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1917-2012)是“新月派”诗人代表陈梦家(1911-1966)的弟弟,在中国现代文艺界,陈梦家名气极大,不论是在以诗歌为主要方面的文学,还是考古,以至铜器、古文字等,他无一不精通、无一不成家。而陈梦熊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
陈梦熊出生在基督徒家庭,兄弟姐妹共10人,因为年龄相差较大,往往是参加工作了的兄姊带大幼小的弟妹,全家关系融洽、其乐融融。梦熊与梦家是毗邻兄弟,所以受影响也最大。
得到陈氏祖籍地浙江绍兴上虞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2012年4月28日,陈梦熊委托次子陈泽行,在上虞百官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他们父母的墓地原在上海,“文革”期间被砸,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上虞方的帮助下,陈家找到了殁于1907年的祖母钱云姑的墓地,并迁到离市区较近的地方,2012年初适逢大龙山建设开发,一番商议之后,陈家祖母、父母的坟墓一起迁到上虞百福陵园内,在其旁特地新建了陈梦家的衣冠冢,陈家纪念碑上镌刻着“和谐家庭之光”。后人陈泽行说:“伯父陈梦家自杀后,遗体不知所终,现在他游荡了46年的冤魂,终于回到了家乡的土地。”
同年的12月28日,95岁高龄的陈梦熊在北京安详离世,相隔八个月。
陈梦熊和陈梦家都是由其三姐陈郇磐带大的,上世纪60年代,兄妹中也只他们两个工作生活在北京,所以走动最多。梦熊知道三哥喜欢种花、喜欢收集古董,家里收藏有不少字画、明清家具,而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列为当批的“四旧”,保存着很危险。梦熊让大儿子思行去伯父家看看,并告诉他赶快把院子里的花都给铲掉、把字画烧掉,但陈梦家却对思行说“没事”,可没几天他就出事了。陈梦家第一次自杀是吃了安眠药,接到嫂子赵萝蕤的电话后,梦熊赶到医院后又去了钱粮胡同的梦家居处,但那里一片狼藉。最后一次梦家弃世是1966年8月25日,那天上午陈梦熊赶到隆福医院时,梦家已是人事不省,这也是兄弟俩的最后一次见面,因为几天以后,陈梦熊也在地质部成了批斗对象,无法看望其兄。经抢救,梦家多活了几天,但最终在9月3日不治而亡,那一年,他才55岁。
三哥去世的消息当时连梦熊也没有接到,嫂子赵萝蕤因为压力太大而致精神分裂,不得已搬回娘家去住,所以直到1967年春节前后,陈家小妹陈智灯和妹夫官知义来北京串联,陈梦熊才知道三哥已去世。
陈梦家才情足,傲气也盛,在被剧烈批斗后,他对朋友愤然吐言“我不能再被别人当猴子耍”。陈梦家从小就有写作天赋,在五兄弟中最有才华最具名气,但天赋异禀的同时,梦家也恃才傲物,小时就认为大哥二哥不如他,还爱发牢骚,所以他们的父亲陈金镛反而不太看重他。梦熊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梦家已在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读书,那时他才16岁,所写的诗歌主要收录在《梦家诗集》《铁马集》《梦家诗选》等诗集中。20岁时,陈梦家就编选了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和他自己在内的18个人的80首诗,结集成《新月诗选》,并为诗选作了几千字的序言,后来人们就称他们这些人为“新月派”诗人。1937年陈梦熊离开南京至北平,备考北平的大学。“七七”事变后返回南京,就不断逃难。1938年初到了香港,夏天回到上海参加考试进入西南联大,途经香港和越南,9月间才到达昆明,入学联大的地质地理气象学系。而此时,三哥梦家也是一路颠簸,他们从北平逃出来后,梦家先是去了杭州,后来又到了长沙,因为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迁到了那里,组成了临时大学,梦家就到那里教书。长沙吃紧后,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三哥在昆明,梦熊自然盼去那里读书了。在联大的日子里,梦熊听过哥哥精彩的讲课,接受过哥哥的深情教诲,留下了更深的人生印记。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开始退赔房产,首先退赔了两处房产,一处是老舍的房子,另一处就是陈梦家的房子,陈梦家在钱粮胡同的房子退回来以后,其妻一直没有搬过去住,于是梦熊一家就搬到钱粮胡同去住了,当时那房子曾被十几户人家挤住,地板破烂不堪,墙壁也是芦苇做的,境况大不如前,但梦家梦熊的兄弟感情还是升腾在旧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