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李凖《黄河东流去》 李凖创作的《黄河东流去》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在黄河中下游交界的中原地带,发生了一桩震惊中外的大事:蒋介石以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为理由,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惨剧,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黄水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四十余县沦为泽国泛区,百万人死亡,千万余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生灵涂炭。以赤阳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阳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 该部作品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上册1979年初版、下册1985年初版 二十八、萧克《浴血罗霄》 《浴血罗霄》是萧克著的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长篇小说。1933年,国民党五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罗霄山脉中段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进,去新的苏区。罗霄纵队一举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攻克、火攻敌人的堡垒。但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罗霄纵队损失很大,不少战士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两个多月的征战,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情况更加复杂,环境更加恶劣,部队从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向北挺进已经没有意义。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的计划。罗霄纵队的战士们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据地,个个情绪高涨,克服了边急行军边连打恶仗的巨大困难,甩掉了追赶的敌人,终于回到离开近三个月的家乡。 该部作品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浴血罗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8年初版 二十九、周梅森《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是周梅森的代表作,描写了经济发达市平阳十几天内发生的壮丽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长河等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田立婷、李堡垒等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三个层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纠葛交织成一幅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 “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制造》作家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宗璞《东藏记》 宗璞创作的《东藏记》描写了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樾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 该部作品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 三十一、叶辛《蹉跎岁月》 叶辛创作的《蹉跎岁月》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20世纪70年代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小说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命运遭际为主线,以柯碧舟与杜见春、邵玉蓉之间的感情纠葛为基本情节,生动地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所走过的虽曲折坎坷,但仍不屈不挠地坚持的那段艰难历程。 
《蹉跎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初版 三十二、张炜《九月寓言》 《九月寓言》是张炜第二部长篇小说,评论家甚至认为它在艺术上超越了其创作的《古船》,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压卷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迁徙而来的小村,一群被地瓜养育的土人。火红的地瓜填饱了肚子,也蕴蓄了灼人的内火——“瓜干烧胃哩!”于是九月的晚上,大姑娘小伙子野地里疯跑,壮汉炕席上暴打老婆,深更半夜永远有睡不着的人四处游荡……土里刨食的人卑贱又桀骜,受尽苦难也活得有滋有味,死亡来临就坦然受之……《九月寓言》像一曲长歌,长歌当哭,有无限心酸、无限深情。它凝聚了张炜对那块土地的赤诚,那是来自于土地的悲悯大情怀。 
《九月寓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三十三、阿来《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该部作品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四、陆天明《省委书记》 陆天明创作的《省委书记》以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刻画了在任的省委书记贡开宸、老书记潘祥民和省委书记的后备人选马扬这三位新老书记的形象,全方位地切入他们的家庭、情感、事业追求与内心矛盾,首次向人们展示了我国省部级领导干部奋斗与成长的自我完善过程。 该部作品获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省委书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初版 三十五、柯云路《新星》 柯云路创作的《新星》,讲述了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只一个月时间,便政绩斐然,被老百姓称作“李青天”。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位政界新星的大胆举措必然引来保守势力的抵触和压制。作品中李向南和以县长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调查组来了,各种谣言也不胫而走…… 《新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政治小说,它第一次把政治斗争的正义和非正义都摆在了前台进行创造,为后来的官场文学确立了新的高度。被誉为“当代版官场现形记”“县委书记从政指南”。 
《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初版 三十六、陈忠实《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该部作品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三十七、柳建伟《突出重围》 柳建伟创作的《突出重围》描写了一场模拟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无导演部大演习。一个装备精良、代表目前中国军队主体力量的满编甲种师在与装备了高科技技术的乙种师的战术对抗中屡遭败绩,深刻地埸示了中国军队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军事、政治、经济格局中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挑战。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突出重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八、范稳《水乳大地》 范稳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以西藏东部边缘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为背景,讲述了卡瓦格博雪山之下,澜沧江大峡谷之中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厚重的历史,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民族、宗教与文化冲突,动人的故事,不但震撼了读者,也震撼了文坛,“给疲惫萎靡的文坛一记重拳”。 
《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 三十九、刘心武《钟鼓楼》 刘心武创作的《钟鼓楼》截取的是北京钟鼓楼下一个四合院里的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时到下午5时一天里的日常生活,但贯串的却是三四十个人物几十年的遭遇变化,写出了古老京华的历史积淀和20世纪80年代的现实变革。 该部作品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初版 四十、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创作的《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琦瑶的上海女人一生的故事。从“沪上名媛”的闪亮登场到被人残害的狼狈落幕,她像是处于一个热闹舞池,在华丽的舞步的催促下与身边的人短暂的相识又分离,想要奋力抓住最后一个依靠却为此丢了性命,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始终与她命运的变换携伴前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四十年的时光跨度足以是一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弄堂里巷看似盛不下这庞然大物,可它的触脚早已潜入王琦瑶生活的角角落落,牢牢地捆绑住了她。 该部作品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初版 四十一、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刻画了梁必达、陈墨涵、朱预道等抗日军人形象,展示了一帧雄阔壮烈的民族战争画卷。乡村青年梁必达等人因逃避日军追杀到凹凸山投奔国民党军,阴差阳错闯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从此就走向了战争和政治,他逐步显示了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智慧,由一个不自觉的乡村好汉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的指挥员,最终修炼成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斗争艺术的高级将领。作者徐贵祥采取的是虚虚实实隐隐约约的写法,实时实地,虚人虚事,因为“实”而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意义,因为“虚”而顿生空灵洒脱,作品写得既显得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 该部作品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初版 四十二、贾平凹《秦腔》 《秦腔》是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并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作者贾平凹用凝重的笔触,解读中国农村二十年的历史,展示了乡村价值观念和传统格局之间巨大而深刻的变迁,可以说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三、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四、邓一光《我是我的神》 《我是我的神》是一部充满英雄之气和悲悯情怀的厚重之作。这是一部讲述巨大历史变革下人生坎坷与自由追寻的英雄史诗。光荣与梦想、沦落与尊严、战争与和平、坚守与背叛……小说于动人心魄中展示着生与死、善与恶、绝望与希望、救赎与疗伤,乃至人类精神的伤残、死亡与复活,大气恢弘,凝重隽永,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我是我的神》北京出版社2008年初版 四十五、李佩甫《生命册》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该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生命册》作家出版社2012年初版 四十六、杨志军《藏獒》 《藏獒》是杨志军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只上阿妈藏獒如何成为西结古草原的獒王并消除两个草原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故事,宣扬了和平、忠义又不失勇猛的精神。 
《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七、毕飞宇《推拿》 毕飞宇创作的《推拿》围绕着“沙宗琪推拿中心”的一群盲人推拿师展开。推拿中心里每一个盲人推拿师或多或少都有一段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生活。他们小心翼翼地争取自我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可能的尊重,他们殚精竭虑。身体强壮的王大夫,为游手好闲的弟弟划开了自己的胸膛,鲜血、自尊和耻辱一起喷薄而出。音乐天才都红如同传说中的自乐师一般,任何曲调和旋律,她听过就能哼唱,能弹奏。音乐对于她,就如同鱼会游泳,鸟会飞翔一样,是一种本能。然而,自乐师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上,得到的却是廉价的怜悯和同情。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她宁可抛弃自己的音乐天赋,中途改学并不擅长的推拿,也不肯充当别人同情的对象。而张宗琪的生活更近乎悲剧,幼年被威肋、所包裹的人生,让他永远处于被毒死的恐惧之中。 该部作品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推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初版 四十八、苏童《黄雀记》 苏童的《黄雀记》之名,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暗喻了《黄雀记》中的主要情节的交错复杂与命中注定,少年保润将仙女捆绑在水塔之上,但没想到最终对仙女实施强暴的却是他的朋友柳生;命运的纠缠,赎罪的艰辛,或许,黄雀就藏在我们身后。但另一方面,这自然也是对小说家自我的暗喻,在螳螂捕蝉般的生命争斗背后,永远有一个黄雀般冷静等待捕捉一切的小说家。 该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黄雀记》作家出版社2013年初版 四十九、麦家《暗算》 《暗算》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节,有七个叙述者,都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小说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人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暗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周大新《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亚洲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 该部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湖光山色》作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五十一、陈彦《装台》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讲述了装台人刁顺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经历。刁顺子踏实肯干,带着几个兄弟承接各种演出装台的活计,虽然身处底层,始终贫困,但心中一直有灭不掉的灯火。作者以一个装台人的视角描写了西京城里的人生百态,表达了作家对人的生存境况的感受与思考。 
《装台》作家出版社2015年初版 五十二、铁凝《笨花》 铁凝创作的《笨花》截取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子的生活为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在朴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其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以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都精巧地揉为一体、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艰涩,大气而不磅礴,扎实而不冗赘,雍容壮美,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有分量的长篇力作。 
《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三、刘醒龙《天行者》 《天行者》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刘醒龙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该部作品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初版 五十四、金宇澄《繁花》 《繁花》书写了三代人物,各个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主要活动空间、性格脾性都各有不同,作者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图景,深刻详实地映射着其背后的时代变迁。在各种政治之风中,农民们面对的是最直接的饥饿与身体之痛,而城市里的普通市民,更多的在承受精神煎熬——作为无产阶级工人队伍最强大、资产阶级也同样数量最多的城市,作为曾经风华绝代的上海,在一系列变故之中,更显得风雨飘摇。《繁花》是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且是一部痛史。 该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初版 五十五、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创作的《我的丁一之旅》主题是其以往作品回避的“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通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爱情故事,探寻从性意识最初的萌动到性爱—情爱—爱情之间扑朔迷离飘忽不定的轨迹。主人公丁一的故事是小说的结构主体,其间穿插了姑父的故事、依的故事、娥的故事、秦汉的故事、丹青岛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既是现实的、好看的,又被赋予寓意,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六、何香久《焦裕禄》 何香久创作的《焦裕禄》,记述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从穷苦少年成长为我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人生历程。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他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感人场面,成功地塑造了焦裕禄这个立体多面、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生动还原了一位人民公仆的人生传奇。 该部作品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焦裕禄》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初版 附:“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完整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