,上虞县政府以发展交通、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己任,在曹娥江主流上逐年建造公路大桥、铁路大桥、特大桥和控水大闸(桥)20余座,以代替渡运,还在五大支流上建造公路桥和各种功能的桥渡,包括碇步桥、永久性堰等80余座桥梁。

  在奔流不息的母亲河上,第一座大桥应是曹娥江铁路大桥,建造时间要追溯到1913年。那时,由德国商人开办的捷成洋行建造了两孔105米曲弦F桁及一孔7.5米上承式铁路桥台,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完工。1937年,改为四孔51.92米平弦F桁及一孔7.5米上承式铁路桥合,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建成。直至1955年1月至9月,铁道部十一工程局改建了原先的两座桥合,并用四孔连接拖拉法架设桥面钢梁,于当年10月竣工通车。

  铁路桥的建成,彻底结束了旅客中途下车坐渡船再上火车的奇特景观。老一辈上虞人对铁路桥印象深刻,铁路桥未建成时,旅客坐火车去宁波,往往需要在老曹娥火车站下车,在百官渡坐船至对岸,再前往老百官火车站上火车。1959年,铁路桥两侧的人行道开通,供行人过江往来,百官渡就此结束了上千年的伟大使命。

  江水东流,时代变迁。距离铁路桥不远的329国道曹娥江公路大桥始建于1969年10月,历时3年竣工并于1972年通车,是曹娥江上第一座公路桥。这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由当年省交通厅设计师设计,根据曹娥江潮汐,河流通航1000吨船的水文、通航要求,制定了不断航施工方法和先进工艺,为当时的明星工程之一。

  桥上车马喧嚣,桥下时光流淌。新中国成立前,上虞境内没有自行设计、建设的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直至1971年,上虞才有了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跨径30米的丰惠谢家桥双曲拱公路桥。

  曹娥江上,1978年11月开工建设的章镇大桥是中国斜拉桥之母,也是我国第一座独塔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斜拉桥,被写进中国桥梁史。后来在我国和其他国家江河湖海上屹立的斜拉桥,可以说多多少少都有章镇桥的影子。

  谷嘉是区公路管理段路政大队的一名普通管理员,从事交通工作30多年,业余大部分时间用于摄影,他用他的相机,记录了上虞当今交通的发展,其中拍摄于钱塘江嘉绍大桥的照片获得了“曹娥江十景”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奖。他向记者介绍,嘉绍大桥横跨杭州湾,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使上虞成为绍兴市建设接沪桥头堡的主阵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7-5 06:50 , Processed in 0.0406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