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59|回复: 0

读书人来新夏“回”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5 1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人来新夏“回”故乡

2019-09-25 08:52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9月21日上午,来新夏叶落归根,从此长眠在故乡温暖的土地里。

来新夏,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有人说他是“巨擘”,有人说他是“大师”,对此,他一律正色回绝,只承认自己是个笔耕不辍的读书人。

“我一辈子唯一干了一件正儿八经的事就是读书。咱们知识分子最本分的事情就是读书,至于写作,是至死不休。”

得偿其夙愿,归葬故土

9月21日上午,杭州市萧山区慈福园陵园,来新夏的亲友学生60余人,手执白花,早早静候在路边。现场庄严肃穆。

来新夏的弟弟、87岁的来新阳也特意从台湾赶来,他坐在轮椅上,神情悲恸。“大哥是真正的读书人,做事认真专注,我对他很是敬仰。”来新阳告诉记者。

上午10时,来新夏骨灰安放暨墓碑揭碑仪式开始,墓碑上刻着先生生前最爱的自我介绍“读书人来新夏”六个字,由当代诗人、评论家邵燕祥题写。左边刻有来新夏的16字箴言: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务乎精。

此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为来新夏骨灰安放仪式平添几多缅怀之意。来新夏遗孀焦静宜发言,深情回忆了先生生平,以及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来新夏,号弢盫,1923年出生在当时的萧山县长河乡,而旧时萧山属于绍兴管辖。他在家乡度过童年时光,对于这里的山水风物颇有感情。

1982年5月,新中国地方志编修工作刚刚启动,来新夏负责全国的修志骨干培训工作,应邀回家乡讲解刚刚兴起的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形式和具体方法。这是来先生阔别家乡多年后第一次回家。

“来先生难抑归乡的兴奋,用家乡话作了两个多小时的发言。”焦静宜说道。

来新夏对故乡怀有特殊感情,也体现在他为乡友所著《湘湖史》一书撰写的序言中,他写道:“从童年到如今,我一直眷恋着湘湖,甚至想到身后能归葬于湘湖,或者在湘湖荒原获一方小土立一‘读书人来新夏’碑与湘湖作伴。”

2014年3月31日,来新夏去世。为实现他的生前愿望,后人为他在家乡物色归葬之处。骨灰在天津安放了5年多时间。

经家乡有关部门的积极帮助,如今骨灰最终选定安放于萧山城南的慈福园陵园。

夙愿成真,先生当无憾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弟子李德福引用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赞颂自己老师来新夏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众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与缅怀。

上午的仪式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来新夏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大家对来新夏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并商议其著作集结出版的相关事宜。

来新夏墓。

有生之年,誓不挂笔

来新夏毕生执教于南开大学,教过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通史、古典目录学、历史档案学、鸦片战争史专题和北洋军阀史专题等。

“纵横三学,自成一家。”这是学界对来新夏先生的高度评价。

“三学”指历史学、方志学与目录学。这当中每一个领域都足以让人望洋兴叹,但来新夏却能游刃有余,并常常取得开创性成果。1957年《北洋军阀史略》、1981年《古典目录学浅说》、1983年《方志学概论》、1987年《天津近代史》、1991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词典》……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关领域中的第一部书,开一时风气,为学术的发展辟出一片新天地。

1942年,来新夏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当时辅仁大学正处于一个学术上的高峰时期,名师云集,陈垣、余嘉锡、张星烺、朱师辙等名家都在该校任教。辅仁大学小而精,校舍不大,但是学风朴实。史学是辅仁大学强势学科,校长陈垣先生即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大家,目录学家余嘉锡也都亲自给学生授课。

来新夏在辅仁大学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每次获奖都会有一个奖章,上面刻着一个“勤”字。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是靠着奖学金的资助坚持完成了学业。

其间,来新夏得遇陈垣、余嘉锡、张星烺、启功等名师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其中启功跟来新夏关系是最密切的,他们的师生情维持了50多年。

1946年,来新夏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担任中学教师。1949年,他被选送到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第二部学习。同年9月,分配到范文澜先生主持的历史研究室读研究生,主攻中国近代史。在范文澜、荣孟源等人直接指导下,完成了《太平天国底商业政策》论文,并参与整理北洋军阀档案。不久应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吴廷璆教授之邀,赴南开大学历史系执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新夏担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情报学系首位系主任、出版社首任总编辑兼社长。来新夏一生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同时在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方志学、鸦片战争史、北洋军阀史、图书事业史以及清人笔记研究等领域,均有专著问世。自称“享受寂寞”“学而不厌”。

来新夏的晚年是在“难得人生老更忙”的愉悦中度过。“先生在忙碌中生活井然有序,上午读书写作,下午自娱看报待客,饮食起居,情趣怡然……”焦静宜回忆道。

他带领团队完成国家清史项目《清代经世文选编》,在米寿之年,出版了《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和《书目答问汇补》两部巨著,他聚集学界才俊主编当前体例最为完备的国学基础教材《目录学读本》,还为家乡整理出版了百余万字的《萧山县志》和大型历史文献《萧山丛书》。

他在学术研究之余,开始文史随笔写作,编著随笔有《三学集》《学不厌集》《邃谷文录》《结网录》《出枥集》《只眼看人》等。在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看来,来新夏的文史随笔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极富当代性,同时又与喧嚣的俗情世界、新潮的时髦保持距离,敏感地警惕人文精神沦丧。

来新夏在《我也谈谈随笔》一文中说得极为通透:“我的文史随笔就是要‘回归民众’‘遣兴抒怀’,我要将得自于大众的一些东西反馈给大众。”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因肺部感染入院,后心脏功能衰竭。上呼吸机前,他还想读书,还想说话。

在7年前,南开大学为他庆祝90大寿,他自称“90后”,当众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90岁是新的开始,请朋友们监督,“有生之年,誓不挂笔”。

来新夏,如约完成了一个读书人的誓言。

2007年,在当时的绍兴县齐贤镇,孙伟良创办的“来新夏民众读书室”开馆。(资料图)

情系故土,与绍兴渊源深厚

来氏系萧山望族,自南宋建都临安时,就世居在萧山县长河乡,世代繁衍,代有名贤。长河历史上有“无来不出榜”之说,长河来氏有读书之风。来新夏是来氏第廿六世孙,他所在一支世居绪昌堂,老屋尚在。

来新夏的祖父来裕恂是清朝末年经学大师俞樾的弟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日本留学,在弘文书院师范科读书时,鲁迅也在那里。留学期间来裕恂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同盟会,还担任了由孙中山创立的横滨中华学校的教务长。在日本的时候,他读到日本人写的有关汉语语法的著作,很受刺激,立志要自己写一本,回国后他潜心四年写了《汉文典》,还有《中国文学史》等很多著作。

来裕恂于1927年6月,由时任浙江省民政厅长马叙伦征荐,出任绍兴县县长。他不满官场恶习,半年后就挂冠辞职。当地人对他的评语是:书生本色,两袖清风。

祖父的学问和为人对来新夏影响很大。来新夏幼年时期是在祖父身边成长的,祖父指导其读了很多蒙学读物,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直到来新夏离开祖父和父亲到了北方,祖父还不断写信教导他应该读什么书。

故乡的山水风物,成为了根植在来新夏记忆里的美好场景。“来先生四五岁时候,非常调皮。走在大街上看到酒缸正一滴一滴地往外漏酒。他拿来小碗去盛,然后将一小碗黄酒喝掉,整个人醉醺醺,一跌一撞地回家。”焦静宜说道。

来新夏生前最爱吃的食物就是黄泥螺,三四十年前的北方很难买到,来新夏专门向亲戚讨要。

来新夏生前亦多次到绍兴,走访祖父当年当官的地方,2006年4月,还出席绍兴名贤馆开馆仪式和祭禹大典。

来新夏还与柯桥区齐贤街道的文史研究者孙伟良结成了忘年交。孙伟良以换液化气罐为生,只有初中学历,但对绍兴地方文史颇有研究。10多年前,他写信请教来新夏,二人自此建立了长期的读书人的联系。

2006年4月,来新夏来到当时的绍兴县看望“编外”弟子孙伟良。那天,孙伟良特意脱下一年四季常穿的换煤气的工作服,破天荒穿西装系领带,为先生当临时导游。

在古镇安昌,“明清街市傍河连桥错若绘画,水墨民居台门深巷罗列群星”。来新夏徜徉其中,在绍兴师爷博物馆驻足良久,小坐喝茶,他表示如能将师爷博物馆馆藏文献点校出版,有裨于清代幕府制度研究之需。

孙伟良的书斋“羊石山房”,来新夏去过三次。为感念这位历史学家对自己在文史方面的帮助,2007年,孙伟良在村里建起一座“来新夏民众读书室”。

一次,孙伟良向来先生提出,希望在南开大学读个函授文凭。来新夏告诉他,如今教授多如牛毛,拥有文凭未必就算博学多才。绍兴的文史富矿足够挖掘,只要用心研究,比拥有文凭强得多。

今年1月,孙伟良所著的《来新夏著述经眼录》出版。在书中,来新夏的历年编著俱按编年著录,如一串耀眼的珍珠呈现,据此,可清晰概观来新夏之学问踪迹、学养风貌、学术贡献与地位。

来新夏(1923年—2014年),号弢盫,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1年起任教于南开大学,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生前还曾任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2014年3月31日在天津去世,享年91岁。

来新夏是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方志学家,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自成一家”,尤擅北洋军阀史。著有《北洋军阀史》《林则徐年谱新编》《方志学概论》《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近代史述丛》等20余种学术著作,并有随笔集《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等多种。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宏超 文/摄编辑:陈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点亮一盏灯 ( 浙ICP备12018515号-1 )

GMT+8, 2025-4-24 07:40 , Processed in 0.058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